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79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441
  李七郎道,“可不是吗?”
  有肉有菜,大家甚是健谈。
  晚上,梨花和章二娘她们睡在内院屋里,章二娘想找个人说说话,翻来覆去睡不着。
  梨花习惯了睡马车,突然换到床上有点不适应,感觉章二娘翻身,轻轻开口,“章二娘睡不着?”
  其他人已经睡着了。
  炭盆里的炭好像快熄灭了,章二娘坐起,“十九娘也还没睡?”
  “太暖和了,不习惯。”
  “我也是。”章二娘起身往炭盆里加炭,“我以为这儿很苦来着,没想到条件比山里好。”
  “这样你们就不怕饿肚子了。”
  “可我害怕。”章二娘回到床上,“我做事笨手笨脚的,留在这儿给大家拖后腿怎么办?”
  她不怕吃苦,就怕别人比她勤奋努力,那样会显得她懒惰。
  她是后来的,融不进去怎么办?
  而且这么多人,只有几个是她认识的,且不过同乡而已,没有人照拂,她怕...
  梨花说,“他们不会嘲笑你的,我年龄小,干不了地里的活,但我叔伯他们从来不会因此就苛待我的吃食。”
  “十九娘你是族长,哪能和我比啊?我爹娘死了,没个撑腰的人...”章二娘沉默半晌,低低道,“不怕十九娘笑话,来之前,我以为大家都是苦难人,但看到他们脸上的笑,我好像想错了。”
  他们已经忘了那些悲痛的事情,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了。
  梨花问,“你怕你和她们处不好?”
  “嗯。”
  “荆州的事,你觉得他们能忘吗?别说他们,就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你看他们笑得高兴,可能只是我们的到来让他们感到亲切而已,何况荆州的事情已经过去了,难不成要他们天天沉迷在那些痛苦不堪的记忆里才是好事吗?”
  章二娘语塞。
  到了这儿后,她想找个人聊聊荆州,聊聊爹娘的死,可等她刚刚张嘴,村民们就会打断她的话。
  他们好像在回避。
  她不懂。
  她想是不是村民们已经忘了,或者不想提过去的事儿,所以故意避而不谈。
  那样的话,岂不很遭人讨厌?
  梨花隐隐猜到章二娘的心思了,可能觉得是有相同悲惨遭遇的人,见面后会抱头痛哭,诉说荆州的种种经历,但村民们笑嘻嘻的,不仅表现得很开心,还种了菘菜,养了兔子,烧了炭。
  和她预想的截然不同。
  梨花说,“那些事儿他们绝对不会忘,之所以不说,应该是还没到说的那天吧。”
  章二娘认真琢磨梨花的话,瞳孔一震,“十九娘...”
  “章二娘,心里的那些伤暂时收起来,等将来回了戎州,慢慢说给那些想听的人吧。”
  村民们躲避荆州的话题,还有种可能,不想心里的那股气断了。
  安福镇的日子再好,哪儿比得过全家其乐融融的时候?
  章二娘揉了揉湿润的眼,“竟是我误会了...我...我会在这儿好好种地的,我阿耶...我阿耶生前一直念叨着想回老家来着...”
  第170章
  安福镇有河,连日大雪让河面结了冰,人们图省事,整个冬天都吃雪煮沸的水。
  赵铁牛他们也是如此。
  天一亮就领着人去菘菜地抓雪,说是菘菜上的雪煮沸后有股菘菜的清香。
  在山里穷怕了,即使大雪飞扬,他仍忍不住囤水。
  最左间的屋里堆着有几大缸水,是雪烧开后倒石缸里的,梨花起床后,李解就端着半盆热水来,“铁牛叔越发能干了,连水都囤了不少。”
  “估计被去年干旱吓怕了。”她瞥了眼叠整齐的被子,“章二娘她们呢?”
  “去地里拧菘菜了,凛冬将至,为避免大雪封山,咱还是尽早回去比较好。”
  赵铁牛跟安福镇的百姓打听过了,到明年开春都是雪天,他问李解,“咱可要去拜访那位婆婆?”
  “二伯不是要买菘菜吗?婆婆如果能从中牵线的话,咱能少走许多弯路...”梨花套上鞋,将半掩的窗户推开,望着满院雪色道,“就是小镇封闭,不知钱财在这儿能否行得通。”
  据说有些偏僻的小镇不流通钱币,日常采购,百姓们都是以物易物。
  李解放下盆,“咱问问就知道了。”
  婆婆她们全家住在六百米外,茅屋挨着山路,离河流很近。
  屋子是别人的,之前为躲避战乱出去没回来,婆婆看上院里的槐树,就带着儿媳孙子住了进去。
  梨花和李解拎了只兔子,另外装了半篮子竹笋,刚到半人高的院墙外,里头玩雪的两个孩子认出她们,蹦蹦跳跳的进屋喊人。
  不多时,婆婆被她们所有牵着出来,脸上满是惊奇,“你们还真来了?”
  梨花用的李莹的名字,婆婆忘了,喊梨花小姑娘,“但你们来得不凑巧,安福镇入冬早,入冬后就没人下地干活了。”
  恍惚想起有帮人不在意刮风下雪,任何时候,只要他们想,他们从早到晚都在地里。
  于是她补充道,“除了赵铁牛他们,没人扛得住冻的。”
  “难怪没看到什么人。”梨花走向裂缝的院门,不疾不徐的解释,“我和阿兄来这儿走亲戚的,过两日就回去了。”
  婆婆打开门,让他们进院,诧异道,“你们亲戚在镇上?”
  据她所知,镇上住的都是当地百姓...除了赵铁牛那伙人。
  她迟疑的看向西边田地,霜雾厚重,看不到地里的情况,她好奇道,“你们从西边来的?”
  “是啊,我堂叔差人信说来了安福镇,最近地里没什么事,我们就想着来看看他,隐约记得婆婆你是安福镇的,就问我堂叔是否认得你,没想到他还真认识...”
  “你堂叔是赵铁牛?”
  “对啊...”
  “难怪。”她和那伙人不曾打过交道,除了赵铁牛。
  菘菜长出来后,儿媳挑粪去地里施肥摔着了就是赵铁牛给她报的信,赵铁牛热血心肠,找了两个妇人送儿媳回来,施肥时顺道把她家的肥也施了。
  为此,镇上有些流言蜚语。
  说赵铁牛瞧上了她儿媳,故意在她跟前卖好的。
  她心里不舒服,见着赵铁牛就绕道走,赵铁牛可能看出自己不喜欢他,没有主动打过招呼。
  她问梨花,“你堂叔可成亲了?”
  “我堂弟堂妹都满山跑了,他来这儿我堂婶是不乐意的,但他说这边人少地多,坚持要来这儿...”
  婆婆微惊,“你堂婶还在世?”
  “在啊,世道乱,我堂婶担心路途遥远,两个孩子吃不消,就带着堂弟堂妹留在了益州城。”梨花不知道婆婆为什么问这些,但赵铁牛为人热忱,怕不是招惹了什么烂桃花?
  婆婆脸色由青转红,“原来是这样。”
  “是啊,我和阿兄这趟来也是堂婶交代的。”梨花把篮子递过去,“这是我和阿兄准备的一点心意,还望婆婆莫嫌弃。”
  婆婆羞愧得无地自容,亏她以为赵铁牛不安好心,殊不知人家是有妻儿的。
  她往外推,“来者是客,哪儿好意思收你们的礼,外头风大,咱进屋慢慢说吧。”
  梨花把篮子给她身侧的小男孩,“替你阿奶拎着好不好啊?”
  小男孩看到肉直流口水,见梨花伸手,立即把篮子接了过来,转身朝屋里喊,“阿娘,咱有肉吃了。”
  没多久,一戴着兜帽的妇人从灶间出来,看到梨花,眼睛亮了亮,“你们怎么找到这儿的?”
  梨花将刚刚的话重复了遍,妇人更为吃惊,
  “赵兄弟竟是你堂叔?”
  “是啊。”
  “上次他救了我,我还没跟他道谢呢。”碍于那些风言风语,她不好当面道谢,托梨花道,“还请你替我说声谢谢,多亏了他,我家的菘菜才长得好。”
  顾及婆婆方才的神色,梨花没有细问,应道,“好啊。”
  妇人在灶间留火种,傍晚煮饭要用的。
  天黑得早,所以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只煮两顿饭,一则节约粮食,二则节省柴火。
  因梨花她们远道而来,她折回灶房,复燃柴火放铁盆里端了出来,“去屋里坐...”
  她们不会烧炭,每年都是烧柴取暖,她把炭盆放在梨花脚边,“益州是不是又地动了?我们的宅子塌了吗?”
  上次地动山摇的,她和婆婆猜益州城的宅子怕是保不住了。
  偏离得远,又不能去益州城瞧瞧。
  “宅子没了,让士兵们开垦出来种了小麦,不过官府说了,他日凭户籍牌回去会悉数归还...”
  妇人在梨花身边的凳子上坐下,叹道,“只要这儿不乱,我们估计不会回去了。”
  在镇上有地种粮,进了城,全家老小吃什么?
  可惜当时在益州城没想明白,否则就把宅子卖了换钱多好啊。
  她问梨花,“你们的宅子也没了?”
  “没了,但我和阿兄离得近,地动后不久,进城找人建了两间屋,想着天不忙了就进城住两天。”
  “还是你们好。”妇人低头看了眼烧起来的柴火,起身拿了个铁架子杵在火盆上,“你要是冷了,就把脚放出去,待会就暖和了。”
  小男孩踮起脚,把篮子放在桌上,然后托着矮凳子过来。
  小女孩有样学样。
  两人坐在梨花对面,小手搭在铁架子上,来回翻转。
  像山里人烤肉的情景,梨花莞尔,“不冷,他们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