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81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755
“古阿婶和芳姨住在城里打探消息...”
“成,我知道了。”
梨花打算第二天回的,因菘菜干弄出来,接下来几天,梨花天天跟大家一起烤菘菜。
菘菜的水烤干才会储存得久,梨花她们启程回去时,推车轻便了许多。
几十辆推车,除了新鲜的菘菜,还有烤熟的菘菜,另外,赵铁牛还给他们装了六十只风干的兔肉。
担心惊动镇上的人,她们半夜走的,赵铁牛送他们到半山腰,有些不舍,“三娘,你堂婶她们就多劳烦你照顾了,待来年开春收了麦子我再回去。”
“好,铁牛叔,这儿冷,你们要保重身体,缺什么就差人回来说。”
“我还能委屈自己不成?”赵铁牛穿着蓑衣,口鼻遮在黑色的口鼻巾下面,只露出双漆黑的眼,“李解,照顾好三娘啊。”
“是。”
同来的还有些村民,待李解说完,他们局促的上前,“十九娘,我家大郎就交给你了,他要不听话,你尽管揍...”
其他人连连点头。
孩子能找回来他们感激不尽,“十九娘,他们的命是你救的,你随便打,我们不会多说半句。”
梨花弯眉,“他们很听话,天天跟着年纪大的兄长捡栗子呢,明年收麦子时我把他们带过来。”
几人连连摆手,“不用不用,就让他们待在山里,时机成熟,我们会回去看他们的。”
路上随时可能会遇到岭南人,孩子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实在经不起第二次了。
马车渐渐驶远,梨花同火把下的人挥手。
钻进车里后,见赵广从仍撩着帘子探头张望,她问,“二伯不舍?”
“有点。”赵广从说,“咱们到了后,没听到他们抱怨过半句,但前两天我到地里发现好些菘菜窝空了,定是遭人偷了,这儿离梁州近,知道镇上没什么人,梁州人来偷,他们防不胜防啊。”
“二伯之前怎么不说?”她竟截然不知。
“他们不想你担心,我怎么好多话?”赵广从放下帘子,一会儿工夫,手背冻得通红,赶紧凑近炭盆烤火,说道,“想必他们应付得来吧,别说,你铁牛叔在族里一惊一乍的,来安福镇后倒是稳重了许多。”
“他是老大,天塌了得由他撑着,自然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自在。”
就是赵广安也变了许多。
赵广安不是打猎就是种药材,有片山坡系满了红绳,梨花没有去看过,但赵广安说特别漂亮。
想到赵广安,她端详起面前的赵广从来,“二伯,族里没多少盐了。”
赵广从预感不好,“那...那怎么办?”
“我让大伯去南边看看有没有岭南人,没有的话,咱得回戎州弄点盐回来才行。”
赵广从眼皮突突直跳,“怎...怎么弄?”
不会要他回青葵县弄盐吧?
第171章
171装神弄鬼欢欢喜喜等过年
梨花扯起嘴角,轻轻笑了下。
笑得赵广从脊背直冒冷汗,有心问问,又怕梨花本没想起他,他这一问反倒让梨花真正考虑起他来。
给他纠结得半天都没吱声。
直至走出安福镇地界,白雪悄然消融,阴冷的风刮得草篷砰砰作响,他才按耐不住好奇地问梨花,“族里没有盐了?”
草木凋零,满山尽是枯黄之色,胡大他们高兴,走过湿冷的雪地就生龙活虎的打猎去了,徒留三四十人捡柴生火堆。
梨花撩起帘子出去,背朝着赵广从道,“估计没了,我上次去益州城没买多少盐,给每个村分了些,又给了申堂叔半袋,哪儿还有多少?”
族里的货物素来是由梨花和赵大壮清点的,赵广从压根不知梨花买了多少盐,但山里人多,盐肯定消耗得快,他咬咬牙,视死如归的语气说道,“我回青葵县弄盐也行,但你要派二十个人跟着我。”
梨花已经落地,闻言,错愕的仰起头,“二伯愿意回戎州?”
他不愿意又怎么样?山里没有能担此大任的人,他不去,难不成往后真不吃盐了?
而且与其让梨花开口,不如自己主动些。
这样传到族里人眼里,至少能博个好名声,虽然赵广从不知道自己要那名声有什么用,但比起鄙夷和唾弃的目光,他更喜欢族里人的敬重。
于是,他坚定的点点头,“愿意。”
“我让于三带十九个人和你一起怎么样?”
于三专门负责探路,此去青葵县,自然需要人打探县里是不是有岭南人,他道,“行,回村洗个澡换身衣服我们就启程。”
对于赵广从的识趣,李解颇为费解,“赵二叔这是怎么了?”
“不知道。”
梨花没有敷衍他,赵广从主动请缨为族里解决盐的事儿确认有点不可思议,之后几天,她不动声色的观察赵广从的言行,除非吃饭,否则待在车里不出来,跟来时一模一样。
一路顺遂,待到山脚的林山村时,所有人都露出归家的兴奋来。
赵大壮他们把村里的地开垦出来撒了麦子,约莫天冷的缘故,地里竟没什么杂草,麦苗绿幽幽的,煞是喜人。
进山太过颠簸,梨花放弃坐车改为走路。
闻五推着车走在她后边,跟梨花商量,“十九娘,山里没事时,我们兄弟能否去戎州收粮食?”
望乡村建成不到四个月,野货囤了无数,他们也想囤点年货过年吃。
梨花杵着拐,专注看脚下的路,“行啊,不过无论是粮食还是其他,都得跟山里分账。”
“怎么分?”
梨花想了想,“赵家五成,你们三成,其他村两成。”
早先赵家贴补了他们不少粮食,闻五记着的,他粗略的算了算,觉得三成不少了,应道,“好,回去后,我们建个库房,往后我们从外面带回谷的东西都堆里头,得闲时再分。”
梨花补充,“前提是村里不忙的时候。”
她没想过搞荆州三六九等民那套。
他们屈从她,无非为了活命,梨花没想过把人往死里逼,既然如此,何不卖他们个好?
她又道,“去哪儿得由李解安排,否则你们贸然出门引来麻烦,山里人都得受到连累。”
闻五赞成。
马车缓缓驶进山,不知何时,赵广从也跳下了车,他杵着根拐杖,东张西望的观察着四周地形,“三娘,得空了咱劈条宽点的山路出来,往后进出山容易些。”
“山路通到半山腰就成,这样即使有兵马进山,到山腰也会迷路。”赵广从在车里快被颠簸得吐出来了,不修条路,日后进一次山就会遭一次罪。
梨花扭头,看向落叶簌簌坠落的山林,思忖道,“那山路必须建得隐秘才行。”
闻五提议,“从永乐村那边修条山路进来怎么样?”
永乐村离益州城近,村里纵使有人,多半也是益州人。
他们看到山路,顶多以为是从前的永乐村人建的,不会多想,要是建在林山村或者更南边,难保不会便宜了居心叵测的岭南人。
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梨花没有立即表态,“我回去问问堂伯再做打算。”
望乡村村民给安福镇村民们的炭悉数被带了回来,因此梨花让闻五他们直接去望乡村。
一个多月光景,望乡村把去隐山村的路铲平挖宽,马车平稳的就进了村。
正是午后,好多村民不在,泥鳅守着人缝被褥,听到车轱辘声,惊喜的跑出来,“我猜就是你们回来了。”
说着,他朝四周挂上竹席的草篷喊,“雨顺,赵三娘来了。”
竹席撩起,露出好几张鲜活的脸,“十九娘,你们总算回来了,安福镇怎么样?”
问话的是位妇人,梨花记得她姓洛,笑着道,“安福镇已是寒冬,积雪深厚,镇上的人都不外出了。”
“章二娘她们去了可习惯?”
“头两天不适应,后来就好了。”梨花的目光落在其他人身上,“安福镇太平,他们不干活就砍柴烧炭,一院子的炭根本烧不完呢。”
梨花让闻五他们卸东西,“所以我们运去的炭他们没要,让我们给运回来。”
烤过的菘菜装桶里封盖保存的,新鲜的菘菜则堆在箩筐里,闻五他们解开绳子,一筐一筐的往下搬。
村民们看得眼睛都直了,“这么大颗菘菜?”
“是啊,安福镇的地肥,菘菜大颗大颗的。”
待一筐肉放地上,村民们瞪大眼,“怎么还有肉?”
“是他们按照安福镇的做法囤的肉,给你们的。”
“那也太多了?”村民们围过来帮忙,问泥鳅,“箩筐放哪儿?”
“就放这儿吧,待会其他人回来,咱把东西分了些。”泥鳅向梨花解释,“太多了没地儿放,分出去,大家要是饿了能填肚子。”
族里也是这样的。
公中囤了粮食野菜肉类,族里人私下也囤着有。
梨花道,“这样挺好的。”
泥鳅松了口气,他以为梨花知道后会不高兴来着,毕竟每个人的食量都不同,如果把分到手的食物吃完了,最后只有找他要。
那样来看,全部统一囤着一起吃是最好的。
但实在没地了。
他家堂屋,草篷快堆满了,继续往里堆,角落发霉了也无人知道。
村民们好奇安福镇的事儿,“十九娘,多说点安福镇的事情。”
“那儿的山更高,气温更低,很少有士兵去那边巡视,所以大家伙很安全,他们住的是地主的宅子,因着人多,扩建了好几间茅屋,又因经常进山打猎,还修了条进山的山路,前阵子野物泛滥,他们捉了好些兔子养着,兔子四十来天就生崽,一窝一窝的,所以他们有吃不完的兔肉....”
“哇...”村民们羡慕,“那他们岂不过个个都珠圆玉润的?”
“那倒不至于。”梨花走进草篷,转身看着大家卸箩筐,说道,“他们的活很重,刚去那儿,担心镇上的人起疑,他们分成两拨,一拨白天干活,一拨晚上劳作,整个安福镇,大片土地都是他们开垦出来的。”
“麦子...”村民急切道,“他们种麦子了吗?”
“种了,一行麦子,一行菘菜,整齐得很。”梨花搓手取暖,“那儿有河,挑水灌溉庄稼很方便,铁牛叔说明年的麦子收成好,要我提前半个月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