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97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4053
  族里去戎州收了几十石稻谷,加上以前的,吃到明年绰绰有余了,小吴氏想了想,“三娘爱吃米饭,待会单独给她蒸一碗米饭吧,咱们还像往常那样吃。”
  族里的粮食是清点过,每顿煮多少粮是定量的,梨花是族长,她的吃食要好点,其他人就不必了。
  “那摊鸡蛋饼吗?”
  “摊吧。”
  鸡蛋饼是孩子们的最爱,小吴氏既然答应了就不好食言,她说,“再单独给三娘煮两个鸡蛋。”
  知道灶房要煮肉,族里人收工就来灶房帮忙了,梨花先回家看老太太,见早先修缮茅屋时撑墙用的木头没了,院子铺了石板,靠竹篱笆的这侧摆了一排桶,桶里种着麦苗。
  她问老太太,“谁弄的?”
  “你叔伯他们。”老太太怀里抱个铁炉,牙齿掉得只剩几颗大牙,语气慢得很,“族里石板多,哪儿需要就往哪儿搬,你在外面没遇到危险吧?”
  “没。”梨花上前扶老太太,感觉老太太的背似乎又驼了几分,因为自己都快到她额头了,她问,“阿奶过得好吗?”
  “好。”老太太努力直起腰,笑容和蔼,“三娘好像又高了点。”
  梨花点头,扶她进屋,“阿耶可常回来?”
  “常回的。”老太太对儿子满意得不行,“天冷了,不适合种药材,他不打猎都待在家里的,刚刚还在呢,但你阿弟说峡谷那边出现了野猪的踪迹,他带着你堂兄他们捉野猪去了。”
  “阿弟怎么样?”
  “还行。”老太太对孙子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冲他凶邵氏的模样,老太太觉得孺子可教,“你阿弟随你阿耶,瞧着不大,却是个稳重的。”,
  就是邵氏有点拎不清,前阵子村里修缮庙子,她偷偷去望乡村见元氏,还带了几块肉过去。
  老太太就纳了闷了,元氏不是她爹不是她娘,她咋对元氏那么掏心掏肺呢。
  想到孙女刚回来,老太太没提那些扫兴事,“他不爱待在家,要么去外面打猎,要么去牛棚放牛,你堂伯夸他将来有大出息呢。”
  少有孩子这么乖巧懂事的,赵书墨算一个。
  “我娘呢?”梨花问道。
  老太太几不可察的撇了下嘴,“今个儿就不提她了吧,说你二伯,他带人去戎州弄盐到现在都没回来,你说他不会死在外面了吧?”
  赵广从和她差不多同时离村的,梨花
  蹙眉,“大伯那边可有什么消息回来?”
  “不知道啊,你堂姐不是去了望乡村吗?母女两好像处不来,你大伯母经常打骂她,她性子倔,偷偷去戎州找你大伯去了,父女两过得是好是坏没人知道。”
  “我找李解去趟戎州城。”梨花转身喊李解。
  李解刚接了李莹和宁儿从外面回来,得知最近没有人去戎州城跟赵广昌接应,低头和理应说了几句话就往外面去了,老太太看他急急忙忙的,心里过意不去,“明个儿去也来得及啊,晚上族里吃肉,吃了肉再说。”
  “我很快就回来的。”
  老太太嗔梨花,“你说句话啊。”
  “咱给他留几块肉就行。”梨花喊李莹,“阿莹最近忙什么?”
  “看鸭子...”李莹蹦蹦跳跳的跑进门,“鸭子多了老打架,必须得由人看着,三娘,我阿兄这趟出门多久才回来啊?”
  “明天就回了。”
  李莹也长了个儿,衣服有点小了,她回屋找了几身自己不能穿的给她,李莹直甩头,“我衣服能穿呢。”
  阿兄说了不能给三娘添麻烦的。
  “很快就不能穿了。”梨花把衣服塞给她,“拿着吧,我长得快,好些衣服都不能穿了。”
  这点老太太是知道的,之前梨花的衣服短了小了,还是她给缝的,劝李莹,“三娘给你你就拿着。”
  “谢谢三娘子。”李莹看着衣服,“我叫赵奶奶教我针线活,我给三娘子做衣服。”
  “好啊。”梨花又去问宁儿,宁儿笑得一派天真无邪,“我也给三娘你做衣服。”
  她和李莹形影不离,时间长了,族里人都当她是稚子,对她颇为照顾,梨花亦如此,“好啊,小心别伤着手了。”
  宁儿摇头,“不会的。”
  梨花回来,全族都喜气洋洋的,吃饭时,族里人挨个上前和梨花说话,老太太坐在梨花旁边,上扬的嘴角就没直过,便是看邵氏都不如往常嫌弃了。
  邵氏是最后过来的,她跟梨花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莫名奇妙被带到梨花跟前时,很是局促。
  “三娘,文茵杳无音信,你能否派人去找找她?”
  她是懂怎么败坏兴致的,老太太眯起眼,当即要骂人,梨花按住了她的手,回邵氏道,“李解已经去了。”
  那日,她让邵氏去望乡村,邵氏死活不肯,如今又牵挂赵文茵得很,她说,“阿娘不放心的话,要不去望乡村?”
  邵氏白了脸,“我...我走了谁照顾你阿弟他们?我不走。”
  儿子对她诸多不满,她要走了,儿子恐怕这辈子都不认她这个娘了,邵氏不敢再乱说,急忙退了出去。
  第185章
  邵氏素来不起眼,可自打她冒充’菩萨‘吓唬族里老人后,族里人对她的关注就多了。
  见她又为大房钻营,少不得拱火两句,“广安媳妇,你既担心二娘过得不好,何不去戎州找她?”
  老秦氏心里的气还没消呢,她从来没说过邵氏半句闲话,邵氏竟为了元氏要吓死她,世上怎么有这么狠毒的人啊?她望着灰头灰脸的邵氏,故作痛心的说,“广昌风吹日晒的,二娘跟着他哪儿吃得消?那么小的女娃,不小心落在岭南人手里怎么办?”
  已经融进人堆里的邵氏身形微僵,抿着唇不发一言。
  老秦氏继续,“她娘重男轻女,心思都在四郎身上,你这个三婶再不闻不问的,更没人疼她了。”
  “说什么呢...”老吴氏掐她,“日子太清闲是不是?”
  以邵氏的癫狂,真去戎州怎么办?她没脑子,再被文茵那丫头忽悠几句,给族里招来麻烦怎么办?
  冬日衣服厚,老秦氏不觉得疼,接着怂恿邵氏,“天寒地冻的,二娘连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都没有,你做三婶的就不觉得亏心?”
  老吴氏听得拧眉,手不自觉的加重了力道,“不会说话就闭嘴。”
  老秦氏吃疼,五官狰狞起来,“广安媳妇,二娘可只有你了啊。”
  “啧...”老太太斜她,“多大年纪的人了还记仇,我先说好,她要在外面惹了麻烦,你给她断后去。”
  “凭什么?”老秦氏的腰杆从来没这么直过,因邵氏的恫吓,她差点死掉,没动手打人已仁至义尽,竟连话都不能说了?她反驳老太太,“我是她爹还是她娘啊...”
  老太太翻了个白眼,一副’懒得跟你这个蠢货说话‘的表情。
  老秦氏吃瘪,让老吴氏说两句,老吴氏收回手,语气不好,“二娘那丫头心术不正,没准暗搓搓的琢磨怎么报复族里,你撺掇广安媳妇去戎州,不是给二娘那丫头递刀子吗?”
  邵氏蠢笨,极易受人蛊惑,真在戎州闹出什么动静,拖累的还是整个族里。
  老秦氏反应过来懊恼不已,偏她嘴硬不承认,“戎州哪儿还有岭南人?四嫂子你想多了吧。”
  这下老吴氏也翻了个白眼不理她了。
  梨花不认为邵氏会去戎州,和族里人说完话就去了李家兄弟住处。
  他们打出来的铁锅煮几回就会裂缝,族里嫌麻烦,除了烤肉,甚少用铁锅,兄弟两担心领不到工钱,卯足劲的打武器,弓弩,刀剑,长枪,盔甲,忙起来常常不睡觉。
  梨花到时,兄弟两还在叮叮砰砰的捶铁,梨花出声把两人吓得不轻。
  李大郎整个人都哆了下,看清是梨花后脸上才恢复了血色,“十九娘回来了?”
  两人脚上仍拴着铁链,出不去,因此不知道梨花回来了。
  “最近怎么样?”
  “好着呢。”烧火的李二郎拍着衣服上的灰起身,“咱打了四十把刀,五十把弩箭,五十把长枪,你叔伯拿去用了后直夸好呢。”
  在荆州时,兄弟两都不热衷打铁,来了这儿后,潜心钻研,竟喜欢得不得了。
  李二郎拖来一个黑黢黢的箩筐,“这筐全是铁钉,村里修缮茅屋用的就是这个...”
  他在筐里扒拉几下,抽出块铁片,“这是铁盾,虽然有点薄,但打仗时携带极其方便。”
  村里有竹甲,隐山
  村的窦大娘又用藤条编出了藤甲,防身够用了,不过梨花没打击李二郎的热情,“辛苦了。”
  “不辛苦。”李二郎把铁片放回去,一双眼亮晶晶的,“以前看我爹打铁只觉得枯燥,可其实一点也不枯燥,再硬的铁,放火里烧热就能任意改变形状,神奇得很。”
  刚开始那几日,柴火的温度低,铁烧红后要捶打无数下。
  现在不一样了,老木匠替他们改造了炉子,烧铁的速度加快不说,打铁也不用像以前费力了,说着,她向梨花炫耀手边的物什,不避讳的说,“这些家伙比铁匠铺的好用多了。”
  他和阿兄商量过了,将来回荆州,即使不做这行也能靠卖这些物什赚一大笔钱。
  “好用就行。”许是烧着柴的缘故,这儿不怎么冷,她看了眼角落堆着的铁块,问道,“我要去趟荆州,你们可有想买的?”
  兄弟两互相看了眼,齐齐摇头。
  在谷里不缺吃不缺穿,工钱还是留着将来花比较好。
  李二郎问,“十九娘要去西陵县吗?能否去我家中看看我爹娘怎么样了,我和阿兄这么久没回去,那些人肯定会去家里闹事,我娘的脾气不好,要是跟他们打起来...”
  离家久了,多少有点想家,但不攒足钱他们不会回去的。
  梨花应下,“成,但是你们要教我几句荆州话。”
  “好。”
  荆州话的发音跟戎益两州明显不同,普通的桌椅板凳等词汇梨花学得不错,说话就不行了,拗口生硬得很。
  李解学得也不好,咬字不对,一说话就知道是外地人。
  学了两天,梨花索性放弃了。
  李二郎安慰她,“荆州的戎州人多,十九娘说家乡话没事的。”
  梨花没告诉他们自己学荆州话的目的,问他们,“荆州百姓是不是很瞧不起戎州人?”
  兄弟两面面相觑,否认,“不啊。”
  寻常百姓要为生计奔波,哪儿有闲心想这些?瞧不起戎州人的是城里人,他们眼高手低,别说戎州人,荆州人也入不了他们的眼,李二郎说,“老百姓对戎州人没什么敌意的。”
  荆州节度使早想发动兵变了,梨花远在戎州,不知晓荆州的事儿,五年前开始,荆州的赋税徭役突然加重,有百姓活不下去想去京城乞讨,谁知还没摸到京城的地界就遭人杀了,有去淮洲的商人说朝廷并没要求增加赋税,此乃荆州官府自作主张。
  那阵子荆州不太平,隔三差五就有人失踪。
  据说是乱说话惹了人被官兵给抓了。
  那会儿李二郎不到十岁,李母怕他口无遮拦,天天耳提面命的警告他不得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