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96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852
  雷二心里一喜,生龙活虎的去找梨花了。
  其他人看到他这样,迫不及待的找梨花邀功,“小娘子,我杀了一个厉害的,打伤了三个...”
  “我打伤了五个...还断了一人的腿。”为了让自己的话听着逼真,他给梨花指瘫坐在地上的人,“那人的腿是我干的。”
  “我也打到他了,不信脱了他的衣服检查,他肚子上肯定有淤青,是我踹的...”
  大家七嘴八舌的,梨花插不上话,擦拭长枪的赵二壮忍不住询问,“人都是你们杀的,那我呢?”
  雷二讪讪一笑,“多亏你先替我们把人打成重伤我们才有机会杀死他们啊,每个人都有你的功劳。”
  知道他是梨花的堂叔,在场的人怎么可能越过他去,纷纷点头附和,“是啊,幸好你武艺高超,如果只靠我们自己的话,即使杀人也要遭大罪的。”
  几句话夸得赵二壮不好意思了,“三娘,要不把他们放了吧。”
  他和赵青山的看法不同,无论哪儿的人,只要不作奸犯科且真心追随他们,他就一视同仁。
  所有人都期待的看向梨花,“小娘子?”
  “按规矩办事。”
  清点完人数后,有四个人不用戴铁链了,许大最牛,撕自己的衣服做绳子绑了五个人,他用衣服的布料和那些人手腕上的布料比对,沾沾自喜道,“小娘子,我亲手绑的哟。”
  他媳妇猜到事后会算功劳,特意教的法子。
  其他人见了,嘴里骂脏话,骂许大有办法也不说一声。
  搞得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抢功劳。
  许大看大家露出不满的表情,尴尬的挠头。
  他想过要不要跟大家伙说,但他媳妇不让他也没法啊,“小娘子,我今后是不是自由了?”
  “嗯。”梨花和颜悦色的说,“时候不早了,回去歇息吧。”
  许大喜不自胜,看得人想揍他,赶来的雷婆子虽没动手,却也忍不住阴阳怪气两句,“许大,看不出你还挺聪明的啊。”
  许大颔首,“我娘子教的。”
  妻贤夫祸少,益州婆婆教儿媳时最爱说的话,雷婆子顿时不喜,骂长媳,“瞧瞧你这脑袋,人家想得到你就想不到?”
  雷大媳妇没有抓到人,相反还受了刀伤,现在伤口都在流血。
  挨了骂也不敢还嘴,只低头小声呜咽着。
  雷婆子戳她脑门,“怎么哑巴了?老大死了,不想搭理我这个死老太婆是不是?行啊,你改嫁啊...”
  梨花看不下去,跟雷大媳妇说,“你想改嫁的话跟我堂伯说说,离了雷家谁要再找你麻烦,让他为你做主。”
  犹记得老方氏还活着时就总磋磨明二媳妇,明二媳妇忍不可忍带着孩子改嫁,没人觉得明二媳妇错了,而是觉得老方氏太过分。
  她说,“村里没那么多讲究,雷大没了,你想嫁人就嫁。”
  雷婆子脸色铁青,“小娘子,你什么意思?管天管地管到我家里来是不是?”
  雷二赶紧劝他娘,“大嫂受了伤,娘你找点草药给她止血,其他事以后再说吧。”
  雷婆子挣脱他的手,“你听到她的话了吧?你大兄尸骨未寒她就撺掇你大嫂嫁人,正经人家的姑娘会这么做?”
  雷二急忙捂她的嘴,大兄的尸体遭人丢在路边的,惹急了梨花,她连大兄的尸骨也不放过怎么办?
  “小娘子,我娘老糊涂了,她说什么你都别往心里去啊。”
  梨花没应他,而是看着雷婆子眼睛一眨不眨,“上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已经家破人亡了,你就可劲骂吧,把人骂走你就知道厉害了。”
  “你威胁我?”
  “你可以这么想。”
  婆媳不睦是常有的事儿,骂两句就行了,至于动手吗?她跟雷大媳妇说,“我让庞大娘熬了药,你去喝一碗吧,然后回去换身干爽的衣服。”
  雷大媳妇受宠若惊,“谢...谢谢。”
  她从谷里拿了止血的草药,敷在伤口处就行了,梨花还要她们做事,自然不希望有人死。
  雷大媳妇走了后,赵二壮拽着绑了手脚的人问梨花,“他们呢?”
  “丢村口去。”
  活人留着,死人则扒了衣服扔去路边,震慑暗地打村子主意的人。
  这行人受的伤重,手脚被绑了后就不动弹了,翌日,赵青山喊他们干活,一群人骂骂咧咧的,赵青山几棍子揍下去,顿时老实了不少。
  多了二十几个人干活,村民们尤为高兴。
  尤其是雷二他们,没了铁链束缚,整个人容光焕发,以致不用人安排活计,天亮主动的去井边打水,然后扫地,砍柴,跟普通村民没什么两样。
  抓到了人,梨花也准备回谷了。
  她和李解只收拾了衣物,吃完早饭就走了,许大看到了,以为她进城办事的,很是热络的嘱咐,“小娘子走慢些,路上注意安全啊。”
  其他人骂他马屁精他也不恼,“小娘子身娇肉贵,我提醒她两句怎么了?”
  有人暗暗握拳,“以前
  咋不知道你这么能说会道?”
  “我娘子教得好呗。”
  “......”
  第184章
  山里的冬天从早到晚都萦绕着雾,灰蒙蒙的。
  梨花和李解从永乐村进的山,山路宽敞,铺了层碎石,走着极为平顺。
  两侧的树枝光秃秃的,缺口痕迹崭新,似乎刚砍不久。
  修路早已计划,后来怕惊动人给搁置了,如今路已修好,估计是赵大壮的意思,他回头看向山脚,“要不要抱些枝桠把路遮起来?”
  益州人能藏起来窥探东高村,没准也能跟踪山里人摸进山。
  “不用。”梨花瞟向四周,“这么大的雾,没几个人敢进山的。”
  而且随着她们越走越深,山路突然断开了,砍伐过的树亦重新茂密起来,视野朦胧,顶多能看到远处四五米的景致,不仅如此,路面还蒙了层霜,打滑得很。
  李解注意到了,去地上捡了根树枝给梨花杵着,“好像要下雪了。”
  山里的温度明显低得多,走路时,寒风吹得衣服噗噗响,他和梨花说,“往后有什么事三娘子就吩咐我去做吧。”
  “好啊。”梨花认真的看脚下的路,说起接下来的打算,“东高村的粮食不够,回去后,你带闻五他们运些粮食过去,再把峡谷织的布送去益州城...”
  “好。”
  回谷的路两人已经走了无数遍,因此即使弥漫着大雾,两人也轻车熟路的到了荆棘林。
  入冬后,荆棘林的叶子就掉光了,现在只剩枯黄的荆棘刺儿,墙里值守的人看不见她们,梨花喊了好几声,进门后,村民递给梨花一个炭炉,“听说东边的村子住了咱的人?”
  村里人下山修路时偷偷去东高村瞄了眼,担心吓到村里人就没露面。
  “是啊。”暖气透过掌心蔓向四肢百骸,梨花眉眼不自觉的舒缓开来,“什么时候修的路?”
  “半个月以前吧,去戎州收二次稻的人回来说戎州城没人了,你堂伯就召集人把路修出来。”村民关门落锁,跟在梨花身后,“大家齐心协力,几天就把路修好了。”
  不仅这样,还铺了石子,这样即使下雨也能轻松行走。
  许久没回来,树村似乎又有了变化,铺路的石子变成了石板,且比早先宽了些,地里的麦苗垂着叶子,整齐的延伸至雾色里,她问,“哪儿来的石板?”
  村民跺跺脚,高兴起来,“南边不是有石壁吗?咱自己凿的...”
  凿山谷里的那条路时积累了经验,天冷后,大家就继续凿石板,不仅铺了石路,家家户户的院子也铺上了石板,村民自豪的指着朦朦胧胧的树屋道,“咱的屋子也改良过了。”
  荆州那对兄弟打了铁钉,老木匠将其用在树屋上,屋子扩大了不说,且比以前更牢固了。
  走近树屋,梨花就看出来了,每间树屋底下都堆了木梯,梯子宽窄有度,上下屋明显更为方便,不仅这样,屋门前还多了块地,放桶放背篓啥的完全不是问题。
  她道,“比以前更精致实用了。”
  村民笑得弯起了眉,“是啊,之前有村民想建茅屋来着,等树屋改良后他们就不吱声了...”
  每间树屋底下都砌了灶台,石板灶干净易清洗,比茅屋好打扫得多,而且还不怕地动,村民们都满意得不得了,他和梨花说,“树屋住习惯了,总觉得茅屋光线差湿气重,大家伙商量后,今后就这么住在树上了。”
  树屋的确要比茅屋干燥,梨花收回视线,问他山里是否下过雪,村民点头,“今早屋顶是白的,树梢还挂着冰棱子,大雪估计就在这两天了。”
  说话间,三人到了石洞前。
  往日用过的灶台焕然一新,洞口精心打磨出了山水纹图案,极为雅致。
  村民解释,“我们雕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洞里没什么变化,穿过石壁门,边上的吊篮似乎大了些,守门的是赵武,他像说不完的话,看到梨花那刻嘴巴就没有合拢过,从吊篮说到石板路,到院子,到庄稼,梨花走远了他都还伸着脖子喋喋不休着,“咱的兔子又生了,你记得去瞧瞧啊。”
  一开始养兔子没经验,几个月才有了小兔子。
  慢慢琢磨明白后,基本四十天就有一批崽,崽生崽,现在已经有差不多两百只兔子了。
  鸡鸭较慢,但也有一百多只鸡一百多只鸭了。
  虽是大冬天,然而鸡鸭的闹腾声不小,一上桥,梨花就听到稻田里的动静了,有孩子握着竹竿轻轻往田里拍,看到梨花后兴奋的挥手,“三娘,你回来了啊...”
  “是啊。”
  “那我们是不是能吃肉了?”
  族里囤了许多肉,但赵大壮每次只让灶房煮两只,说是要等梨花回来才能吃,她们盼星星盼月亮的等着呢。
  当即不顾田里的鸭子,拔腿就往灶房跑,“堂婶子,堂婶子,三娘回来了,煮肉吃啊。”
  老太太虚惊一场后,小吴氏就把灶房的事揽了过去,听到小姑娘清亮的呐喊,她扯着嗓门回,“知道了,马上煮肉。”
  灶房后边多了四间库房,两间库房堆着粮食,另外两间堆的则是族里的肉类,蛋类,以及药材。
  小吴氏去找赵大壮拿钥匙,回来便看到大汗淋漓跑来的小姑娘,“堂婶子,三娘回来了。”
  小吴氏忍俊不禁,“知道啦。”
  “堂婶子,摊鸡蛋饼,三娘没吃过鸡蛋饼呢。”
  “好。”
  小吴氏应下,小姑娘立刻活蹦乱跳的跑了,灶房的人出来,“那要不要多淘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