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99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4080
  梨花瞟赵文茵,“上次差点被吓出病来,后来慢慢调养回来了。”
  知道是女儿干的,赵广昌有点心虚,“那就好,你大兄呢?”
  “叶家人待他好,瞧着要比夏天的时候胖。”赵书砚是叶家上门女婿,叶父宝贝得很,除了外面的活,赵书砚什么都不用做,她说,“近日得闲,他跟多田堂兄他们在山里打猎。”
  “那就好。”赵广昌对长子是有愧的,他害死了十六郎,他怕族里人将其发泄在长子身上,所以从来不敢在人前提起长子,“你大嫂是不是要生了?”
  “年后吧。”
  要是没有发生那些事,年后他会抱着孙子跟族里人炫耀,而现在怕是不成了,他说,“孩子的小名想好了吗?”
  “不知道。”梨花没有问过这事,但以叶家对孩子的看重,名字怕是已经想好了。
  “孩子出世后,你能不能跟我说一声,我到底是他阿翁,虽没法抱抱他,却想也表示番心意。”
  “行啊。”
  冲赵广昌在戎州的表现,梨花没理由不答应,倒是赵文茵撅嘴不满,“阿耶你多想想你自己吧,这雪要到明年开春才化,总不能一直住雪地里吧?”
  “那你还不回村?”赵广昌摸摸女儿的头,“你娘嘴上凶你两句而已,你顺着她就是了,闹什么脾气啊。”
  他没有照顾好妻子,导致最小的孩子胎死腹中,妻子为此性情大变情有可原,她说,“你娘心里难过,你就别和她怄气了。”
  赵文茵不耐烦聊元氏,气呼呼的背过身去。
  赵广昌忍不住叹气,偏头跟梨花说,“你大伯母那边就麻烦你费心了。”
  元氏和赵漾在望乡村没起过幺蛾子,没什么好费心的,梨花点了点头,聊起其他事。
  赵广昌不敢偷懒,往东一趟后就会往西,除了青葵县,其他县里他都去过,和梨花说,“岭南人好像全消失了,西南边的山里有活人的痕迹,不过好像是戎州人。”
  “戎州人?”
  “他们野人打扮,住在树上,我怕他们发现我,没敢靠太近,但听他们说话的口音,的确是戎州人。”
  “大概有多少人?”
  “四十五吧,多余的树枝剔得干干净净的,地上的树叶却堆得厚厚的,我怕是陷阱,没敢走过去...”赵广昌给梨花指具体位置,“等我搭个草篷安顿好你堂姐就再去瞧瞧。”
  第187章
  积雪再厚些,他用锄头杵一杵,即使砸破了草也能造成积雪压垮的缘故。
  炉子里的水咕咕咕冒着泡儿,梨花倒了一碗开水给他,“那儿有陷阱就不去了,你要有个闪失,堂姐怎么办?”
  “我会小心些的。”赵广昌捧着滚烫的碗,眉梢缀满的雪渐渐消融,像汗滴顺着脸颊滑落,他顿道,“已经没多少戎州人了,咱多交些朋友,往后遇到事也有个帮衬...”
  他想结交那些人。
  梨花提着炉子给李解倒水,沉吟道,“他们能在岭南人眼皮子底下活下来必然经历了许多,咱们贸然前去打扰,只会引起恐慌。”
  她说,“这事明年再说吧,大伯你路过那边发现危险的话给他们报个信就好。”
  赵广昌心眼多,出面套近乎这种事她可不会交给赵广昌,尤其他身边还跟着个心术不正的赵文茵,父女两要是利用那些人做坏事怎么办?
  她表现得极其平静,以致赵广昌没有多想,点头应下。
  梨花岔开话题,“天冷了,大伯缺粮吗?”
  雪簌簌落着,不时响起枯枝坠地的声响,赵广昌拂去脸颊的水滴,回道,“有的,前不久我和二娘去田里割些稻谷,偶尔还会抓只兔子来烤...”
  今年不知怎么回事,野鸡兔子特别多,尤其是兔子,都快泛滥成灾了,他说,“食物和水我们能自己解决,就是火折子...”
  没有火,有粮食和肉也没法煮,他问梨花能否多给他两根火折子。
  气候暖和的时候,生火的次数少,一根火折子能用一个月,寒冬天就不行了,不动就必须生火取暖,火折子消耗大,顶多半个月就没了。
  梨花大方给了他四根,等李解誊好舆图就准备回了。
  收炉子时,赵广昌想到什么,从怀里摸出个胀鼓鼓的钱袋,“三娘,你去
  荆州,能否帮忙捎些饴糖和布料,饴糖给四郎,布料给你大嫂...”
  他回头看了眼女儿,“再买床软和的褥子给二娘。”
  袋子里的全是金子,赵广昌不瞒她,“这是我在白骨堆里刨出来的,荆州遭遇水患,铜钱和银子恐怕买不了多少东西。”
  他去的地儿多,刨出不少金银玉器,全被他藏起来了。
  这事他不说梨花也猜得到,她没多问,“只买这三样吗?”
  “如果还有剩余,再买些香蜡纸钱烧给你十六堂叔他们,当日我猪油蒙了心害得他客死异乡,我心里一直愧疚得很。”
  梨花不置可否,他真要懂得愧疚,那时就不会做出那么做,不是她瞧不起赵广昌,同样的事落在赵大壮身上,赵大壮宁死也不会算计族里兄弟,她将袋子收好,“知道了。”
  天色渐晚,来时的足迹被大雪覆盖,梨花她们只能循着折断的枝桠往回走。
  闻五提着灯笼,拐过山弯时略微不解的回头望了眼雪地,“十九娘为何不等明早再回,我看大东家好似还有话和你说...”
  “没什么好说的。”梨花神色淡淡的,“他费尽心思说些讨喜的话无非想早点回谷罢了。”
  她了解赵广昌的人,不以子孙要挟,绝不会乖乖听话的。
  闻五诧异,“十九娘不打算让他回谷过年?”
  他以为梨花只想磨磨赵广昌的性子,待赵广昌真心悔过时就会松口让他回谷,竟想错了?
  梨花垂眸瞥他,“你觉得他可怜?”
  闻五老实的点头,梨花扯着嘴角笑了下,“他要是可怜,那因他而死的十六堂叔他们呢?”
  有件事梨花是后来知道的,第一次在牛家村碰到石进等人,山英婆是想算计她的,十六堂叔跟山英婆吵得很凶,直言要回族里...
  那晚,她们在后院碰到十六堂叔,他该是想提醒她们一下...
  她和闻五说,“有些人表面看着善良,心肝却是黑的,看我堂姐做的那些事就知道了。”
  闻五不吭声了。
  论识人,他自认不如梨花,尤其那人还是梨花的大伯,他突然有点担心,“他会不会自作主张联络那些戎州人啊?”
  “以后就知道了。”
  不得不说,闻五问到了关键,眼瞅着梨花她们走没了影儿,割草搭草篷的赵文茵就跟赵广昌说,“阿耶,境内已经没有岭南人了,咱天天转悠也转不出个啥,不如找个地儿过冬吧。”
  赵广昌已经搭出框架,闻言,朝远处瞟了眼,“小点声。”
  “怕什么,这么大的雪,不信她们听得到。”赵文茵不以为意,“她天天在谷里吃好喝好,哪儿晓得咱的难处?”
  “咱哪儿难了?”赵广昌直起腰,铺满霜雪的眉眼浮起几丝笑来,“咱有钱,有粮,有肉,难道不比在村里好?”
  赵文茵努嘴,“那你还让她送我回去?”
  “阿耶也是怕你冻着,村里不如这儿自在,但至少有个遮风避雨的地...”赵广昌叹了口气,弯腰抱茅草,“而且阿耶有钱了,你回村的话,找机会拉拢村民,阿耶也能早点回去不是?”
  戎州再好,到底不如和家人一起,赵广昌抖掉草上的雪,一层一层的铺,“等几天阿耶带你去山里过冬。”
  “哪座山?”
  赵广昌朝西边挑了下眉,“三娘防着阿耶,阿耶总得想起他法子不是?”
  “三娘知道了肯定不高兴。”赵文茵蹙眉,“她现在可厉害了,村里村外的人都听她的,要知道你偷偷接近那些戎州人,恐怕不会让你好过。”
  “阿耶心里有数。”
  梨花想要壮大势力,绝对会找机会笼络那群人,他为她办好这事,既能让梨花看到他的本事,还能借那些人掌握梨花的动向。
  他和女儿说,“往后在三娘面前收敛些。”
  “忍不住。”赵文茵抱怨,“看到她我就来气,族长之位明明是阿耶你的,她抢去了不说,还叫我们一家不得团聚,甚至她什么时候收买了阿弟我都不知道。”
  想到儿子对梨花的偏袒,赵广昌略感头疼,“你阿弟年纪小遭她蒙骗了,等你阿弟再大些就知道该亲近谁了。”
  “哼...”赵文茵心气不顺。
  赵漾魔怔似的,非说梨花有棺材,棺材里应有尽有,她们好好巴结梨花,这辈子都不会饿肚子,他也不想想,额头就那么大点地,即使有棺材多半是画的,怎么可能真的囤东西?
  对于赵漾的反常,梨花早就察觉到了,不过懒得问罢了,待天黑后,她们在一处废弃的村庄落脚,她捡柴火时,忽然偏头问李解,“我额头是不是有东西?”
  早先赵漾就多次盯着她的额头看,方才赵文茵也是如此。
  李解凑近,抬手擦她眉心,“有雪。”
  “除了雪呢?”她怀疑赵漾看到了什么。
  “没了。”李解问,“你额头不舒服?”
  “有点。”梨花胡邹道,“以为被枝桠戳着了。”
  “没红,也没血痕。”李解盯着她的额头道,“估计凉着了,待会熬点姜水喝。”
  族里种了大片生姜,姜叶枯黄后,族里人将其烘干保存起来,降温后天天都熬姜叶水,出门时,老太太给装了好几块生姜,就怕梨花冷着了。
  梨花说不用,火堆生起来很快就暖和了。
  闻五在倒塌的墙边搭篷子,看他两动作亲密,心里很是困惑,梨花救了李解兄妹的命,李解为梨花卖命,两人相处起来该是主仆那样尊卑有别才是,但梨花极其信任李解,走哪儿都带着他,超过了赵书墨。
  她心里怎么想的?
  李解始终是外姓人,哪儿比不得赵书墨这种血缘至亲?
  奇怪的是赵家从不说什么,乐见其成似的,他不禁想,李解不会是赵家为梨花找的夫婿吧?
  等李解生起火堆为梨花铺床,他悄悄问李解,“将来天下太平了,你可有什么打算?”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李解不明所以,“什么?”
  “你这辈子就待在赵家了?”闻五问。
  铺床的草是外面捡的,担心睡着不舒服,李解往下压了压,没什么想法的说,“跟着赵家挺好的,没有三娘子,我和阿莹早死了,她救了我们,我们这辈子都会为她做事。”
  “你不回老家了?”
  “老家都没人了还回去干什么?看这世道,天下太平估计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阿莹大了可能都嫁人了...”李解觉得那些太遥远了,说回眼前,“三娘子看得远,荆州要是提前囤了粮,攻打益州恐怕就明年的事儿,你还是想想怎么破坏荆州跟岭南的奸计吧。”
  闻五皱眉,“十九娘不是说了扮作岭南人找荆州的粮仓吗?”
  “纵然那样,咱能在荆州走动的范围不会太大,能找的粮仓也不多。”
  “那怎么办?”
  李解看火堆前烤火取暖的梨花,思忖道,“只怕还得去趟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