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22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554
“凭什么你说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明明是我先看到的。”一披着蓑衣的汉子嘟囔,“两人都是我的。”
汉子双手双脚都拴着细铁链,但动作极为敏捷,和梨花隔着一块地时就扯着嗓门嚷嚷,“小姑娘,识相的赶紧过来,否则落到他们手里有你苦头吃的。”
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梨花和李解围在小路上。
李解看他们都是些生面孔,戒备的摸出了匕首,“你们想干什么?”
“呵呵...”最开始嚷嚷的汉子冷笑,“光天化日,你说我们想干什么?”
说着,他自问自答,“当然是抢劫啦,聪明点自己扒了衣服丢过来。”
李解:“......”
东高村成土匪窝了?赵青山他们去哪儿了?
眼瞅着越来越多的人涌过来,李解眉头越皱越紧,“住这儿的村民呢?”
汉子得意的挺起胸膛,“不就我们吗?”
语毕,他朝掌心哈了口气,跟其他人道,“人是我先看到的,你们不守规矩的话,待我成了正儿八经的村民,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第211章
饶是这样,围上来的村民并未后撤,仍用那双如狼似虎的目光盯着梨花她们。
梨花面色不变,“地里的庄稼是你们种的?”
看出她在转移注意,村民们龇牙咧嘴的就冲了过来,“少废话,抓了你们,老子就有安稳日子过了。”
地里的人都涌到小路上来,霎时间,乌泱泱的挤满了人,李解拉着梨花就往地里跑,边跑边喊赵青山。
他知道了,这些人是东高村村民抓来的俘虏。
“青山叔,青山叔...”村子离这儿有点远,赵青山在地里巡视了两圈就回去守着人建茅屋了,猝然听到有人喊自己,隔着老远应了声,“谁啊...”
“三娘子来了。”李解怕村民伤着梨花,急得嗓门都快冒烟了,偏梨花浑然不觉,甚至和他说,“李解,咱和他们比划比划。”
在岭南杀过人,之后就再没动过手,且天天要忙其他事,都没认真训练了。
李解顿住,“这时候?”
“嗯。”
正好有几个人追到了身后,梨花从怀里摸出一把短刀,整个人往下一蹲,回头就朝对方的胸口刺去。
事情发生得太快,最前面的汉子措手不及,眼瞅着锃亮的刀穿透树叶编织的衣衫扎入肉里,他两眼一翻就晕了过去。
后面的人看她有武器防身,顿时警觉起来。
刚刚抢着往前挤的人也纷纷后退,拽身边的人,“你上。”
“你咋不上?”
一人打退堂鼓,所有人都开始谦让起来,李解看得拧眉,“哪儿来的贪生怕死之辈?”
这群人有男有女,益州话说得并不地道,李解不由得怀疑起来,恰好这时,赵青山带着人跑近,见梨花被男男女女围着,黢黑的脸顿时阴沉无比,“干什么?这是我家三娘...”
村民们知道村长家当家作主的是个小姑娘,毕竟,刚进村那几天,先来的村民天天念叨小娘子的好,见到村长就问小娘子什么时候来。
听多了,便以为能遭这么多人惦记的小娘子必是闭月羞花的娇小姐。
不料会是个穿着简朴,气质冷然的小姑娘。
一时间,几人进退不得,还得赔着笑脸道,“你就是小娘子啊,怪我眼拙,竟没认出来。”
赵青山斥他们,“眼拙还不去干活?”
得了令,一群人一哄而散。
顺便拖走了晕过去的人,赵青山习惯板着脸,面对梨花也是如此,“三娘你去哪儿了?怎么现在才回来?”
村里多了近两百人了,纵然村民们天天挖野菜也仅够填饱肚子,近日农活多,他寻思着要不要回谷运些粮食过来呢。
梨花利落的收了刀,语气淡然,“去了趟岭南,所以回来晚了,堂伯,这些人哪儿来的?”
“有些是钦郡城那边过来的,仗着混过京都,刚来那会很是嚣张...”赵青山望着村民们的背影道,“还有些是荆州的难民,左右咱缺人,就把他们留了下来。”
荆州和益州的关系微妙,不留他们便只有杀了。
赵青山不想造杀孽,所以将难民全绑了手脚,天天监督他们干活。
“荆州人怎么到这儿来了?”
“年后荆州突然大肆征兵,百姓们疑心要打仗了,拖家带口的逃了出来。”赵青山给她指难民的住所,“我将孩子安置在茅屋里,不怕他们不听话。”
梨花道,“可教规矩了?”
“教了。”赵青山如实说,“他们表面还算老实,背地就不好说了,三娘可是看出了什么?”
“太贪生怕死,日后如果遇到危险,恐会跟咱反目。”
她看向李解,后者心领神会,“我再教教他们规矩。”
想要待在村里,便要跟大家共进退,而不是贫困时做小伏低,危难时落井下石,李解先去找人牙子了解情况,随后就朝地里去了。
赵青山领着梨花看春耕的情况。
谷里送来的粮种全部撒进了地里,只等过些日子就能移栽了。
另外,村子周围还种满了草药,平日谁要有个风寒头疼割一把熬水服下就没事了,“药材是你阿耶送来的,刚开始我担心活不了,没想到全活了,村里抱来的鸡鸭也全活了。”
旁边稻田里的鸭子扑腾着翅膀钻出水面,赵青山咧嘴笑起来,“再等两个月,就有鸡蛋鸭蛋吃了。”
他不喜欢东高村,因为这儿没有亲切的族里人,可每天看到到处觅食的鸡鸭,他又觉得满足,“三娘,不出灾祸的话,秋收的粮食够全村人吃了。”
到时就不用族里贴补了。
“堂伯还适应村里的日子吗?”梨花忽然问他。
赵青山愣了下,目光眺向地里忙活的人影,叹道,“不适应,东高村不比咱村和睦,村民们天天吵,吵得我脑门疼。”
“他们吵什么?”
“村里的伙食是由几个大娘负责的,有些人嫌自己的分量少吃不饱,认为盛饭的大娘故意针对,顿顿都要吵...”
族里人干活时,伙食也是由族里老人分的,但全族上下从来没抱怨谁吃得多谁吃得少,村里人爱计较,天天拿这事说事,赵青山头都大了,“还是谷里好。”
埋头干活,不用为其他事烦心。
梨花说,“有人不服,那盛饭这事就你和其他堂叔来。”
“那多得罪人啊?”
“你是村长,肯定能让不满的人心服口服。”
赵青山挠头,半晌后应下来,“那我试试吧。”
他想回去,私下也跟赵大壮提过,然而东高村需要人看着,交给那些没经验的,恐怕更加乌烟瘴气,因此他再不乐意,为了族里也不会退,“你去岭南干什么?”
梨花又将岭南的见闻说了遍。
赵青山脸色苍白,“打起来的话,外来人岂不更多?”
“我会重新找地安顿荆州过来的人,堂伯你守好东高村就行了,真来了人,你就照村里的规矩来。”
东高村鱼龙混杂,自然不能由着外来人肆意进出居住,梨花说,“若有那别有用心的,堂伯你莫心慈手软。”
一旦打仗,村里势必人心惶惶,若再由着
居心不良的人挑拨离间,东高村肯定会乱。
赵青山一脸凝重的点头,“听你的。”
李解留在村里调教那群人,梨花独自去了益州城。
守城官兵明显还认识她,开门时,语气颇为激动,“好几个月不见你,以为你出事了呢,你兄长呢?”
梨花指了下山里,“山里挖野菜呢。”
“听说东高村住了土匪,你从那边过来可发现了什么?”
梨花抬眉,“土匪?我以为是普通百姓呢...”
守城官兵惊讶,“百姓?”
哪有百姓看到人狂追不舍的?小娘子怕是被骗了,守城官兵道,“他们看到你了吗?”
“看到了啊,我看村外的地种了庄稼,主动进村讨了碗水喝呢。”
守城官兵愈发惊讶,“他们没抓了你做苦力?”
“没啊。”梨花眨巴眨巴眼,“谁说那儿是土匪窝的?”
“荆州来的难民,他们说东高村土匪众多,先以利诱,瞅准时机后就抓人,每个被抓去的人得先扒光衣服,光溜着身体干活...”守城官兵捂着嘴,“不是?”
梨花故作思考,片刻后,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这么一说,我好像看到有的村民手上脚上有链子,以为是进村偷盗的贼,不是?”
这下换守城官兵思索了。
东高村若住了人,必然会遭外人惦记。
那些绑了手脚的没准还真是贼,他问梨花,“给你水喝的是益州人吗?”
“是啊,我以为官府不忍大片田地荒废,派人去东高村开荒种地来着...”
“益州多的是田地,官府真要派人耕种也会往北去,哪儿会去东高村。”守城官兵想不明白,“他们会不会是岭南人假扮的?”
故意引他们过去然后杀了。
戍守益州城的将士本来就少,再死一些,攻城就更容易了。
梨花揣测官府对东高村的态度,含糊道,“不好说。”
“你可不能再去了。”守城官兵提醒道,“若村里住着岭南人,你会死的。”
“好。”梨花推着车,走得很慢,官兵关上门走在她身侧,问她年前随她出城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梨花答,“腊月好几个染了风寒,我和阿兄天天挖草药给她们吃,最近差不多快好了...”
这两年气候怪异,去年冬天,益州城也死了好些人,守城官兵说,“难怪这么久不见你们,竟是照顾孩子去了。”
“可不是吗?”梨花无奈的叹息,随即想到什么,猛地停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