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372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10 字数:3813
二牛不料十九娘会关心自己,腼腆一笑,“不饿。”
他没撒谎,自从阿娘带着他出门寻找从军的阿耶以来,这几日是他吃得最饱、最踏实的时候。
三东家心善,从不吝啬吃食。
想着,偷偷瞄一眼梨花又低下头全神贯注的舂起隋氏给的夏枯草来。
他汗湿的碎发黏在耳后也毫不在意,抱着石臼,沉浸在舂药的声音里。
“砰砰砰……”一下又一下,整间草篷都是舂药的沉闷声。
梨花坐回之前的位置,拿起竹席上的艾草叶,继续不紧不慢地搓起来。
艾草熬成浓稠的泥能止血,在益州时,她给罗大他们的药瓶里装的就是这个。而艾草和紫苏同时服用,对风寒病症有奇效。要是制成药丸,携带就方便多了,有人生病时,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应急,不像她之前,明明身体难受,却碍于旁边有人不敢轻易用药。
搓完一撮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三娘,看阿耶找到了什么?”赵广安杵着锄头,大步流星地走进来,脸被太阳晒得通红,像熟透的柿子。他扬起手中两指宽的鱼,自问自答:“鱼。”
动物泛滥起来,树上消失已久的蝉和鸟,草间隐匿不见的虫蛾都回来了,溪里捉到鱼本不算稀奇。可梨花还是显得很兴奋,眼眸亮晶晶的,追问道:“阿耶你怎么捉到的?”
赵广安素来好面子,自然不会提及自己崴脚趔趄的狼狈模样,眉飞色舞地吹嘘,“手伸进水里就捞起来了。”
李解眼尖,注意到他裤脚湿润,忍不住想笑,顾及他的性子,生生憋住了。
拍马屁道,“还得是三东家厉害,我这就杀了给十九娘炖鱼汤。”
少年伸出沾着艾草味道的手,赵广安得意洋洋地将鱼递给他,不忘叮嘱,“记得用猪油炸一下再加水炖汤。”
“好。”
赵广安挖了小半背篓蕃荷菜,吩咐隋氏洗净后熬水给大家喝。蕃荷菜解暑,这种酷热的天气喝上一碗,再合适不过。
他卸下背篓,一抬头,见几十双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那眼神如同嗷嗷待哺的小鸟,满是期待。他大手一挥,中气十足地喊道,“洗手准备干饭!”
“哇~”刚刚还老老实实坐着的孩子们瞬间生龙活虎,欢呼雀跃的跳起来,嘴里叫嚷着,“洗手咯,洗手咯。”
箩筐堆放在隔壁刚搭好的棚子里,赵广安兴高采烈地给孩子们分干粮,分着分着,后知后觉发现没瞧见赵青山的人影,便回来问梨花,“你青山堂伯他们呢?”
拿着干粮饼啃得起劲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起来。
“青山村长杀人去了。”
“那人是益州城出来的王大郎,青山村长讨厌他。”
“他冒充十九娘的亲戚呢。”
赵广安听得一头雾水,满脸疑惑地问:“三娘,是我认识的王大郎不?”
梨花念头,“是他。”
赵广安一听,忿然跺脚,“那堂兄怎么不等我一起?”
他手里还拿着未分出去的干粮饼,一股脑塞给李解,火急火燎地说,“你来,我找你堂伯去!”
他向来就爱凑热闹,好不容易碰上这么一桩新鲜事,怎么舍得错过。话一说完,饼刚塞到李解手里,就嗖的一下跑没了影。
梨花:“……”
吃干粮饼的孩子被呛了一嘴灰,一边咳嗽一边嘟囔,“三东家跑得好快。”
带起的灰尘都进他们嘴里了。
梨花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转瞬恢复如常,“进草篷吃,吃完睡一会儿。”
天气炎热得像个大蒸笼,草
篷里更是热得如同火炉。鱼汤端进来后,热气腾腾的,梨花只觉得口干舌燥,只想喝凉水。
“隋婶,鱼汤给斧头吧,叫他喂小煞他们。”
小煞才九个月大,还有几个同龄的婴儿,平日里都是斧头悉心照顾。来戎州后,一直用米汤喂养,许是吃饱了,夜里都不怎么哭闹,非常省心。
隋氏面露犹豫,“你大病初愈,正是需要补的时候……”
梨花:“我前日才吃了鸡,过两日再补吧。”
这儿不像在竹筏上,只要她嘴馋,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就能大快朵颐。她态度坚决,坚持道:“给小煞他们喝。”
鱼汤放不了太久,梨花不喝,也只能全部给斧头他们了。对于这些孩子,隋氏打心底里心疼,忙完手上的活,就赶紧抱过孩子帮着喂鱼汤。
而梨花则在一旁督促其他人睡午觉,等大家睡醒后,又继续搓艾草。许是手里有事做,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她并未觉得日子过得漫长。
当太阳缓缓落山,天际被染成一片血红时,南边隐隐约约出现了赵青山他们的身影。
有人呐喊,“十九娘,我们回来了。”
不知发生了什么趣事,一行人脚步轻快,走得很快,不一会儿就到了近前。
王秀才夫妻被簇拥在中间。
哪怕身为坊主,可到底比不上太平盛世的时候。王秀才比起之前圆润了些许,可往昔的风采也已消散大半。
他身着一袭青色长袍,款式仍是早年间流行的缺胯袍,皱巴巴的,上面沾了草屑,头上戴着黑色幞头,只是幞头边沿的颜色明显更深,明显是汗水浸湿留下的痕迹。
傍晚时分,梨花从草篷里搬了出来,手里搓的也不再是艾草,而是紫苏。
王秀才东张西望,四处打量,见四周竹竿林立,森森白骨盘旋其上,心中对近日益州城闹鬼的传言有了几分猜测。又见前面几米处,一位姑娘身着素色衣衫,静静地坐在矮凳上,身边围满了人。
他脸上一喜,像是看到了救星,赶忙牵着妻子往前走。
梨花抬眉,静静地看着他。
只见他右手撩起缺胯袍,利落地塞进腰带,双手抱拳,恭敬作揖,“见过十九娘。”
梨花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没有作答。
王秀才见状,又是一揖,脸上堆满了笑容,言辞恳切道,“在下王银河,久闻十九娘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啊。”
“???”一路骂骂咧咧的赵广安惊得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老大,都能塞下一个鸡蛋了。
他旁边的赵青山冷笑一声,一脚踹飞脚下的泥土,满脸不屑地啐道,“呸!”
王秀才仿若未闻,脸上依旧挂着笑容,自顾自地说道,“在下曾是青葵县的一名秀才,灾荒之后,携妻儿北上逃荒,幸得益州王看重,在益州县做了坊主……”
夕阳的余晖尚未散尽,仍有些热。
豆大的汗珠挂满了他的鼻尖和脸颊,他抬手,用衣袖擦了擦汗,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虽没什么大的建树,不过起屋修路,夜巡不休,也算是护了一方百姓安宁。”
说着,他攥起衣袖,又擦了擦脸上的汗,接着道,“奈何世道混乱,想我何等正直良善,竟落得这步田地。王某知道十九娘惜才,王某发誓,只要能留在十九娘身边,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伴着他说完最后一个字,四周瞬间安静下来,安静得如同深夜,连一丝风声都听不到。
沉默间,王秀才忽然“咚”的一声栽了下去。
他身后,始作俑者赵青山抬起腿,哼哼唧唧地骂人,“显得老子没读过书很高兴是不是,信不信老子现在就扒了你的皮!”
手肘着地的王秀才抿了抿嘴,忍着疼痛爬起来,掸了掸袍子上的灰尘,脸上又重新挤出一个笑容。
“听闻十九娘去过益州城,想必对近日城里的事有所耳闻,王某不才,愿助十九娘一臂之力拿下益州。”
梨花挑眉,“哦?”
王秀才见她有了回应,以为自己猜准了这群人的目的就是攻占益州城,顿时满脸恭敬,迫不及待地说道:“城里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王某可以回城,以坊主身份将那些凶残难对付的人带出来,让十九娘逐个杀之。等真正攻城那日,城里谁还敢反抗?”
不得不说,读书人的脑子转得就是快,这么快就为梨花想好了计策。
梨花垂头思考了片刻,转头问李解:“你觉得这个法子如何?”
此行的目的本是震慑益州那些人,要是能杀几个为非作歹的人,似乎也不算坏事,顺便还能试探一下那些人的实力。
“可以一试。”李解道。
王秀才心中暗自窃喜。赵青山打他,赵广安骂他又何妨,就他们那冲动易怒的性子,迟早有收拾他们的一天。他强压下鼻中即将溢出的冷哼,讨好地问梨花:“不知将他们引去何处?”
益州的嗜血者怕水,自然要引到有水的地方。
梨花捻着紫苏,不紧不慢地开口:“北边两里位置。”
王秀才又问:“何时?”
“你即刻回城,明早把人带过去。”她给闻五使了个眼色,“你送一下他们。”
王秀才一脸受宠若惊的模样,连忙摆手,“不劳烦这位官爷,我与娘子自行离去就行。”
闻五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侧身指路,“走吧。”
赵青山心里不痛快了,他把人逮回来是想显摆赵家的安稳日子,梨花怎么就把人放了呢?
“三……”刚要唤三娘,就见李解冲自己摇
头。
王秀才没认出梨花,那就先瞒着吧。
赵青山没懂他的意思,却也配合的将到嘴的话咽了回去。
待两人走了他才溜到李谢身前,“刚刚为何叫我住嘴?”
“王秀才满心算计,咱先看看他想干什么再说!”
赵青山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老子还能怕他不成?”
心里就没把王秀才当一回事。
李解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青山叔,咱还是小心为好。”
“杀了他不就完了?”
“这得十九娘发话才行。”
赵青山不吱声了。
天边晚霞渐歇,暮色笼罩时,王秀才他们已没了影儿,梨花叫人叫人前往北边挖池子,然后挑水将其灌满。
于是,吃过晚饭就忙开了。
大家伙拿着锄头铲子,在坚硬如同铁的荒地锵锵锵挖到半夜。
扬起的尘土和混着身上的汗,在空气经久不散。
城外忙得热火朝天,城内却诡异般寂静。
钟声一过,又有一批人从北边城门悄悄溜了出去,照这般情形,怕是不用十九娘她们动手,整座城就会变成一座空城。
王娘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推身边的王秀才,“他爹,你说跟着十九娘真能过上好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