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作者:
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2 字数:3792
一家小卖部的老板撇了撇嘴:“我们这里天天都有小孩子跑来跑去,没事按几下车铃铛的也不少,要说偷?谁知道。”
小树林里都是土,被人踩得到处都是脚印,时间过去两个小时,现场勘查取证很困难,根本发现不了什么有效的线索。
四个人转了一大圈,什么都没有问到。
刘浩然有些颓然,掏钱买了四根棒棒糖,一人分了一根:“不好意思,让大家白跑一趟。来来来,吃根糖休息一下。”他不抽烟,就爱吃糖,所以不买香烟只买糖。
棒棒糖裹着透明糖纸,上面印着草莓图案。姜凌拿着白色塑料棍,看着手中这扁圆形的红白螺旋纹棒棒糖,半天没有下口。
小时候在福利院,吃糖是件奢侈的事,只有偶尔过来收养的家庭、义工过来时会带糖来分。
而姜凌,因为性格内向不讨喜,通常是那个分不到糖吃的小孩。
李振良察觉到了姜凌的怔愣,与刘浩然、周伟交换了一个眼神,三人同时联想到姜凌的身世,都有些心疼——可怜,肯定是小时候吃糖少,拿着棒棒糖都舍不得吃。
李振良看看已经被自己舔了几口的棒棒糖,不好送给姜凌,于是豪气地掏出钱,对副食店老板说:“再来三根棒棒糖!”
等拿到糖,李振良一把都递到姜凌面前:“呶,都给你。”
姜凌抬起头,看着李振良的眼睛里有了一丝笑意。
如果是上一世,或许她会别扭地拒绝。但重来一回,她一颗颗地将棒棒糖从李振良手心拿起,郑重其事地放进口袋:“谢谢。”
--
回到办公室,刘浩然还是有点蔫蔫的:“唉!劳而无功,这案子又破不了。”
周伟倒还沉得住气:“别急,我们再查查、再问问,说不定能够找到线索。”
李振良说:“铃铛价值不高,有些人被偷之后自认倒霉,并没有主动报案。即使报案的人,也都是事发后个把小时才到派出所来,现场线索早就被破坏掉了。要是能够第一时间侦查现场,说不定能有所发现。”
姜凌坐在椅中,气定神闲:“我有办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到姜凌身上。
刘浩然迫不及待地将椅子拖到姜凌对面:“什么办法?快说!”
周伟与李振良也都期待地看着她。才与她共同处理一个案件,就拿了个集体三等功,这两人都看得出来姜凌的刑侦能力能出彩,她说有办法,那就肯定会办法。
阳光透过窗棂,映照在坐在窗边的姜凌身上。
上一世,她像只缩在壳里的蜗牛,不愿与人接触,就连同事也只是淡然相处,极少交心。现在走出那个将自己禁锢的壳,她才发现其实这世界很美好。
李振良没有说错,金乌路派出所是一个温暖的集体。
姜凌伸手将桌面简单清理,腾出一大块空地方,开始指挥同事。
“良子,帮我拿一份辖区地图来。”
“浩然,所有的自行车铃铛被窃案的报案记录你那里都有吧?拿过来。”
“大伟,把那块移动黑板推过来点,你负责做记录。”
三名同事都被姜凌调动起来,按理说姜凌是案件组里资历最浅、年纪最轻的,怎么也轮不到她指挥,但每个被她点到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不自在,个个心里都乐滋滋的,迅速行动起来。
——以前姜凌都是客客气气称一声“李警官”、“刘警官”、“周警官”,现在称呼多亲热啊,这说明她不把大家当外人呢。
——姜凌虽然年纪小,但专业能力突出,她的心理评估档案得到了局领导赏识,直接被技术大队拿去做范本了,刚接手一个案子就拿了三等功。听她的,准没错。
李振良三人心里一边这么想着,一边将姜凌交代的事情办妥当。
李振良拿来一份全新的晏城市东城区地图,牢牢固定在黑板上。
刘浩然搬着一大迭报案记录回来,摆在姜凌那张整洁、空荡的办公桌上。
周伟拿过一支粉笔,站在黑板前,认真询问:“小姜你说,让我记什么?”
一块方形黑板,一大半贴着地图,只露出三分之一的位置,周伟手中拿粉笔、眼睛盯着那块空白的地方,仿佛战士要上战场一般。
姜凌微微颔首:“浩然,你把报案记录按顺序排好。良子,你将案发时间、地点报给大伟,大伟负责记录。”
随着姜凌的指令,三个人同时应了一声,开始行动。
很快,12起案发时间都记录在黑板上,地图上也多了12个代表案发地的红色圆圈。
姜凌道:“像这类系列案件,因为罪犯屡次重复作案,会形成习惯性行为。这起自行车铃铛被窃案虽然没有现场证据,但可以从时间、空间特点来推测罪犯信息。”
姜凌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指着周伟记录下来的12个案发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
刘浩然负责这起案子,很快就发现了规律:“基本都集中在早8点前、晚上6点之后这两个时间段。”
姜凌点头:“对。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案发时间是星期几。”
刘浩然眼睛一亮:“都在周日和周一!”
姜凌问:“这说明什么?”
刘浩然皱眉思索,周伟很快有了答案:“我们辖区国营大厂多,小偷可能是大厂职工?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偷铃铛。”
早8点、晚6点——这正是国营大厂职工上、下班的时间。
刘浩然被提醒,也跟着补充了一句:“周日休息,案犯周一精神好,所以挑这个时间作案。”
李振良刚加入案件组,看到大家都这么积极认真地讨论案情,他也兴奋起来,脑子转得特别快:“有没有可能,案犯是上学的孩子?毕竟附近学校也是8点到校,5点放学,如果要值日打扫卫生可能会拖到6点。他在上学、放学路上闲着无聊,偷铃铛好玩,也合理啊。”
此话一出,刘浩然和周伟同时点头:“良子说得对,自行车铃铛不值钱,小孩子捣蛋好玩的可能性挺大。”
姜凌道:“嗯,上下班的职工、学生都有可能。接下来我们来看案发地。”
大家顺着姜凌的手指,仔细端详着地图上用红色马克笔勾勒出来的12个红圈圈,陷入了长久的思考。
案发点很分散,周伟特地在每个圈圈旁边标了数字,代表案发顺序。
最晚的发生在红星菜市场,最早的在纺织厂家属楼,其中还有工人大道与光明路交叉口的小卖部门口、机械厂锅炉房旁边的自行车车棚等等。
地图上的圆圈红彤彤,看上去很零乱、没有什么规律,能从这里分析出什么?
姜凌并没有催促大家。
她心中有数,但不能直接把答案说出来。
姜凌的本科专业是犯罪心理学,她记性好、专业基础很扎实。
在监狱当档案管理员不用出差跑外勤,她有大把时间阅读专业书籍。虽然没有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但她在犯罪心理评估、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超过很多专家。
想要侦破自行车铃铛案,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很适用。
可惜现在是1993年,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还没有在国内开展,得等到2004年学术界才会统一名称,等到2007年犯罪心理画像协会才会成立。
将全新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引入到刑侦领域,这对姜凌而言是一项挑战。
必须一战成名。
第15章 圆心假说
等了一阵,见大家都没有说话,姜凌便开始给出提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案犯作案既需要熟悉现场环境,又害怕被熟人发现,因此他会选择相对方便的地方作案。”
姜凌的话并不难懂,李振良等人全都点头。
“我懂你的意思,就是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嘛,小偷一般不会在家附近作案。”
“太远的地方小偷不敢去,毕竟不熟,怕出事。”
“不远不近,这……”
姜凌再一次提示:“这样一来,会以他的住所为圆心,以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为半径,形成一个心理边界。”
刘浩然一听,立刻站起身来,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个圆圈,除了有一个案发地比较远没办法包括进去之外,其余11个案发点都能框进这个圆圈里:“这个圈,就是案犯的心理边界?”
姜凌赞许点头,拿出一个三角尺量了量圆圈直径,再看一眼地图右下方的比例尺,心算之后说:“对,这个心理地图的直径大约为500米,据我的经验,系列案件案发点的圆心直径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果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刘浩然画的那个圈,正是M国心理专家提出的“圆心假说”:多数案犯会在住所周围实施犯罪,形成“心理安全边界”。
没有包括进圆圈里的案发地旁边标着“7”字,这代表是第7起案发地。
周伟指着这个孤零零的案发地:“这个为什么没有在心理边界内?”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