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作者: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2      字数:3703
  
  魏长锋立马把主场让给姜凌:“好,那大家继续讨论,我旁听一下。”
  他拖了个塑料板凳进来,安静坐在角落。虽说一肚子的感激与赞美被噎在喉咙里,但魏长锋心情很舒畅。
  上午市局领导刚来颁过奖,傍晚快下班了应松茂又带人过来,这说明啥?说明我们派出所成绩斐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
  应松茂并没有在意魏长锋的反应,他的注意力全在姜凌电话里所说的“时空分析”、“系列案”这两个关键词上:“时空分析法锁定案犯生活轨迹,怎么做到?”
  姜凌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指着办公室中央那张挂着地图、写着案发时间的黑板:“我们刚刚开始讨论,应队先听听案情介绍吧。”
  周伟恰好站在黑板前,便简要将刚才讨论的内容复述了一遍。
  刘浩然将11份档案送到应松茂面前,按照案发顺序将物证照片一一摆在桌面。
  应松茂认真听完,点了点头,戴上白手套,拿出放大镜,认真查看每一张照片,时不时用比例尺比对划痕角度。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地等着。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应松茂放下照片,这才开口说话。
  “凤凰牌自行车停放高度平均为85厘米,结合划痕显示的铃铛拆卸角度,可以初步判断作案者手臂长度约40-45厘米,对应身高140-150cm。”
  “划痕较浅、方向杂乱,痕迹力度显示作案者握力不足。”
  听到应松茂的话,李振良等人开始窃窃私语。
  “身高140-150,握力不足?这不正好印证了我们先前猜测的,对方是个小孩?”
  “也不一定,可能是名瘦弱矮小的女性。”
  姜凌没有参与讨论,眼睛里的亮光有些炽热。
  物证鉴定果然是门学问!应松茂只是通过这些划痕照片,就能推测出这么多信息。手臂长度、身高、力气小——这些都能与沈小梅对应上。
  就算不是沈小梅,那也可能是“小月”。
  平静状态下的沈小梅愿意和狱警谈及小月。小月身体不好,经常咳嗽,到后期咯血,可她不肯去医院,最后死在小梅怀中。
  姜凌从沈小梅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小月很瘦弱,营养不良,死于肺结核。
  应松茂拿起其中一张照片,指着划痕上的锯齿状纹路:“这不是普通工具造成的,应该是扁平状金属物件,如钥匙、发夹等反复打滑的痕迹。”
  他又指着一张照片说:“你们看这里有一次滑脱的挫伤痕迹,可以推测作案者拆卸时垫过脚,因此身高还应在140-150厘米的基础上下调5厘米 。”
  派出所几位民警的眼里都是崇拜。
  仅仅通过物证照片,就能推测出这么多线索?
  应松茂将几张照片按照案发时间排序:“对比发现,滑脱的挫伤痕迹仅发生在前三次,此后划痕数量渐渐减少,这说明作案者一开始并不熟练,前三次作案手法很稚嫩。”
  说完,应松茂放下照片,脱下手套,开始做总结:“作案者身高135-145厘米,瘦小,力弱,第一起发生于1992年11月的案件为首次犯案,没有偷盗经验,所用工具为钥匙或发夹。”
  姜凌取下夹住额头刘海的珍珠发夹,再拿出一片钥匙,一起放在应松茂面前:“应队,麻烦再确认一下,到底是钥匙还是发夹?”
  应松茂侧头看了一眼姜凌。
  姜凌留的是齐耳短发,取下发夹后的她,厚重刘海盖住额头,遮住那道飞扬浓密的眉毛,眼中神采也被掩住,看起来就是个清秀乖巧的邻家女孩。
  还是个小姑娘呢,没想到就开始独挡一面主导案件分析了。到底是怎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如此冷静聪颖的姜凌?
  应松茂拿起桌上发夹与钥匙:“有没有自行车?”
  “有!”刘浩然站起身,“自行车都停在后院车棚,我去推辆过来。”
  案件组办公室在二楼,但这也阻拦不了刘浩然的办案热情,他年轻力气大,很快就将一辆凤凰自行车拎了上来。
  应松茂将钥匙与发夹递还给姜凌:“你来。”他的力气比较大,让纤瘦的姜凌来更合适。
  姜凌没有拒绝,尽量模仿小女孩的力气划过车把。
  应松茂拿过放大镜,仔细查看车把上留下的痕迹,再拿过照片来进行比对。
  大家都好奇地围在应松茂身边,看着他与姜凌的一举一动。
  “小姜你力气还是大了,得收着点,手腕不要使劲儿。”
  “怎么样?能不能看出点什么?”
  “如果能够确认作案工具,那就多了条线索。”
  虽然大家在一旁叽叽喳喳,但应松茂注意力高度集中,丝毫察觉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
  “钥匙偏厚,划痕细而浅,不是钥匙。发夹尾端呈直角,扁而尖,造成的划痕与照片一致。”
  应松茂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太好了!”
  “案犯大概率是女的,男人哪个会用发夹作案?”
  “从身高、力度来判断,小姑娘的可能性比较大。”
  应松茂并没有被这阵兴奋的欢呼撼动半分情绪,依旧冷静地坐回椅中,对姜凌说:“你们继续讨论。”
  姜凌走到黑板前,腰杆挺直,目光沉稳:“好,现在我们已经锁定作案工具、案犯居住地,也通过物证鉴定初步确定嫌疑人性别与身形。接下来,我们就从犯罪动机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姜凌拿起一支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犯罪动机”这几个字。
  “自行车铃铛体积小、价值低,之所以偷它,并且作案11次,无外乎以下几种心理。”
  “第一,求财。铜制原厂铃铛价值15-30元不等,也算是一笔收入。”
  “第二,报复。案犯可能受到过虐待或伤害,伤害她的工具可能是自行车铃铛,或者伤害她的人与自行车铃铛有关联,所以案犯采取偷窃铃铛来获得心理平衡。”
  “第三,……”
  李振良听到这里,忍不住举手发言:“是不是小孩子顽皮或者好奇?”
  姜凌道:“小孩子顽皮或好奇,行为带有偶然性。此案属于连续犯罪,且形成一定的惯性,绝对不是顽皮、好奇。”
  李振良想了想:“也对,你继续说吧。第三是什么?”
  姜凌并没有因为李振良插话而觉得被打扰,案情探讨本就应该各抒己见,越热烈越发散越好。
  “好,我继续说。第三,偷窃癖。案犯幼年时曾遭受过心理创伤,通过偷盗来舒缓情绪,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她偷窃的物品一般是不易被发现的小物件,如钢笔、橡皮、发夹等。”
  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年代,遍地都是机会,人们个个闷着头努力赚钱,哪有时间精力去关注什么心理健康?
  周伟感慨道:“偷窃癖这个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小偷我倒是抓过不少,都是些好吃懒做的主,没听说过谁有心理问题。”
  刘浩然在一旁说:“普通小偷是求财,偷窃癖是心理补偿,这俩不一样。”
  周伟“哦”了一声。
  脑袋里一下子灌进这么多知识,周伟感觉太阳穴有些发胀。他并非科班出身,做警察全凭经验,但他知道姜凌说的犯罪动机分析很实用,因此听讲非常认真,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几笔。
  记着记着,周伟忽然想到了什么,抬头问:“小姜,咱们刚才不是在讨论第一次案发地距离毛巾厂最远,不符合你说的舒适原则吗?现在分析犯罪动机做什么?”
  姜凌微笑:“问得好。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三个犯罪动机与刚才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对案犯进行心理画像。”
  第17章 直觉
  时近黄昏,晚霞漫天。
  食堂的饭菜香渐渐变得浓郁,时不时地飘进办公室里。
  可是此刻大家一门心思都在案件上,就连吃饭最积极的刘浩然都没有留意到饭菜香味,目光炯炯地盯着姜凌。
  心理画像,这个词实在新鲜。
  就连一直从事刑侦技术研究的应松茂都是第一次听说。
  和容貌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多变的,怎么画得出来?
  应松茂沉得住气,但他的助手赵景新却耐不住好奇心,直接发问:“什么是心理画像?”
  姜凌说:“这个词是我在一篇国外论文中看到的。犯罪的行为方式,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反映出作案人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通过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分析出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从而可以为确定作案人范围提供依据。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画像。”
  办公室里在座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实战者,对理论研究并不擅长,姜凌这段话理论性太强,听得大家一头雾水。
  李振良抬手挠了挠脑袋:“小姜,你能不能讲得通俗易懂点?”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