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作者: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3      字数:3732
  
  清源市公安局的案情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当姜凌和应璇玑带着厚厚的家访记录、五份详实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派出所初步的联动意向书以及三中校长的整改承诺,再次走进会议室时,氛围已然不同。
  赵刚大队长和其他侦查人员看着眼前这一摞摞凝聚着心血、带着生活气息和沉重分量的材料,再听着姜凌条理清晰地汇报这几天的走访、沟通成果以及基于此完善的、更具操作性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时,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没有质疑,没有打断,只有沉默的倾听和眼神中流露出的沉思与动容。
  家访中陈父的叹息、周母的痛哭、王强奶奶的哀求、李伟父母的懊悔、三中校长的郑重承诺、王所长表示支持的务实态度……这一切,远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有力量。
  应璇玑站在会议桌前,环顾四周,做出了总结陈词。
  “惩罚是法律的刚性,但预防是社会的韧性与温情。这五个少年的悲剧,是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多重失守的结果。我们的分层次干预建议,正是试图在这些失守的环节上,筑起一道道预防的堤坝。对高危者矫治,对易感者疏导,对潜在者教育,联动社区、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将走进歧路的孩子们拉回来。”
  “我知道,这很难,但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地去做。这些报告、这些走访的见证、这些基层的初步响应,就是我们移山开凿的第一块石头!恳请市局领导,将这份建议连同这些材料,一并提交上去,为清源市的孩子们,争取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未来!”
  赵刚大队长沉默地翻看着眼前厚厚几迭子报告,又抬头看了看眼神坚定中带着一份悲悯的应璇玑、姜凌,不由得被她们执着、认真的精神所撼动。
  他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声音低沉却有力。
  “应教授,姜凌同志,你们辛苦了。这份报告和建议,还有这些材料,份量很重。我赵刚,代表清源市局刑侦大队,全力支持!一定原原本本,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你们做的这些工作,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抓人很重要,但怎么让更少的孩子们走上歪路,更重要!这条路,再难,也得想办法趟一趟!”
  会议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与沉思中结束。
  这一次,没有掌声,但那份沉默,比任何掌声都更厚重,更充满希望。
  姜凌知道,预防犯罪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第117章 挤兑风险
  1998年7月, 姜凌研究生毕业了。
  读书的时间过得飞快,第一年理论学习,第二年跟着导师奔波于各地、接触了不少疑难案件, 第三年主要进行数据整理、发表论文。
  这三年, 姜凌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力被打磨得愈发精纯, 预防犯罪理念也在不断成熟。应璇玑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盛情挽留她留校任教。
  姜凌微笑着拒绝:“老师,我考研得到了晏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毕业后也想回去继续工作。那里是从小生长的地方,有我的同事、我的朋友。”
  应璇玑拍了拍姜凌的手背:“晏市虽好, 但毕竟也只是湘省一个地级市,平台太小, 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啊。虽说你是在职研究生,但学校会和晏市公安局那边沟通,留下来任教不是问题。我们一起完成课题,一起推广预防犯罪理念, 不好吗?”
  早在离开之前,姜凌便已对未来想得很清楚。其实父母、妹妹也都力劝她留校, 从职业成长到家庭扶持, 一直讲到成家生孩子的现实问题,姜凌却依旧坚持。
  “晏市虽小, 但市局领导观念开放,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预防犯罪理论可以落地。我想以晏市为试点,慢慢往外推广。用事实说话,比论文、数字更接地气。”
  应璇玑沉默了。
  她虽在高校工作,但并非锁在象牙塔里不走出去, 她也会和各地公安局联动、作为心理专家参与案件侦破。可即使是这样,她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教学、科研上,为案件侦查中提供犯罪心理方面的理论支持,只是偶尔为之。
  近期她在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强调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呼吁社会多方关注、提出了预防犯罪的观点,但在重实战、轻理论的公安系统里,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
  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所以应璇玑才会劝姜凌留下。
  姜凌身上那股一往无前的冲劲、不怕挫折的勇气,让应璇玑动容,也让她有了坚持理想的力量。
  姜凌轻轻握住导师的手:“老师,您负责理论研究,我来实践,我们从两条路使劲,一定可以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是不是?”
  手掌温暖的触感,让应璇玑内心五味杂陈,浓浓的不舍让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另一只手伸展开来,一把将姜凌搂住:“好!老师也努力,我俩齐心,理想一定会实现!”
  带着一份离愁,姜凌离开了京都,回到晏市。
  看到手下顺利回归,负责刑侦的钟俊才副局长欣慰无比:“小姜同志,你还肯回来啊?你读研这三年,我一直提心吊胆,就怕你被其他部门看中,非要调你过去。”
  说实话,钟局也没想到姜凌还肯回来。
  研究生学历、父亲是京都市公安局的领导、导师是公安系统内知名的犯罪心理专家,这么显赫的背景,哪是晏市这个小庙能容得下的?
  姜凌很淡定:“您放心,是晏市培养了我,我也会扎根晏市,努力降低犯罪率、提高破案率,把咱们晏市打造成海晏河清的平安城市。”
  姜凌这话,真正说到了钟局的心坎上,他一拍桌子,从椅中站了起来:“好!好!好!小姜这话说得好!海晏河清,也不负咱们城市这个好名字。你有什么要求,只管提,我全力支持!”
  姜凌交上一份报告:“关于如何降低犯罪率、提高破案率,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这里是我的一些建议,请您看一看。”
  钟局接过报告,越看越心动。
  站得久了,有点累,他又坐了回去。
  足足看了半个小时,钟局才开口说话:“小姜,你说的这个犯罪预警系统的建设,非常有战略眼光,我们局里可以拔款搭建数据平台。但是你也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想要建设公安自己的、能联动关键社会数据的中心数据库,难度很大啊。”
  姜凌点头道:“是,这一点我也清楚。即使是京都市公安局,数据库建设也还只是起步。如果我们能够先人一步,引进最新的技术水平,做出点成绩,搞出点示范效果,您想想……”
  姜凌描述的美丽蓝图成功让钟局心动了。
  钟局沉吟片刻之后,哈哈一笑:“小姜,你到底是从京都回来的,这眼光!完全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问题啊。这样,我来争取市里、省里的经费支持,你呢,负责筹备咱们局里的数据中心,你来当这个中心的主任!”
  被局长委以重任,姜凌当仁不让,抬头挺胸,声音响亮:“是!”
  钟局拿着姜凌的报告舍不得放下,冲她抬了抬下巴:“给你三天假,先和画像小组那几个聚一聚吧。你在公安大学读书这三年,李振良他们成长很快啊。哦,对了,还有你那个师兄,洛云琛,他现在调到省厅去了,咱们市里的刑侦画像由苏心婉和庄建柏这两个人在负责,他们两个经常提到你,你也和他俩碰个头吧。”
  姜凌读研这三年,与老朋友并没有断了联系,当然知道洛云琛这几年在湘省混得风生水起,经常外出培训,已经成为湘省刑侦画像第一人。
  对于师兄的成长,姜凌乐见其成,微笑道:“好!”
  --
  和顺酒店,三楼。
  雅间里,头顶的吊扇慢悠悠转着,搅动着空气中浓郁的香辣气息。
  铺着白色桌布的圆桌中央,一个红泥小炭炉煨着衡东土头碗,肉丸、蛋卷、木耳在金黄浓稠的汤汁里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香气四溢。旁边是一大盘永州血鸭,鸭肉剁得碎小,和着鸭血、裹着浓重酱色,再配上翠绿的蒜苗,咸香扑鼻。再加上喷香的剁椒蒸芋头、油光锃亮的辣椒炒肉、小炒黄牛肉、白辣椒炒鸡……真是色香味俱全。
  姜凌与李振良、刘浩然、周伟、苏心婉、庄建柏六个人聚在一起,笑声、说话声恨不得将雅间的屋顶掀翻。
  姜凌在京都待了三年,最想念的便是湘菜。
  陈安平现在已经是和顺酒店的大厨,一听说自己的恩人姜凌过来,立马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整治了这一大桌子特色湘菜。
  姜凌回来,最最开心的人是李振良。天知道这三年里,独自面对复杂案件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紧张。现在组长回来了,李振良顿时觉得有了主心骨,激动地举起啤酒杯:“组长,我敬你!你终于回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
  姜凌举起杯,以茶代酒,与李振良碰杯:“良子,咱们小组立了集体三等功,你是最大功臣。”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