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作者:胡六月      更新:2025-09-08 09:53      字数:3759
  
  随着她的话语,李振良在白板上写下关键词:易预测、弱密码、低警觉。
  “操作模式分析,”姜凌换了一支红笔,在时间线和地图上圈画,“第一,小额、分散,单笔金额几百到数千,绝不触碰大额监控红线,分散于不同网点操作,降低单点风险。第二,时间窗口精准:集中在工作日下午三至四点、晚上维护时段、甚至周末的非高峰时间。第三,路径清晰:多笔小额赃款汇入同一个叫孙明的账户,再通过异地ATM快速取现。第四、手法稳定熟练,从我们发现的第一起张春华案到现在,模式高度一致,无明显试错期。”
  马克笔在白板上重重一顿,姜凌转身,目光扫过三位组员:“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案犯进行初步分析。”
  “案犯对银行柜台业务流程极其熟悉。他精准知道什么时候操作员容易分神、什么时候后台管理松懈、维护时段如何利用。这绝非外部人员短期踩点能掌握。”
  “他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或知识,能理解银行系统内部指令流转、权限认证的基本逻辑,知道操作记录会留下什么,能规避什么。但未必是什么顶尖黑客。他的手法更偏向于利用规则和管理漏洞,而非直接暴力入侵或编写高难度病毒。”
  “他利用了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土壤,比如权限划分模糊、操作日志记录不全或难以追溯、物理终端管理不严、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等漏洞。”
  说到这里,姜凌将目光投向李振良:“良子,心理画像你来,让我也看看这三年你的技术水平到了什么程度。”
  “是!”李振良精神百倍地应了一声,“这个案子的性质、范围都很清晰,组长刚才说了很多,我就直接开始对案犯画像了。”
  “从盗窃额度小额分散、不急于求成的特点推断,此人性格极度谨慎,懂得如何规避风险,并且计划性强,很有耐心。他盗窃财物的行为,针对的是整个银行系统,而不是具体个人,带有挑战意味,可能怀有某种怨念或者寻求刺激。我推断,案犯极大可能与银行业有过深度交集,可能是被解雇的前柜员、外包的维护人员、合作公司的技术员,甚至……有可能是仍在职但对系统漏洞了如指掌、心怀不满的边缘角色。”
  刘浩然兴奋举手:“我感觉,这人像个配钥匙的,提前配好了打开银行系统大门的钥匙,然后找机会悄悄溜进去偷钱。”
  姜凌嘴角微勾:“嗯,这个比喻挺好。”
  李振良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细化心理画像:“核心画像:男性,25-35岁,有电子、通信或计算机相关背景或狂热兴趣,极大可能接触过银行或电信系统工作。性格孤傲,自视甚高,对现有系统的漏洞充满轻蔑,将犯罪视为一场智力游戏。有较强的反侦察意识,行动高效冷静,享受这种隐身操控的快感。可能有经济压力,比如赌博、欠债,或者强烈的物质欲望作为直接驱动力。社交圈可能狭窄,但在特定的计算机技术爱好者小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或寻求认同。”
  周伟摇了摇头:“良子,你分析得挺好。可是照你这样的画像,侦查范围还是不小啊。而且,就算按照画像找到了这个人,但证据呢?证据在哪里?”
  李振良问:“既然是用孙明的储蓄卡在ATM机取现,那就派人在市里那十几个ATM机附近继续蹲守,抓他个现形!”
  说完这番话,李振良看向周伟:“来,你来负责定范围。”
  周伟配合默契她拿起一支红笔,在摊开的晏市地图上,根据取款地点飞快地画着圈,“看,取款点分散在城区东西南北几个银行网点,甚至蔓延到邻市。”
  周伟观察着画圈的储蓄所,很快就有了判断:“地点选择倾向于新开张不久、或者位置相对偏僻、人流量没那么大、监控可能覆盖不足的网点。这不是随机乱窜,是精心挑选的结果。”
  九十年代监控设置并不普遍,只有部分路段、重要监控区设置监控,而且监控画面还很差,基本只能看到个模糊人影。
  周伟指着时间记录继续说话:“作案时间集中在午休11:30-14:00和傍晚16:30-18:00这两个非高峰、柜台相对松懈的时段。很明显,案犯很熟悉储蓄所营业状况,提前踩过点。”
  姜凌苦笑:“赵队已经提前布控,守株待兔几天了。”
  经侦队经验丰富,只要出现问题的银行网点、ATM机附近都派人蹲守,但对手非常狡猾。
  张春华报案之后,各大银行挤满了人,嚷嚷着要取钱、要查帐。对方应该也收到了消息,立马收手没有再犯案。即使经侦队刻意指示银行不要冻结孙明那个账户,想引他继续行动,他都警觉地没有上钩。
  李振良一听,眉毛紧皱:“他要是藏起来,那真不好办!”
  刘浩然嘟囔了一句:“咱们不是交代过赵队,不要扩大事态,不要打草惊蛇吗?”
  周伟反问:“你觉得,现在的事态是咱们能够控制的吗?”
  一时之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
  是啊,钱是安身立命之本啊。银行的钱被莫名其妙地转走了,任谁知道都会恐慌。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从张春华报案开始,影响面不断扩大,银行面临着挤兑风险、严重的信任危机。
  既然从外围没办法解决,那只能从系统内部想办法。
  刘浩然继续着他的“配钥匙”说法:“关键是,他复制的‘钥匙’到底是什么?怎么复制的?技术组老李那边卡壳就卡在这里。”
  线索似乎有了方向,但如何抓住那个偷偷配“钥匙”的人,仍是迷雾重重。
  姜凌虽然凭借着前世对网络犯罪的了解,率先提出查找银行内部系统的方向,但她并不懂计算机技术,此刻也感到了压力。
  这个小偷虽然勾勒出了基本轮廓,却他到底是怎么配的钥匙,又是怎么操作的,专案组成员都不清楚,因此怎样才能把他抓住,所有人都感觉有些无力。
  姜凌想了想:“时间紧,咱们不能干等着李斌他们技术组出成果,这个案子,还是得请外援。”
  李振良三人同时看向姜凌:“什么外援?”
  姜凌微微一笑:“你们忘了一个人。”
  李振良好奇询问:“谁?”
  姜凌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九善,回家了吗?过来一趟吧,这里有个案子,想请你帮个忙。”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朗欢快的声音:“凌姐!我马上过来。”
  李振良与刘浩然、周伟同时一拍大腿,表情兴奋无比。
  “对啊,差点忘了梁九善这小子!”
  “他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说不定真能派上用场。”
  “京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全国数一数二,让他来试试,挺好!”
  梁九善很有读书天分,1994年考进晏市一中之后发奋图强,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提前一年参加高考,1996年9月进入京都大学计算机系,学的是软件工程专业。
  在姜凌的指点之下,梁九善提前预测未来计算机发展方向,1998年2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立了“星盾科技公司”,初期业务以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为主,很快就打开市场,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等待梁九善过来的时间,大家的话题围绕着梁九善展开。
  李振良的话语中满满都是对过去的怀念:“九善这小子,现在马上就大三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想当年,他还是个初中生,和钱大荣打架斗殴进了派出所呢。”
  刘浩然点头道:“可不是嘛。当年他还信誓旦旦说要考警校、当警察,没想到现在开公司当老板了。”
  周伟笑着说:“那个时候他还小,一天到晚跟在我们组长屁股后头,连做作业都来派出所写。你们别说,这小子脑子灵光,干什么都能成功。如果他当警察,肯定也会像我们组长一样,是个厉害的好警察。”
  对于这个自己看着成长的少年,姜凌一直都有份特殊的情感。
  或许因为梁九善的命运是因为自己而改变,或许因为梁九善特别亲近自己,抑或因为梁九善像弟弟一样阳光单纯,因此姜凌很乐意指点他。
  当年梁九善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原本是想填华夏公安大学的,但姜凌告诉他,未来的公安系统最需要的人才是电脑与网络技术人才,而华夏公安大学并没有开设计算机专业。
  而且,想要进入公安系统,并非读公安大学这一条路。
  梁九善听了姜凌的劝告,凭着优秀的成绩考进京都大学计算系,大学期间不仅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还活跃于各个BBS论坛,在大二下学期与三名好友一起,开了一家科技公司。
  现在是暑假期间,梁九善早就和姜凌约好一起回晏市,因此姜凌此刻第一时间想到了他。
  半个小时后,梁九善来了。
  他的个子又拔高了一些,容貌依旧出色,但他并不在意这些,穿着打扮还是那副学生样,洗得发白的T恤,牛仔裤,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电脑包,眼神清澈。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NVr.html" title="胡六月" target="_blank">胡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