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作者:又生      更新:2025-09-09 10:36      字数:3250
  陆洗止步回头:\“他选择了后者。”
  “是。”闻远叹口气,“军令是他亲手所下,秦骁在野狐岭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虽追封了军功,可从那以后他再不敢冒进,每逢战事必求稳妥。\”
  陆洗道:“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哀伤莫过于此。”
  闻远道:“因土木堡之败,先帝从左军和右军之中专门分出后军都督府,命他为左都督,我为右都督。”
  陆洗思忖片刻,问道:“被老将军保全的两百户人家之中有没有后来参军的?”
  闻远道:“土木堡家家户户都要应征,我回去查一下军籍。”
  陆洗道:“好,找二三十人出来,交给我。”
  闻远道:“是。”
  陆洗仰头把袋中酒饮尽。
  酒液入喉,灼热直下胸腹。
  “我把北京中的事情督办完就要去济南府迎接圣驾。“陆洗道,“届时路过河中卫,我去和老将军谈一谈。”
  *
  半个月过去,河中卫校场之上依然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百兵丁在操练。
  “将军,又逃了十几个。”百夫长低声禀报,“秦将军不在,也没人看管。”
  副将叹口气,忽听外面号角长鸣。
  一队骑兵疾驰而入。
  正红的旗帜在风中翻卷。
  陆洗穿过辕门,跃下马背。
  随他而来的还有一支小队,队中二十八人皆是青壮年。
  副将眯了眯眼,抓起军刀系腰:“快,立即通报秦老将军,说总督大人巡视军营来了。”
  河中卫全体军官闻讯到场。
  副将上前行礼:“卑职见过陆大人。”
  陆洗扫了一眼面前的几张面孔,背过手道:“秦老将军呢?”
  副将道:“老将军这几日……”
  话音刚落,只见一个姗姗来迟的人影缓步走过校场。
  秦招来了。
  副将让出道,不敢说话。
  秦招见到陆洗,问也不问,直接整衣下拜:“末将参见总督大人!”
  “秦老将军。”陆洗连忙去扶,“你这是心中有气。”
  秦招却开:“自调令下达,我一直卧病在床,没有训练好河中军士,有负大人的期望,该向大人请罪。”
  陆洗道:“训练本就要张弛有度,今日我不是来问责的,秦将军快快请起。”
  秦招撑住单边膝盖起身,动作虽慢,顶着甲胄尚不显吃力。
  陆洗搬凳子请人坐下:“是这样,我正赶路去济南府,碰巧抓住二三十个从宣府大营逃出来的兵,本是要按逃兵处置,一问情由,才知道……”
  陆洗举起手,冲那二十八人的小队招了招。
  “秦招将军在此。”陆洗道,“想说的话,你们自己跟他说吧。”
  ——“是!”
  二十八人走上前来。
  为首的男子看了看左右,激动道:“乡亲们,这就是秦老将军!”
  秦招转过脸,眼神疑惑,花白的胡须动了动:“你们是什么人?”
  男子屈膝跪地,直着上身,目光灼热:“秦老将军,俺们是土木堡刘家村的子弟,俺叫刘山,俺带着弟兄们想投奔你的秦家军,进了宣府大营才知道你现在在河中卫,故如此行事。”
  秦招的嘴角微微抽动:“你,你们是……”
  回忆涌入心头。他像被针扎了一下,握紧拳头,指甲抠进肉里。
  “十年前,你带兵保全刘家村,却把自己的儿子弃在野狐岭,任他被鞑子乱刀砍死。”刘大山道,“若不嫌弃,俺们都可以做你的儿,将来你老了,俺们给你养老送终。”
  秦招呆立当场,眼眶盈满泪水。
  二十八一齐跪倒:“请秦家军收下我们吧!”
  “没,没有什么秦家军。”秦招伸出一双布满褐斑的手,那双手发着抖,“不要这样说。”
  河中卫诸位军官感动不已。
  秦招并不是反对对鞑靼用兵,也不是因为被安排到河中坐镇后方而生气,症结所在乃是当年他从土木堡回朝听说的真相——主将冒领军饷,朝廷割肉剜疮,致使右军被迫撤退。
  他的心寒了。
  后来无论谁提北伐,一想起葬身于野狐岭的长子秦骁,他都不愿意再相信。
  他已经不指望能活着看到失地收复,也不想空谈家国大业,可今日出乎他意料的是,陆洗没有拿他立威,而仅仅是路过,仅仅是带来这二十余人,便填补了他心中最缺失的一角。
  他需要一个名义。
  眼前这三十名从刘家村出来的子弟感念他的恩情,为替秦骁尽孝而投奔他的帐下,让他觉得自己也有义务把他们当做孩子来培养,这就是世间最顺当的名义。
  “都是有情有义的好儿郎呐。”陆洗笑了笑,“秦将军要是觉得他们堪用,一人打二十板子,就当做是擅自离营的惩罚,收下他们吧。”
  “秦老将军,令郎的牺牲,原来百姓都记得。”副将走到秦招身侧,投出钦佩的目光,“既然他们执意替令郎尽孝,你就收下吧。”
  秦招背过身去,点了点头。
  刘大山见状,立即带左右之人磕头:“谢秦将军收留俺们。”
  陆洗起身,从近侍手中接过披风。
  副将道:“陆大人这就要走?河中卫的军务……”
  陆洗笑道:“我用人不疑,今日老将军既然收下了他们,别的话我也就不必多说。”
  一个时辰之后,总督府骑兵离开河中卫校场。
  次日,校场上传响士兵操练时如雷的呐喊。鸦雀惊起,扑棱棱飞向湛蓝的天空。
  陆洗说服秦招,真正把北方三省的军心拧成了一股。
  *
  南淮河的灯火依旧繁华。
  只是迁都在即,年节气氛也已掩盖不住人心浮动。
  是夜,一条画舫缓缓驶过青霖湖面。
  林佩、方时镜、程沣、廉纤四人围坐方桌,度过在金陵的最后一次社会。
  第72章 迁都(四)
  桌上摆着笔墨和红纸。
  四人在礼部共事时一同创立元香社, 元宵之前写灯谜是固定的活动。
  林佩刚坐下,还没来得及加入谈话,便发现其余三人用的都是形如古琴表面雕有松纹的耿氏墨, 只有自己面前的是块黑炭。
  想都不想便知道是程沣的主意。
  林佩道:“程大学士, 我的墨呢?”
  程沣转过头, 笑了一下说道:“元香社的墨只给社员用。”
  林佩道:“我是社员啊。”
  程沣道:“两三年才来一次, 你不说,我们都以为你退社了。”
  “知言,说真的, 你怎么来这儿了?”方时镜道, “我听说金陵几大世家创立棠邑,把杜溪亭推举为社主, 今日在宁园办诗会,令兄都去了,你不去露个脸吗?”
  林佩道:“我就是怕那边推脱不了, 所以才借口来这边。”
  方时镜一记拂袖,提笔蘸墨:“哼,好心替你解围, 你却如此刻薄, 我不管了。”
  在座的忍俊不禁。
  “林相是青霖的熟客, 廉某人记你的好。”廉纤把砚推过去一寸,“来,我们合用一笏。”
  林佩感动道:“还是廉园主有情有义。”
  程沣道:“《渔家傲》给外人看一次收三万两银子,你是他的财神, 他能不讲情义吗?”
  林佩嘶地一声:“之前你说是三千两啊,怎么涨价呢。”
  廉纤咳了咳,低声道:“上回陆相又来, 我看他心诚,就多收了一点,供社里的开销。”
  程沣道:“哈哈哈哈哈,该,好一个劫富济贫的廉园主。”
  林佩:“……”
  字谜贴在灯笼上,映红一池水。
  清流官员在朝中自成一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忠于事而不依附任何派系,之间无利益往来。
  程沣写在红纸上的是四个字——兔走,非逃。
  他打算领几个弟子留在南京翰林院,继续为礼部编纂兴和大典的几部分册。
  廉纤的谜面也是四个字——耳听急报。
  他已非官身,嫌北京远,不想搬家,于是决定在青霖潇洒余生。
  前者是逸,后者是隐。
  林佩猜到谜底,看着桥洞对面穿梭的花舟,心中忽然泛起难舍的情愫,然而他和方时镜二人已然以身许国,别无选择,必须随迁北京主持天下政务。
  “林相,适才所言如有冒犯,还请你不要计较。”程沣把灯笼挂到船头,笑着道,“你和方尚书都是阜国的柱石,你们要解的谜是魏寥汀那张染着血的状元卷。”
  林佩收回目光,会心一笑:“来日交了这张卷,我回金陵做南淮河上垂钓一渔夫。”
  方时镜道:“好啊,你是渔夫,我就是旁边给你遮阳的柳树。”
  廉纤道:“那我就做河里的鱼,专咬你的钩。”
  一泓春水被两岸的红灯笼染作胭脂色。
  谈笑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