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作者:又生      更新:2025-09-09 10:37      字数:3270
  酉时三刻,礼部贡院张灯结彩。
  恰逢一场新雨初霁,院中桃李花繁。
  廊下挂绛纱灯,摆长案,每排十席,案上铺靛蓝锦缎,放满果点佳肴。
  林佩走到正中的紫檀案坐下。
  他看着席间的一张张光鲜面孔,想起初入仕途的那段时光。
  人人的脸上都有着向往,有的向往富贵,有的想著书立说名扬天下,有的……
  方时镜道:“知言,这段时间你一直称病,我还以为你不会来。”
  林佩道:“今年轮到我,我来,下一届是你,我就不来了。”
  方时镜道:“你的身体到底如何?”
  林佩道:“不大好。”
  方时镜道:“如何不好?”
  林佩道:“一想到垂钓于南淮河的日子,心就痒得不行。”
  方时镜顿了顿,捋着胡须大笑起来。
  “我想回去做渔夫,奈何柳树的枝条太细太短,遮不到我的头顶上。”林佩笑道,“师兄,陛下钦点的状元郎,你还任重道远,不能退啊。”
  酒过三巡,席间气氛渐渐活络,新科进士轮流到主桌拜见林佩、方时镜和各位考官。
  盛欣来敬酒时,几人正在谈论玻璃。
  一位考官说西域有种工艺可以用玻璃做透光画,极尽繁复纹案色彩,异常珍奇。
  方时镜还是喜欢古典之风,说“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纯色玻璃才最雅致。
  “状元郎,你等一下。”林佩叫住盛欣,随口问道,“你觉得什么样式最好?”
  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这位帽簪鲜花的新人身上。
  盛欣却也不畏怯,目光炯炯,只思忖片刻便做出回答。
  “林相,学生窃以为,不同品类的玻璃无有好坏之分,只看合适不合适。”盛欣道,“倘若在宴乐之地,彩绘的热闹,倘若在江南园林,天青色的雅致,但在这座贡院之中,当以透明无色为好,装在窗子上好像没有装,内外通透宛若无物,如此最好。”
  林佩道:“此话怎讲?”
  盛欣道:“礼部贡院是考生入仕之地,为官就像做一面透明的玻璃窗,既要挡住外头的风霜雨雪,护得一方安宁,又要让百姓如沐暖阳,尽享天恩。上不负君恩,持法度,下不负黎民,施仁政,能守此中道,便是‘不令而行,不言而化’的境界了。”
  林佩道:“答得好。”
  众人笑道:“好啊,后生可畏。”
  方时镜摇了摇头,板下脸道:“文澜,世上有纯透明的玻璃吗,你不知天高地厚就胡说。”
  盛欣躬身请罪:“学生妄言。”
  林佩道:“诶,现在没有指不定以后会有,师兄,今日是大喜的日子,别太苛责。”
  方时镜道:“罢了罢了。”
  荣恩宴在愉悦的氛围之中接近尾声。
  侍者撤去残席。
  桃花李花无声飘落,方才满座欢声化作春夜里一缕淡薄的酒香。
  林佩走出院子。
  文辉阁的灯盏亮了一夜。
  折本盖起。
  林佩抚过绫绢封面,写下题目。
  ——【答魏蓼汀时政四弊疏】
  温迎道:“大人的心愿终于了了。”
  林佩应了一声:“送进宫里去。”
  温迎伸出手。
  林佩道:“不是这。”
  温迎道:“什么?”
  林佩道:“致仕表和谢恩书都在架子上,早就写好了,不是这。”
  温迎顿了顿,疑惑道:“大人,这你写了一整个冬天,难道不打算呈给陛下吗?”
  林佩笑道:“亏你跟了我这么些年,还不如一个新科进士明白。”
  温迎道:“我的确不明白,大人不打算再见陛下一面吗?”
  “该对陛下说的话已经说完了。”林佩起身走到正堂,把折本压在了紫檀案香炉足下,抬起头望了望牌匾,“这道疏不是写给陛下的,是写给自己的。”
  温迎走神。
  林佩穿过堂中忙碌的郎中、舍人们的书案。
  院子里的几盆松树是从南京搬运来的,曾迎他来文辉阁。
  他从缸中舀起一瓢水。
  水穿过盆底的孔洞,平静、缓慢、悄无声息地漫开。
  ——“大人。”
  温迎回过神,喊了一声,带着众官吏跪地恭送。
  林佩放下水瓢,笑了笑道:“回去做你们的事吧。”
  语罢转身离去。
  *
  铜钟响起。
  温迎走到紫檀案前坐下,一折一折打开林佩留下的答卷。
  【先帝朝常州学子魏蓼汀曾上《时政四弊疏》,痛陈朝廷之失。今励精图治,谨为条陈:
  其一广南失政者,昔十王府割据广南,私征赋税,控制海运,僭越三司之制。永熙二十五年,礼部遣使持节南下,明宣德化,暗施离间,使诸王自生嫌隙。未动刀兵而收其符玺,改设布政司。今广南岁输粮米百万石,海舶关税倍于往昔,非复当年混乱之状。
  其二北防失利者,自立国以来百有余年,鞑靼岁岁犯边,掠我子民,夺我土地,边民苦之久矣。自迁都北京,九边气象为之一新。设平辽总督府于宣府,练新军、筑坚城,兴和三年北伐,收复迆都,兴和五年北伐,攻占乌兰,开疆千里,斩杀鞑靼王鬼力赤。去岁鞑靼、兀良哈、瓦剌遣使乞和,则朔北之地尽收,今居庸关外,耕牧有序,商道复通。
  其三民生之弊。自兴和元年在晋北试行新法,一者清丈隐田,二者均平赋役,三者计亩纳银,后以推恩之法布政天下,使农税年入逾二千万两,国库增收,民得实惠;永熙二十五年开广宁、哈密关市,与外邦通商互利,兴和元年设宝钞提举司,推行纸钞,行官私合营之制,开浙东、广南两处市舶司通商,工商税入较先帝一朝增三倍有余;另增设特科,善科举文选,广召人才,礼部集天下儒士修《兴和大典》,分经史、天文、水利、农桑、盐政、军械等十二门,推广等切关实用学问研究,今已刊行六十卷,颁各府州县学,收效甚佳。
  其四典法之弊。兴和四年重订《漕运法》,改行“三运并行”之制,每石减耗米一斗二升,漕卒逃亡者减半,岁省浮费银二十二万两。兴和五年颁发《商律》,一定盐铁专营,行“引券法”,分大引、小引,许商贾按章请领;铁器许民窑承造,需领官印券凭,岁课十取其一。二定行会规制,须用官定铜砣校秤,设“样库”以防伪劣,禁私仿官窑款式,需官验方许售。三明海贸章程,贩货出洋者,需向市舶司呈报货值,完纳抽分后领“红单”放行,经此,胥吏不得上下其手,商贾皆知法度,各衙门贪墨之风顿减,而货殖之利倍增。
  尝观史册,治理政弊非一日之功。今广南安、北疆靖、仓廪实、律令明,犹立根基之稳,根基既固,自有广厦高楼,后世之臣敢不夙夜匪懈,以承先志?伏愿陛下垂拱而治,则国家强盛可待,河清海晏可待。】
  *
  兴和七年春,左丞相林佩上书致仕。
  朱昱修御笔朱批——卿二朝元老,功在社稷,准所请。特加太子太师,许乘肩舆入宫,赐白鹤杖首。魏国公长子林攸擢礼部郎中,孙林砚荫国子监生。
  次年,少帝亲政,调杜溪亭、尧恩二人至南京任职,升温迎、李良夜二人为吏部尚书、刑部尚书;
  三年后,朱昱修废除相制,亲理六部,励精图治,开启兴和盛世。
  *
  彼时,林佩刚上过谢恩书,在家中收拾好行装,着一身布衣来到魏国公府。
  公府五门皆开。
  林佰见林佩来,神情复杂,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林佩无事一身轻,先开了口:“兄长不必如此,陛下这般恩典我也是始料未及。既蒙天恩,便顺其自然罢,林攸在礼部当谨守本分,砚儿既准入国子监,更要勤勉向学,将来若能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方不负陛下眷顾。”
  林佰闻言,眼中泛起些许湿意:“这些年总想着你身居高位,说话行事都带着三分小心,亲兄弟处成了外人。如今你卸了担子,心里反倒松快——往后咱们只说家事可好?””
  林佩笑道:“我是来向母亲和兄长请辞的。”
  林佰道:“怎么,你要走?”
  林佩道:“是。”
  水榭中设家宴,空气中飘过一阵阵荷花香。
  “知行。“孟氏坐在绣牡丹纹锦垫上,谈笑间忽然看向林佩,“你这次要去哪儿?”
  林佩道:“回母亲,儿要远行。”
  孟氏糊涂道:“去哪儿,不准去,就待在金陵。”
  林佩道:“儿要去淮南。”
  孟氏听到这话又笑了:“嗨,还以为有多远呢,那不就十几里路吗?瞧你急的。”
  林佩起身。
  家仆搬开宴桌。
  林佩提袍下跪,对孟氏叩首。
  孟氏恍然大悟:“娘明白了,定是你的那个心上人在那里,才叫你备受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