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作者:爱初会      更新:2025-09-09 09:40      字数:3276
  她素来与永龄交好,也清楚谢鲸失利的根源,不想见一个挥霍雄才的青年,一时受挫就失了刚性,于是劝他说:“我虽不懂韬略,但每每见女王推演沙盘,也见识了几分道理。前日将军败于垂成,竟是失之沉毅,太浮躁了些。”
  谢鲸近来忌讳妇人说理,哪里听得进去苦口之言,没好气地说:“姑娘是来照顾我的,还是替女王派我的不是?”
  他火气旺盛,唇角发炎,说气话来屡喷口水。
  紫鹃避之不及,只好拿绢子擦脸,不由嗔道:“怪道人说鲸鱼鼓浪成雷,喷沫成雨。”
  谢鲸被人当面揶揄了一番名号,尴尬地咬了咬唇,仍旧不服气道:“我如何浮躁了,不过是没那小妮子毒辣狡诈罢了。”
  紫鹃笑道:“她若是毒辣狡诈,岂会与你战平即止,将你从海里捞出来。平心而论,倘若将军收一收你的刚愎之性、虚骄之气,沉着应战,哪有打不赢她的道理。
  再告诉你一句话:鱼不离水,鸟不离风,打仗不离弓。女王还托我告诉你,咱们永龄将军最弱的就是远射了。”
  “真的?”谢鲸听了眼眸一亮,无意中将紫鹃的手拉住了。
  紫鹃蓦然脸红,想要挣开,却见那人纹丝不动。
  谢鲸看着眼前娇俏可人,温柔体贴的姑娘,一时恍惚,只觉得胸腔中的心脏,蓦然间“鼓动成雷”了。
  翌日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谢鲸因患病未愈,晨起练兵的只有女王与永龄二人。
  “女王”趁永龄弓步拉筋之时,从兵器架上抽了一柄四棱金装锏,压在了她的左肩上。
  永龄的肩瞬间垮了一半,想要咬牙撑起,但是力有不逮。
  隔着重重雨帘,她被雨水蛰红的眼,疑惑地望向女王。
  “黛玉”告诉她:“这是冲阵斩将、气镇三军的秦琼所用的兵器,一百三十斤,你觉得它重吗?”
  “重。”
  永龄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来,肩头的力量几乎要将她压垮,两腿抖得厉害,几乎站立不住。
  可是她知道门神上的秦琼大将,是上柱国大将军,女王要她扛的不单是这四棱金装锏,要她扛的是整个茜香的海陆师旅。
  “你扛得起来吗?”
  “扛得起!”
  第178章
  宁远军突袭破牙帐, 生死谊问情寄相思
  恼人的梅雨季结束,经过两个月的闭门练兵,鄂毕城中的北戎人的战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射靶、掷弹、搏斗之技日益精进, 只因鄂毕城演武场地有限,无法训练奔袭、突阵。
  既然太阳出来了, 鞑靼人也开始出动, 北戎人都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了。
  据黛玉所了解,鞑靼人最惧高温和瘴气,不喜山林沼泽之地, 这些都是不利骑兵游击的环境。
  若以鄂毕城为据点, 组织对鞑靼人的初步攻防战, 还需要更多的人马。
  禛钰留在中原的队伍分散各地,护军参将裘良手下有万余人,驻守在登州府, 是战斗力最强的正规军。五城兵马司指挥使韩奇手下虽有三万人马, 但大多由乡勇组成,战力无法与正规军相论, 更不是鞑靼人的对手。
  让黛玉意想不到的是, 柳湘莲手下的锦衣卫,已经秘密发展了十万缇绮。
  分别驻守在太原府、开封府、汝宁府, 可以说是金陵城的三道防线, 其中还有一万人潜伏在鞑靼南线的永昌卫。
  柳湘莲道:“殿下,若要解京师之困, 夺回保定、河间, 最近的兵源就在太原府了。”
  “禛钰”想了想说:“目前谈夺城还为时尚早,鞑靼十万铁蹄已占领了京师。
  他们并分两路, 西路直扑太原。东路欲渡黄河,南下开封。太原与开封两地的守军决不能擅移。
  而且我们深处鞑靼与瓦剌的交界处,长途奔袭,攻击时间短,军队规模不易过大,三五千人即可。无论是登州府的护军,还是广平府的兵马都不合适做这个先锋。”
  柳湘莲叹了一口气,颇为遗憾地说:“若论破袭突击之能,我十万缇绮也比不上殿下亲自训出来的五千宁远骑兵。
  可惜他们被宣隆帝拆分编入禁军,被瓦剌人打散了,有的被掳做军奴忍受屈辱,有的被拉去哈拉和林,替瓦剌人修建宫殿。”
  “你可有宁远骑兵的名单和影像?”黛玉问。
  柳湘莲皱眉道:“殿下不必试我,宁远骑兵的名单,全由您一人熟记心中,绘像也不存。彼此间的唇典暗语,属下一概不知。”
  原来如此,黛玉思忖片刻,计上心来,对柳湘莲道:“我们暂不下中原,先来一出偷梁换柱。孤让女王的探子,劝诱鞑靼牙帐向西南鄂尔浑河附近的草场迁徙,靠近哈拉和林。
  之后让北戎人打头阵,扮作鞑靼人,突袭瓦剌哈拉和林,将青壮奴隶和劳役全部装车带走。
  趁夜让奴隶与我们一起,扮作瓦剌人偷袭鞑靼牙帐,迫使鞑靼大军从中原抽离,回援牙帐。
  等到鞑靼与瓦剌互相攻伐的时候,我们先退守鄂毕城置身事外,将奴隶中的宁远骑兵挑出来,整军经武后再回中原,解京师之困。”
  柳湘莲惊喜叹道:“这主意妙啊!如此既可解救宁远骑兵,免除长途奔袭之劳,还能让鞑靼与瓦剌狗咬狗,可谓一石三鸟了。”
  黛玉与柳湘莲交待清楚,教各地驻军暂时按兵不动,就让他回京了。
  为了避免泄密,黛玉并没有让秃巴三十六骑参与此事行动。
  她在鞑靼安插的谍探查干巴日,已经成为了牙帐的颉利发,即是主管经济及战利的官员。
  黛玉先让查干巴日,向牙帐主帅岱钦,推荐几处优质的草场,建议向西南水草丰茂的地方迁移。而后想办法与双乎日合作,弄到一批鞑靼人的铠甲。
  等胡塔嘎贩粮过去之时,再用粮车将铠甲拉回。鞑靼人的铁网漆皮甲,甲片相连如鳞,箭不能穿,但工艺相对粗糙,坚固有余,而灵活不足。但好在轻便,利于运输。
  因为鞑靼人不耐热,越是高温天气,越是不穿甲胄,倒是可以利用这一点,取得他们的铁网漆皮甲。
  为了绕过秃巴三十六骑的眼线,“禛钰”先让晴雯指挥他们几个将鄂毕城中库存的兵械甲胄都搬出来晒一晒,避免发霉,占用他们的注意力。
  而后“禛钰”便带着北戎人,以去草原露宿打猎,训练骑射为由,携带弓矛帐篷向哈拉和林出发。
  在一处茂盛的森林中,胡塔嘎拖着五车铁网漆皮甲,等候着他们的到来。
  盗来的兜鏊铁甲一共有八十副,足够掩盖北戎人的形貌了。
  “禛钰”留下二十个无铠甲的北戎人,在森林中安营,尽可能多地捕猎。
  其余八十人吃饱喝足后,就静待黄昏的降临。
  胡塔嘎道:“我已经摸清楚了那些军奴和苦役所在的位置,萨满的父亲和兄弟夜里是歇在猪圈中,至于您的庶母都分在各个特勤帐下。若我们兵分几路解救他们,容易被瓦剌人围困。”
  “谁说我要救那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记住我们的目标,是青壮奴隶。”“禛钰”冷冷地说。
  听了这话,胡塔嘎默默点了点头,心中暗服。
  萨满这一回起事,最终是要坐上龙椅的,从前残害嫡子的皇帝、觊觎储位的兄弟,不过都是赘疣,恨不能剜之后快的东西。
  黄昏收束了最后一抹余光,身穿铁网甲的北戎人在“萨满”的带领下,高喝鞑靼话,挥刀引火。
  先是焚烧了哈拉和林还未完工的宫殿,砍杀了鞭策劳役的士兵,释放所有的苦力,驱赶引导他们奔向胡塔嘎的车队。
  而后又转战羁押军奴的营帐,经过一番拼杀,夺下守卫的钥匙,将那些被铁链捆缚的军奴全部解救下来。
  “禛钰”用鞑靼话喝道:“跟我走!”
  那些军奴面面相觑,并未擅动,眼神警惕得像是遇见豹群的狼。
  如果是普通奴隶,一旦获得自由,恨不得立即出逃,唯有在思考立场正确与否时,才会犹豫。
  他们也许是宁远骑兵,可此时的黛玉并不知道,当初太子与他们约定的唇典暗语是什么。
  她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将兜鏊下的面罩拉了下来。
  那些军奴见到太子,俱是一惊,有的人当下站起,有的人喜极而泣,有的人甚至喊起了暗语。
  趁他暗语才吐出一个字,“禛钰”在他脑袋上敲了一记,用鞑靼话说:“老子是鞑靼人,不走就杀了你!”
  众人会意,太子这是演的一出偷梁换柱,要离间鞑靼与瓦剌,他们再不犹豫半分,一窝蜂地奔了出来。
  后面的北戎人忙将身后背的刀刃并馒头发给他们。
  他们接过刀,抓着馒头往嘴里塞,遇到瓦剌人来了,就嘴叼馒头,手挥利刃,等到那些瓦剌人都倒地了,馒头也吞进了肚子里。
  有了宁远骑兵的陆续加入,八十人的夜袭队伍,立刻庞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