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作者:爱初会      更新:2025-09-09 09:41      字数:3327
  但是民心所向的并不是强权,而是国安物阜,文修武偃,词清讼简。只要君明臣良,致治之隆,百姓根本不会介意皇帝婚否,甚至更希望励精图治的陛下,能有良人相伴。
  “陈状元所言极是,茜香国朝堂百司作风务实,因无有祖荫而得官者,枝节牵绊少。彼此也不以清流自居,君子自命,一切凭实绩说话。这一点比中原朝廷要好得多。”
  今日晴雯在崇政殿一试,黛玉已知二帝成亲无有障碍了。相对于百司曲言负心之论,黛玉很欣赏陈芳洲的耿直,难免提点他两句。
  “中原朝廷素来分门立派,各有山头,朋党之争,士庶攻讦屡禁不绝。像陈状元这样的贤俊,将来少不了被各派争夺。若你想为生民立命,坚守松筠之节,名垂竹帛,朕可以为你遮风挡雨。”
  闻言,陈芳洲眸光闪动,鼻尖一酸,心中大受鼓舞,唯有在这一刻他才满血复苏,完全摆脱了最初彷徨忐忑的不安和垂死挣扎的不甘。真切意识到,茜香之旅不虚此行。
  他连忙撩袍跪下,向林帝行三叩九拜大礼,以谢知遇之恩,郑重道:“学生唯坚臣节,上奉英主,至死不渝。”
  天下未定之时,虏寇交煎,武英帝多仰仗能征善战的勋贵子弟。
  而今河晏海清,像陈芳洲这样庶族寒门、布衣百姓出身的文官,秉刚劲之性,有忠耿之清,端方特立之臣,才会是朝堂的中流砥柱。黛玉知道,禛钰这是给她送臂膀来了。
  翌日,黛玉训诫百司不得动摇国本,郑重下诏逊位,颁布另择新君的法令。之后留下权杖,起座离开。
  以应邀参加滇南七月二十三日海灯会为由,命紫鹃驾辕载书,搬离茜香王廷。
  陈芳洲、韩奇为此还牢骚了两句,林帝此举太过仓促,没有给百司及民众,足够的反应时间,恐怕达不到万民苦留的场面。
  唯有晴雯知道,黛玉是真心维护茜香的国统,潇洒放下权柄,所思所虑已开始转向中原朝堂。待她完成了甄选新帝的任务,也会辞官离开茜香,追随黛玉履职中原。
  从闭殿公布婚讯,到朝会逊位离宫,中间满打满算也不过只隔了一夜。黛玉料想自己会安静离开,压根不会有人拦驾挽留她。哪知车驾才驶出宫外,车轮就转不动了。
  “陛下,有人拦驾……”紫鹃才回头告知情况,手里的马鞭就被百姓抢走了。
  黛玉蹙眉,疑心是陈芳洲真的设了“扳椽卧辙”的滑稽戏,撩开车帘的瞬间,手指一颤,蓦然呆住了。
  目之所及都是填街塞巷的男女老少,远处也是人头攒动,百姓们众星拱月一般汇聚过来,蜂拥堵道,把黛玉的车驾围在当中。
  又是抱车轮拽车围,又是手挽手做人墙,还有百司还挨个儿上前行叩拜礼。
  “陛下,您践祚不到五年,茜香国从积贫积弱的海外酋邦,在您治下再无人收劳役之累,也无人受饥寒之苦,您兴学办场,陶铸人材,使茜香成为西海强国,我们舍不得您走,茜香也不能没有您!”
  “陛下,您要成亲我们不拦着,可您不能抛下我们不管呐!您是宽仁之帝,关心民瘼。您是英明雄主,千古圣君。您这一去,无人能替,生灵何所依怙?国势赖何以安?”
  “陛下,茜香能有今日,皆是陛下所赐,百姓没齿难忘。求您留驻茜香万万年!”
  “陛下,您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我们还未来得及报偿,你不能走啊!我们连夜追拦百里,瞻恋弗舍,还请您不要走啊!”
  黛玉心中亦是难过,无奈从车上下来,看到一张张热泪盈眶的脸,不禁也湿了眼眶。
  见陛下现身,呼啦啦众人全都伏跪在地,他们内心涌动着对林帝的崇敬与依恋之情,无以言表,一时间老幼号泣,声震大地。
  千言万语到最后凝聚成一声声“陛下,留下来吧”的呼喊,让黛玉再也绷不住端庄矜持的仪态,渥着脸勉力笑起来,不停抹眼泪。
  她咬着唇忍泪吞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眼见场面要僵持不下,原本对林帝各种新政怀怨不小的韩奇,也被震撼到了,玩世不恭的脸孔颤抖起来,心头一热,眼睛也随之湿润了。
  他捏了捏陈芳洲的肩,捂脸道:“赶紧想个法子呀!”
  “陛下!”陈芳洲回过神来,冲进百姓围成的人墙,倾着身子奔向林帝,一下子跪到林帝面前。
  他哽咽着大声道:“陛下,为君者当上顺天心,下依民意。您为了让茜香国日臻强盛,修律正典,移风易俗,当知法理不外乎人情。既然法无定法,为何不能顺应民心而修改呢?”说罢,以头抢地,咚咚叩头。
  之后他起身振臂呼号道,“诸位百姓,若不想林帝离开茜香,还请上书申状,上表劝谏。只要咱们诚意上达天听,便是神妃仙子也能留下来啊!”
  一句惊醒万民,原本绝望的百姓鼓舞起来,热血沸腾,纷纷抢抓纸笔,就地挥毫泼墨,上表陈情。
  “大家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泪眼汪汪的黛玉摇着头,哽咽难语。
  很快雪片般的奏疏、陈情、申状,就塞满了黛玉的车帷。
  晴雯越众而出,扶着黛玉道:“陛下,走不了了,还是回宫吧。”
  黛玉无奈再三言谢,挥手告别百姓,转向回宫。
  不出三日,在百司的共同起草下,关于茜香国皇位传承的数百年定法,破天荒地更改了。
  从前必须未婚许国的女帝,自林帝以后允许以“走婚”形式成亲,其婚生女在皇帝逊位三十年后,也可正常参与女帝争竞选拔。
  定法一经公布,举国沸腾,百姓欢喜得紧,甚至许多巧娘工匠,开始为林帝缝制嫁衣,打制首饰,为其添妆。
  中原百姓得知武英帝与文德帝在满孝后,就要成亲,对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德帝也是心悦诚服,感佩万千。无不称颂文武二帝真的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伉俪。
  尽管茜香国皇位传承的限制已经放宽,百姓似乎还是不放心,而王廷的庶务使便成了百姓的监视官。但凡黛玉有一丁点儿想出宫的苗头,都会遭受层层的反对与劝谏。
  黛玉拗不过众人,只能望着窗外的大道兴叹。阿弟林溆又来信了,经过半年的温习准备,他对无遮大会的辩经,已是成竹在胸了。
  无遮会,即是宽容而无遮现的意思,梵语pan~ca-va^rs!ikamaha。
  与会者倾竭府库,惠施众生,不分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智愚善恶,是一种广结善缘,平等行财布施、法布施的四部盛会。
  所谓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
  依照滇南妙香佛国的崇佛传统,到场的僧俗大众恐怕数以十万计。
  滇南这边选拔出参与辩经的四部弟子,比丘是神瑛、比丘尼是观慧、优婆塞是林溆、唯有优婆夷的人选还未定。
  换言之,辩经的僧选了宝玉,尼是惜春,善男选了滇南王沐昭宁,信女人选暂缺。
  自从四年前惜春入滇南佛寺奉旨出家,法名观慧,她潜心经藏,精勤猛进,已是当地颇有盛名辩才无碍的尼师。
  黛玉当即想到了出宫的好由头,她要代表滇南信女,去参加九月十九的无遮大会。
  释道之于帝王的意义,在于教化愚顽,暗助王纲。而西番僧人一直以来,都想借弘法之名,将其势力向中原渗透扩张。
  此去无遮大会,一则助力滇南王力挫番僧的张狂气焰、维护滇南妙香佛国的声誉。二则也可在大会上,为茜香女人社扬名,将女人社也发展到羌塘高原。三则继续加强中原对乌斯藏及朵甘的羁縻,稳定贡市。
  于私来看,她还可以顺道看望四妹妹和宝玉,还有弟弟、弟媳,甚至有望得见即将出世的小侄儿。
  诚然,她可以借助禛钰过目不忘的记忆,来临时抱佛脚,但一想到“求人”难免又受制于人。既然是谈禅论道,怎么也得斋戒三月才行,不能教他又拖到欲海迷津中去了。
  于是黛玉白天如期朝会,处理国政,剩下的时间就观经阅藏,苦学因明。
  辩经场上对善男信女在佛法义理上的要求不会很高,黛玉虽无过目成诵之能,到底也算博闻强记,在加上天生宿慧,很多名相也是一学就通。
  若有不懂的,她就询问陈芳洲这个立地书橱。鉴于他在促进修律一事上的小小功绩,黛玉赐了他典章使的私廷吏员之职,相当于中原从七品掌书写的紫微舍人。
  倒让裘良、韩奇、朗达三个闲汉,与苏丽尔姐妹和秦可卿结伴出游,好歹完成禛钰给的“牵线相亲”任务。
  陈芳洲虽在情路上跌了大跟头,但他也有状元郎的意气风发,果敢自信的精神。
  既然留给晴宰相的第一印象,已经差到了极点。那么只要他积极扭转形象,心口如一。以后每一天,都会让晴宰相对他改观一点点。直到晴姑娘对他刮目相看,转为欣赏,进而爱慕的那一天。
  他辗转数夜,思前想后,决定无视武英帝的提醒,坚信自己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