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作者:华卿晴      更新:2025-09-09 10:03      字数:3956
  
  “菩萨保佑,愿天子长命百岁。”如果可以的话,淑阳公主真恨不能她的膝下有皇子。
  可惜,想像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淑阳公主的想念,一点也没可能实现的法子。因为洪福帝不允许。
  宫廷内苑,三皇子的前程不可限量。要说,这些嫔妃们心生忐忑不安。
  同样有人也不开心。
  沁阳公主在宫廷里的日子,那是平平淡淡。
  或者说沁阳公主活得很小心谨慎。
  因为在魏皇后薨逝后,沁阳公主就是真正的长大了。
  对于沁阳公主而言,在没了生母的那一刻,她不得不快快的长大。
  父皇嘛,可能疼爱她这一个亲生的女儿。
  可在父皇的心里,弟弟三皇子更重要。因为天家的皇位,那是弟弟的。
  沁阳公主的人生,将来的显贵如何,可能,不,应该是一定会看了弟弟的脸色。
  对此,沁阳公主心头有一种莫名的不甘心。
  对于母后的挣扎,对于外祖家的挣扎,沁阳公主哪怕当初年少,她也有耳闻。
  沁阳公主觉得她长大了,她得有一点点的追求。
  至于具体如何?沁阳公主一时半会儿的,她还要琢磨琢磨。
  大赵朝,北镇。
  万珍珠接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家书。她见到了信中爹娘的喜乐。
  那信中,那笔间,一言一语尽是爹娘的欢喜与近况。
  万珍珠读了家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尔后,才是不舍的搁下了家书。
  赵济世从妻子手中接过,也是粗略的阅读一回。
  “不曾想,大晋皇宫也是诡谲万分。”赵济世感慨一回。
  “嗯……”万珍珠轻轻的应一声。
  可万珍珠的心头,她还在疑惑了。亲爹信中讲了一事。
  这一事让万珍珠很在意。
  那便是洪福帝龙体欠安,这一位帝王在为后事铺路,在替三皇子铺路。
  可这,怎么可能呢?
  万珍珠记得,前世的记
  忆里,洪福帝可不是这般短命啊。
  这里面的变数在哪?
  万珍珠思来想去,她只想到了一个人物。朱三姑娘,朱凤曦。
  万珍珠自己偶尔发一发小疯,那是随心所欲的行事。
  万珍珠思来想去,她能想到的,那便是谁动手脚?
  唯朱凤曦一人。那很可疑的。
  岁月流转,若是翻了旧页。
  那一年,朱凤曦还是朱充仪,不曾被追封为朱淑妃。彼时,四皇子还活着。
  那会儿的朱凤曦病着,在大晋朝的宫廷内苑里。
  朱凤曦感受着自己的生机在慢慢的熬干。
  那一种等死的感觉很熬人。
  “我要死了吗?”朱凤曦望着窗外的阳光,明明咫尺,却隔天涯。
  朱凤曦已经不能起身了,她感受到了,她在一步一步的逼近了死亡。
  这些年里,朱凤曦挣扎过。
  可挣扎而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朱凤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她只有一个念头,她不甘心。
  “真不甘心啊。”朱凤曦握紧了拳头,她真的不甘心平平淡淡的死去。
  朱凤曦也想长命百岁,也想健康长寿。
  谁是敌人?谁是凶手。
  究竟是谁在谋害于她。这一番答案,对于快要死了的朱凤曦而言,她寻不得,也寻不到。
  那么,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
  朱凤曦拿了全部的家底,她收揽了这些年的人心。
  朱凤曦也是有信任的人。
  在她死后,这些人会不会替她复仇,她不在意了。
  反正眼睛一闭,她也不知道情况会如何。
  朱凤曦只是想着,她死后,又哪管洪水滔天。
  “咳,咳咳……”朱凤曦咳了一回,咳的利害。
  在死之前,朱凤曦只是圈了目标。
  后宫嫔妃们的争锋,下黑手,下死人。不外乎求了帝王恩宠。
  那么,针对嫔妃吗?当然要。
  可不止针对了嫔妃,朱凤曦的恨意还是冲着洪福帝而去。
  四皇子是朱凤曦唯一的子嗣,那么,朱凤曦对于三皇子的生母王贤妃也恨了。
  如果可能的话,朱凤曦不想黄泉寂寞,她还想拉了王贤妃一起陪葬的。
  同时,若是洪福帝也是早一点驾崩,未曾不美。
  朱凤曦在死前,她干的事情不多。针对皇嗣太难了。
  朱凤曦这些年也发现了,万忠良这一位万内相在护了皇嗣。
  护的好叫一个紧张。哪怕是四皇子身边,也有这一位万内相的人在护着。
  如此,为了亲儿子四皇子计较,朱凤曦不打算把手伸向了三皇子。
  三皇子一介幼儿,朱凤曦饶了。
  那么,嫔妃里,王贤妃的名字就被朱凤曦在心里狠狠的画了一个圈圈。
  洪福帝嘛,朱凤曦能做的不多。不过是试一试,成不成的,朱凤曦不抱有大希望。
  可能阴差阳错,又可能是上苍不佑。洪福帝中招了。
  莫名的阴招,还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让帝王短命了。
  至于这些暗地里的勾当,在朱凤曦这一位朱淑妃殁了后,早成了沉封的旧事。
  如风吹逝,不见踪影。
  第73章
  大赵朝,燕京都,皇宫,泰一宫。
  承顺帝李明弘在看北镇新唐县伯赵济世的奏本。
  对于这一位心腹,承顺帝是信任的。主要是赵济世很识实务。
  在帝王需要的时候,那是默默的退一步,离开了燕京都这等繁华地,去了北镇边疆。
  对于应该干事时,又会冲劲实足的赵济世,承顺帝记忆犹新。
  在应该功成身退,那是老实的退一步时,赵济世又是识实务的退一步。
  这等心腹让皇帝很满意。毕竟这等不揽功的臣子,那是好臣子。
  文武疏途,这等道理不是谁都懂。
  朝堂上,有些人侍功而骄,一切落在承顺帝的眼中。
  帝王心头有计较。
  对,承顺帝对于舅舅和姨丈等人,那是不满意很久了。
  特别是这些人想往皇宫里塞女眷时,承顺帝更不满意。
  对于何国舅的态度,承顺帝一直很热络。当然这是表面上的。
  在心里面,承顺帝一直在观察。
  承顺帝发现,他这一位帝王还是耐得住繁华,那是盼着收获更多。
  可惜,不管是何国舅,又或者着宁国公等等,这些因为承顺帝而富贵的显贵们。
  他们貌似耐不住寂寥的。他们还想更进一步。
  承顺帝一直有心收揽更多的兵权。这不是嘴皮子的功夫就成。
  皇帝也得办一点实事。
  “胡人胆大,可恶。”承顺帝对于奏本中,新唐县伯奏明北疆胡人新动向时,帝王骂了这一句。
  这话,也是表明了帝王的态度。承顺帝一直想打一打胡人。
  或者说一直有暗中的举动,只是没摆在台面上。
  借此,承顺帝想干一点事情。这干成前,当然不能嚷嚷一番。
  赵济世就是替帝王奔走的鹰犬,他当然一直按着帝王的心意行事。
  免不得里面有自己的小心思,可只要不坏了大局,在帝王眼中,那就是好臣子。
  “去,传了中枢六部各大臣。”承顺帝吩咐一声跟前的心腹太监全公公。
  “朕要跟爱卿们议一议军务大事。”承顺帝一声吩咐,总领太监忙应话。
  这会儿的帝王搁下手中的奏本。承顺帝心头有计较。
  当然,话头也好起。北疆安危,还是一劳永逸为好。
  这一回也不算没由头。
  赵济世这一位在北镇的节度使,那上了奏本。
  赵济世一心请奏。
  赵济世给帝王当了先锋,帝王当然要借一借机会。
  待大胜,借机再收揽一二兵权。
  承顺帝不介意借着大胜,又是封赏一回。
  拿回兵权,赏了下属,彼此都有收获。此为双赢。
  当然是承顺帝赢两回。
  大赵,皇宫,宫廷内苑。
  凤仪宫。
  皇后也在跟心腹嬷嬷商量事情。她吩咐道:“昨个陛下歇了凤仪宫,还与本宫商量了妹妹的事情。”
  大赵皇后提一嘴的妹妹,当然是去大晋和亲的同胞妹妹淑阳公主。
  “大晋天子中宫虚悬。陛下有意,与大晋真成秦晋之好。淑阳妹妹区区的贵妃之位,太寒碜了。”
  大赵皇后这话说的唏嘘。真是感慨的很。
  毕竟在大赵皇后心里,堂堂正正的大赵公主只做了大晋天子的贵妃。
  这太埋汰人了。
  奈何大晋与大赵早有盟友。或者说当年在盟约,大赵朝还是落下风的一方。
  大晋的武力,大赵朝是见识过。
  这武力上落了下风,在脸面,那免不得就是要寒碜一些。
  如今的承顺帝又想挣了脸面。这亲妹妹做了大晋皇后,那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