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作者:华卿晴      更新:2025-09-09 10:03      字数:3929
  
  万珍珠抱着儿子安康,母子二人在缓行。
  “啊,啊。”安康喜欢了外面的风景。
  被亲娘抱着时,他啊啊几声。当然,这一份热闹不会太长久。
  安康也很喜欢吃吃睡睡。他的觉,总是很多的。
  睡一睡,吃一吃,小婴儿的世界很简单。
  “算命,不准不收钱。”
  远远的,万珍珠听到了神棍的喊话。当然,她不在意。
  可这时候,街道上有热闹。
  “神算,仙师……”有人嚷嚷。一时间,小城里,道路上不缺着看热闹的人。
  万珍珠等人的马车给堵上了。这等时候,小城的街道倒显得窄了一些。
  这一场热闹。从头到尾,万珍珠没下场。她只是静静的瞄一眼。
  尔后,等着马车离开。
  不过,从一些言语里,隐约之间万珍珠大概闹懂了一些事情。
  这一座小城来了一位算命仙师。那是一算一个准。
  “这太利害了。”同样跟万珍珠围观的人里,万珍珠一问感想。
  万嬷嬷就是这般佩服。这佩服的对象,当然是那一位神算。
  “只不知道这一位仙师泄漏太多天机,往后,可会反噬了?”万嬷嬷担忧一回。
  瞧这情况,万嬷嬷是迷信的很。
  问万珍珠,万珍珠的也是拿捏不准的。
  毕竟有没有漫天神仙?万珍珠没瞧见过。
  可重生与穿书都有了。
  万珍珠亲身体验过。
  万珍珠如今的态度就是既信,又不信。可谓是处在中间,如信。
  只是在万珍珠一行离开后。
  在一处酒楼的二楼雅间,一处半开的窗户又合上。
  “倒是好定力。说走就走。”
  显然了,有人在观察了万珍珠一行人。
  大赵,燕京都。
  赵济世已经踏回了这一座旧都。他在这里许多年。
  问对燕京都的熟悉,赵济世觉得他应该熟悉的。
  可近日,赵济世又不敢承认,他是熟悉的。
  也许城池熟悉,可城池里住的人呢?
  承顺帝领得胜大军归来。帝王归来,先赏诸军将士。
  就在大赏之后,帝王的抄家令也下来。
  赵济世就是当一回亲历者,燕京都在短短的时间内,洗牌一回,太多人被赶下桌了。
  新唐侯府。
  赵济世见着诸位结义兄弟。十三人在书房里议事。
  马义讲道:“大哥不在,我们这些日子可缺了主心骨。”
  “对,二哥说得太对了。”卢泰山赞同一回。
  赵济世瞧着诸兄弟,你一言我一语,一道关心了结义大哥。
  当然,更是关心了大侄子安康。
  对于当爹的赵济世而言,说一说亲儿子安康。
  他是有兴趣。
  可正事要紧。赵济世更想关心了燕京都的未来。
  回了燕京都,这一回要扎根立足。特别是如今风大,可鱼也大。
  赵济世也想捞一些家底。白捡的便宜,一旦没捡着。
  让赵济世想来,那就是亏了。
  “诸位弟弟,我这一趟回来,往后,怕是不会走了。这是陛下的恩典。”话罢,赵济世还向皇城的方向做一个礼。
  “对,陛下的恩典。”余下诸位义弟也是跟赵济世的一样的态度。
  在赵济世心底,他真感激了承顺帝。这不,时时刻刻,忠义在前。
  这忠,忠于帝王。义,感恩帝王。
  “只有一桩事,我倒对不住二弟。二妹妹的终身大事,我和你们嫂嫂没能帮衬上。”
  赵济世对于马小莲的事情,他也遗憾。
  特别是赵济世还知道承顺帝的真实情况。哪怕不知道全部底细呢。
  在北镇的那些日子,赵济世凭着根
  基上,他真打探到一些消息。
  越如此,对于马小莲入宫了,做了帝王嫔妃。
  赵济世很遗憾的。
  “这是二妹妹的命数。大哥,与你和嫂嫂没干系。”马义看得开。
  因为马义已经从妻子沈氏的口中知道详细情况。
  马小莲这一个亲妹妹如何被天子瞧中,哪儿瞧中的?
  马小莲说了,说了她的糊涂,再回节度使府邸。
  这不,自己给自己踢坑底。
  这落了坑底,想爬,马小莲如此都是爬不起来的。
  大赵朝,燕京都,皇宫,泰一宫。
  承顺帝已经拿着太多的证据。可这些,对于帝王而言已经不算最重要的。
  帝王真有心,拿着兵权大握。那自然是想收拾谁,就能收拾谁。
  “摆驾,朕要去给父皇问安。”承顺帝讲道。
  “唯。”
  全公公赶紧应话。
  承顺帝已经拿到了暗卫的最新证据。关乎皇后与嫡子的死。
  真是帝王想查,一切查得一个明明白白,水落石出。
  太上皇,永治帝。这一位帝王觉得自己太窝囊。
  明明他做皇帝,那是最舒坦时。嫡长子,这一个他心疼太久的大儿子造反。
  狗屎的神武门继承法。这个嘲笑的俚语一出来。
  太上皇跟塞了屎入口一样的恶心。
  “启禀上皇,陛下的圣驾来了。”宫人恭敬的禀话道。
  听着宫人的禀话,太上皇永治帝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知道了,请皇帝进主殿吧。”太上皇的态度摆这儿。
  他是皇帝的亲爹,随皇帝什么态度。
  反正太上皇相信,皇帝肯定不敢谋了亲爹的性命。
  没了权利,太上皇就想享受,再享受一二。
  “朕打扰上皇清修。”承顺帝一来,那口里说得客气。
  可真客气吗?落在太上皇的眼睛,一点不客气。
  而是太嚣张了。
  对于太上皇而言,如今的他看这一个嫡长子,如今看,如何不顺眼。
  “看来,朕以为与君父有默契。原来,一切是朕的幻想。”
  问承顺帝心里什么想法。
  承顺帝的心里,他恨极了永治帝。父子之间,隔阂已深。
  “朕的好儿子,不做你的皇帝,来朕这儿寻什么晦气不成?”太上皇在激怒了儿子。
  或者说太上皇觉得自己太憋屈,他就想着,他不痛快,也不让旁人痛快。
  这里的“旁人”,更像是除天子承顺帝以为的,都不算数。
  “都退下。”承顺帝吩咐一句。
  在场宫人,没谁敢忤逆帝王吩咐。一一行礼,一一告退。
  瞧着侍候自己的宫人们也一一退下。太上皇的神情很难堪。
  对于太上皇而言,他觉得权威被冒犯了。
  “父皇,你我父子,何至如此?”承顺帝的目光落在太上皇的身上。
  “朕不知道皇帝在说些什么?莫不成又扣了屎盆子在朕的头顶?”太上皇二问连连。
  承顺帝的脸色很淡,淡意,渗透了眼眸的深处。
  “朕的皇后薨了,朕的嫡子没了。”承顺帝压抑着心底的痛苦,他用一种冷漠的语气讲道。
  太上皇瞧着承顺帝,冷哼一声,道:“报应,报应。”
  在太上皇眼中,谁的报应?当然是嫡长子李明弘的。
  “哼,朕跟父皇一亲,也不信报应的。”承顺帝很淡然。
  “真不信?”太上皇不相信。
  “不信。”承顺帝讲了此话后。他的目光落在太上皇身上。
  “朕已经拿到人证,查到物证。君父,真想骗一骗儿子?”承顺帝问道。
  “……”太上皇沉默。
  “那是朕唯一的嫡子,也是君父的嫡长孙。”承顺帝压抑着的痛楚,他问道:“为什么?”
  “……”太上皇在沉默。
  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答案。
  至于承顺帝瞧懂了。他的眼眸子变得更冷漠了。
  “为什么。”太上皇嚼着这三字。
  “朕也想问什么。”太上皇是豁出去的样子,他冷笑道:“当初把朕一脚踢下去时,朕以为,朕的好大儿准备好承担责任。”
  “怎么,不过死一个继室,死一个儿子,这就受不了?”太上皇的态度,那是没有好态度。
  被人扎心窝子,承顺帝瞧着父皇。他的眼神冷了。
  同时,承顺帝微收敛一番,他微低头颅。
  “朕就想问一问,太上皇,朕的君父,父皇。嫡长孙的身上流着您的血,为何,也能下狠手?”
  这才是承顺帝最不理解的地方。
  “……”太上皇不想说话。
  太上皇能说,起头,那是他开的。可后面,他都是揽不住局面。
  失控,才是出大问题的原由。
  可太上皇永治帝要脸,于是,有些话他就不讲。
  承顺帝瞧着这一幕,他气急。
  “好,好。”承顺帝看懂了太上皇的态度。
  承顺帝能怎么办?他压根儿拿太上皇没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