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作者:华卿晴      更新:2025-09-09 10:04      字数:3940
  
  正统帝合上手中奏本,他跟全公公讲道。
  “陛下明鉴,唐王世子乃监国,当阅奏本的。”全公公恭敬着回话道。
  “……”此时的正统帝冷哼一声。
  “一介小儿,倒是瞧着比朕威风。”正统帝在心腹跟前,还是说了心底真话。
  “陛下且忍忍,一旦您大婚了,再亲政,倒时候便是龙翔九天之上。”全公公说了宽慰之言。
  “亲政……”正统帝呢喃二字。
  对于正统帝而言,他如今盼的,那就是大婚后的亲政这一根胡萝卜。
  心头有念想,往昔瞧着阅了,也不过依旧当棋子,当傀儡的愤愤不平。
  如今嘛,正统帝也觉得心气儿顺了不老少的。
  “大伴,朕若亲政,尔等俱是朕之腹心。朕必厚待。尔等当与朕同荣,同享富贵。”
  正统帝当了这些年的帝王,哪怕是小天子,也是知道给心腹们多画一画饼的。
  第119章
  赵济世这一位唐王西征。
  唐王不在,一个点不影响了燕京都的热闹。或者说对于皇家而言,特别是正统帝而言,他将大婚,这太重要。
  唐王府。
  万珍珠对于女眷圈子很关注,她挺在意了那些燕京都的官员人家对于天子大婚一事的看法。
  有些人的立场,总归让人在意的。
  当然了,事情嘛,那肯定看了立场。或者说不看心迹,而看行动。
  “王妃,永昌侯夫人来访。”万嬷嬷向万珍珠禀话道。
  “快请。”万珍珠笑道。
  永昌侯夫人是谁,乃是赵济世义弟马义的媳妇沈氏。
  唐王府一旦得势,做为赵济世的义弟。马义等人自然也是一样的封侯拜将。
  或者说那些年里,赵济世替义弟们寻的功劳里。
  马义的功劳哪怕不够,虚虚应了事,勉强还是够封侯。
  于是马义成了永昌侯。沈氏自然就成了永昌侯夫人。
  “嫂嫂。”一见着万珍珠,沈氏赶紧问安。
  “自家人,弟妹客气了。快,请落坐。”万珍珠笑着让一让。
  沈氏在唐王府挺自在,毕竟常长往。这事情经营出来。
  “嫂嫂,我来是向你说一桩喜事。”沈氏满眼开心的模样,她道:“妹妹有喜了。”
  沈氏嘴里的妹妹,乃是先帝的嫔妃马小莲,马义的亲妹妹。
  对于这一个义妹,万珍珠也是有感情的。毕竟那些来,二人真是相处了许久。
  马小莲也惨,被承顺帝看重,纳入宫里。可这得宠不得宠的?
  那另说。
  承顺帝短命,马小莲在皇家寺庙里吃斋念佛了三年。
  说是守节,守三年,怎么也应该够。
  至少在赵济世与一众兄弟心里,应该给承顺帝的尊重,他们真给了。
  可真让妹妹一辈子吃斋念佛,还是在庙里过清苦日子。
  真是心疼妹子的兄长,那真办不到。
  这不,万珍珠的法子也简单。与弟妹们一道的瞒天过海。
  尔后,马小莲这一位承顺帝的嫔妃,那就名义上殁了。
  实际上,马小莲换一个身份,成了沈氏的娘家妹子,再寻了姻缘。
  去年,马小莲终于是寻得好姻缘。或者说让马小莲,不,如今的沈小莲满意的姻缘 。
  如今沈小莲怀孕了,对于沈氏而言,那就觉得妹子苦尽甘来。
  真不怪沈氏等人重视子嗣。而是这世道的视死如生。
  这死后的香火祭祀,吃后人的血食,那顶顶重要。
  真没了血食与祭祀,在世人眼中,那就是绝户,那就是不孝。
  因为对不起祖宗嘛。
  当然,更主要的原由。还是农耕时代,土地和人口最重要。
  这不止对朝廷重要,对于个人而言,一样是重要的。
  因为没有土地养活不了人口。而没有人口,又守不住土地。
  “真是喜事。”万珍珠也不开心。这会儿不讲虚的。
  万珍珠唤了万嬷嬷,差万嬷嬷去开库房。她自然要给义妹沈小莲备了贺礼。
  这会儿的万珍珠和沈氏一起讲一讲沈小莲的开心事。
  说来说去,这是一桩喜事。
  喜事嘛,只要遇上了,谁都开心。
  正统五年,秋。天子大婚。
  赵济世西征的大军还在西边。虽然胜了大晋几回大战。
  可到底还没有搬师归来。
  在这等时刻里,天子大婚,迎娶了中宫袁皇后。
  天子大婚了,摄政王又不在朝堂上。这不,朝堂上就是刮起了风声。
  有御史请旨,在大朝会上请了话,便是请天子亲政。
  至于赵绥这一位监国世子,他的年岁比天子还小呢。
  这监国世子的威望,说是不足,在一些朝臣的眼中真不够。
  对于赵绥而言,他还是要表演一个忠臣孝子。
  甭管心头对于天子如何想法,给外人做戏时,赵绥也是好臣子。
  只是关于天子亲政一事?
  在心底,赵绥不想这事情发生。
  真当赵绥是忠臣孝子?那不可能的。或者说打从真正明事里,知晓了唐王府的处境后。
  赵绥就知道,他这一辈子就不可能做了大赵朝的忠臣孝子。
  因为赵绥是唐王府的世子,他的立场与利益跟唐王纠葛在一起。
  真是唐王府出事,赵绥这一位世子也一定跑不了,一样要倒霉的。
  当然,御史有人冒头了。
  这风声起来了,想压,一时半会儿没人能压住。
  宫廷,泰一宫。
  “陛下,皇后娘娘求见。”全公公向天子禀话道。
  “皇后来了,快请进来。”正统帝一听袁皇后来了泰一宫,他忙吩咐一回。
  不多时,在宫人的恭迎下,袁皇后进了御书房。
  “恭请陛下圣安。”
  “梓潼,何必如此多礼。”正统帝忙搀扶起袁皇后。
  “你来朕,也巧合。朕还准备去你那儿呢。”正统帝待袁皇后,那是心肝儿的态度。
  可谓是捧手里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
  对于正统帝的“情义绵绵”,袁皇后受用的很。
  “我来,也是想给陛下送了一盅汤。”袁皇后来的理由是送汤。
  话罢,袁皇后使一个眼色,自有宫人呈上来一盅汤品。
  当然不是袁皇后亲自熬的。
  不过是心腹熬好了,袁皇后借一个名义。
  汤,自然是滋补的好汤品。正统帝受用了。
  对于袁皇后的美意,正统帝自然不会拒绝的。
  二人这会儿在御书房里,也是你浓我浓。
  当然,汤饮过了。
  袁皇后还是关切了正统帝的身子,免不得也是提一二话语。
  正统帝一听,也是起了心思,笑道:“走,这会儿朕陪着梓潼散散步,去御花园逛一逛。”
  秋日,菊开。
  正是菊香时,这会儿的正统帝陪着袁皇后赏菊。
  当然是好时节,同时,二人还是在凉亭里,又是吃了蟹。
  饮了黄酒,暖一暖胃口。
  在洒入喉后,二人的气氛微妙又暧昧。
  袁皇后便道:“陛下英雄神武,我瞧着,陛下将来一定会成了青史之下的明君。”
  “梓潼高看朕了,朕尚未亲政,一切料不准。”
  正统帝太想亲政了。这不,话里话外,尽是此意。
  “我听了一耳朵,恍惚有御史请奏本,请陛下亲政。陛下已经大婚,理当亲政的。”
  袁皇后这会儿也是暗示一二。
  那御史敢上奏本,背后有人。谁在撑腰,自然是袁氏一族。
  对于袁皇后的娘爱支持一事,正统帝太受用了。
  这可是正统帝乐意迎娶了七姓世族女做中宫的助力的根本。
  如今也算着瞧着风声起。
  正统帝的心头,也是畅想一些美妙的未来。
  这一日,帝王宿于中宫的寝殿内。
  正统五年,秋末。西征大军搬师回朝。这一回,不止是得胜归来。
  同时,大赵出征的大军还是攻占了大晋朝的二州之地。
  这攻占下的二州之地,大晋那一边认了,已经差使节来朝。
  往昔,在正统朝之前,从来是大晋胜,大赵输。
  如今,大赵朝赢了,还割了对方的土地。
  这胜得明明白白,这便是唐王的功勋。
  燕京都,袁府。
  袁家主的心情很坏,如今瞧着唐王势大。特别是得胜归来后。
  于是袁家主唤了幕僚,这自然要商量一些预备的退路。
  不怨袁家主多心多思。实在是唐王府势大。
  待赵济世归来后,自然有天子领众臣郊迎得胜大军。
  尔后,宫宴庆贺。
  这些对于赵济世而言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让大军这些得胜的将士们满意。
  应该属于将士们的战利品,赵济世得给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