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作者:华卿晴      更新:2025-09-09 10:04      字数:3924
  
  “……”万珍珠,不,应该是如今的万太后瞧着儿子。
  这兄弟俩感情好,万太后当然知道。就是知道,万太后才会如此办法,先跟大儿子谈一谈心事。
  “此为皇家长远计较。”万太后叹息一声,方又讲道:“当初你们父子也商议了,也同意了,皇家子孙,承爵代代递减。”
  “母后,这事情我与父皇、二弟都是赞同的。”赵绥点头。
  皇家开枝散叶,那儿孙多了,一旦天长日久的。
  那再多的俸禄,也不够宗室吃消的。
  爵代代递减,这是根本之法。
  “皇家宗室,可不能全圈在燕京都。既然是开枝散叶,那便是四方就藩的好。”万太后的话说的更明白。
  “一旦成了庶人百姓,早些在地方开枝散叶,未尝不可。”万太后跟儿子讲一讲心事。
  “如今的藩王就藩,多去边地的好。那些地方有藩王镇着,朝廷能省不少事。”
  为何?
  万太后这般讲,赵绥也知道亲娘的心思。
  边地,特别是纳入朝廷统治不太久的地方。
  那些地方,生藩太多。
  或者说有藩王镇着,朝廷的流官们能省事。
  藩王子孙一旦开枝散叶,那也是皇家钉去的钉子。
  “再缓一缓吧。”赵绥最后又劝了亲娘。
  “这是哀家跟你们父皇商议过的。这是先帝遗命。”万太后跟大儿子讲道。
  “……”赵绥沉默了。
  最后的最后,赵绥还是降了圣旨,晋王就藩南边的大理。
  那儿四季如春。可那儿,在世人眼中还是穷藩之地。
  对此,太后都同意了,又拿出了先帝遗命。
  晋王的一大家子,真是一大家子。
  晋王是子子孙孙,三代同堂。儿孙多,一家子百来口的人。
  那可谓是吓唬人的很。
  当初,高祖长乐帝会跟长子、次子商量了皇家子孙,代代递减爵位,那纯粹就是给次子晋王吓的。
  谁让晋王府上的人口太能生了。
  这要是多几代人下去,皇家的人口,那得膨胀到何等的地步?
  哪怕是皇家,那人丁太兴旺了,那也是养不起。
  如此,代代递减,那真有必要。
  谁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番外晋王
  哭一场,离开了燕京都,将往大理去。
  “听说大理四季如春,比着燕京都的冷,大理是一个养人的好地方。”
  晋王在安慰了心爱的侧妃。
  对于侧妃生的儿子,晋王也疼爱,还立为世子。
  关于晋王妃吗?
  晋王是淡淡的。
  谁让王妃出生七姓望族,这还不算。当初二人刚成婚时。
  晋王不是没想过,那也学一学大哥,那也是跟晋王妃恩爱一辈子。
  可晋王如何做的?
  晋王一辈子都记着。
  皇家的王爷成婚前,那自然有教导人事的宫人。
  晋王是心软的,如此,这等与自己有干系的女子自然也是给了体面,赐了庶妃位。
  可偏生那会儿的晋王刚成婚,太相信晋王妃。
  可晋王妃呢?
  一做主了,便是让宫人出身的庶妃吃了避子汤。
  理由可太好听了。这是养生汤。
  晋王一直知道,爹娘想皇家子嗣多。不为旁的。
  那些朝堂上的谣言,晋王听多了。
  关于对母后的非议,不外乎,还是皇家的子嗣少。
  可在晋王心里,父皇有他和大哥,他们兄弟在呢。
  兄弟是少了一点,可除了兄长,他也是父皇的备胎嘛。
  两个皇子少,那就皇孙多一些。
  晋王太乐意替父皇和母后分忧。那些年,东宫的大哥一直没儿子,晋王都替太子担忧。
  东宫的流言也不少。
  晋王更心忧。他就盼着早些成婚,一旦成婚,晋王一定多生孩子,少生事。
  不替东宫的大哥揽事,同时,多生孩子,打破了皇家子嗣少的谣言。
  皇孙,那也是皇家子嗣嘛。在晋王心里,他一辈子的念想就是多生皇孙。
  结果呢。
  晋王妃敢给庶妃喝避子汤,这简直戳中了晋王的死穴。
  于是等着搬出了皇宫,晋王就放飞自我了。
  那晋王妃想安排了他的后宅。晋王不乐意。
  怎么办?
  当然是随心所欲。
  于是那些年里,晋王想宠谁,那就宠谁。
  反正不是晋王妃就好。毕竟晋王妃失宠了后。
  那没胆子跟晋王炸毛。
  于是有晋王这一位富贵闲人盯着,就一心一意生孩子。
  这不,在晋王的关心下,晋王府那是新生儿的啼哭不断。
  待晋王就藩时,晋王府百来口的人。
  那可谓是人丁兴旺的很。
  要离开了燕京都,晋王舍不得。舍不得疼他的大哥,更舍不得亲娘。
  可亲娘的暗示,晋王读懂了。
  东宫,不,如今的大哥膝下子嗣不说单薄吧。
  可真的儿子太少,不过区区四个侄子。
  至于皇孙,如今也不过区区四个。
  比照一下晋王府的子嗣繁茂。晋王想一想,就要嘴角抽抽。
  也许就像亲娘说的,离开燕京都,去大理挺好的。
  远香近臭。离的远了,晋王这一支的将来在大理。
  安心在那儿扎根。
  哪怕不舍,可为了儿孙的将来,晋王还是得就藩。
  大哥登基了,侄子们成了皇子。
  晋王是当了一辈子的咸鱼。可不代表他眼瞎。
  太子妃这一位嫂嫂生
  了两个皇子,这两个侄儿啊。
  如今可谓是表面一派和气。
  暗中嘛,那什么态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远离了皇权斗争,那什么夺嫡的?晋王不掺合,他的儿孙更不掺合。
  大理。
  在哪儿?
  在舆图上,晋王是瞧过的。可真的等去了后。
  “本王后悔了。”初至大理,初至大理的晋王府。
  晋王真后悔了。
  在燕京都当富贵闲人,那日子多舒坦。
  来了大理,这地方让晋王觉得太难了。这儿太穷了。
  一想到儿孙们要生活在这样的穷地方。晋王替儿孙们后悔。
  可后悔了,能怎么办?
  晋王妃当然知道后宅的情况。对于晋王的常叹短叹,晋王妃听了,只当听了。
  免不得,还是暗中高兴几回。
  只要晋王不高兴,晋王妃就很高兴。
  这般的日子又过了十年。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晋王听到了新消息,从燕京都传来的新消息。
  “什么,三侄子也就藩了,还是去南边的海岛上?”
  晋王听着燕京都的最新消息。晋王震惊。
  晋王特意的看过舆图,三侄子要去的南国,那可是太南边了。
  晋王听幕僚讲过,那地方热的,那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
  这哪是就藩,晋王在心里琢磨着,这简直就是流放。
  想一想三侄子,那可是太子妃嫂嫂生的小儿子,妥妥的嫡子。
  “大哥也舍得,嫂嫂也舍得?”晋王有一点不相信。
  当年在燕京都时,晋王可瞧见过,嫂嫂多疼三侄子,大哥多疼这一个侄子。
  如今嘛,侄子得就藩,不,应该说被流放。
  就藩,那就是纯粹的表面功夫罢了。
  好歹,他这晋王就藩,可是早早有安排。
  王府修好,应该支应的一切,早早有安排。
  可三侄子呢,说就藩,那就藩。
  还是比大理更远,更南边的流放地。听说,那还是没怎么收复的大海岛。
  啧啧,光想想,晋王替三侄子可惜。这不,夺嫡失败了。就是流放的下场。
  去海岛上,还是热死个人的地方。也不知道三侄子遭不遭得住?
  晋王倒不是心疼三侄子,毕竟儿孙太多了的晋王,他真是心疼不过小辈们。
  晋王更担忧了亲娘。
  大哥的儿子们夺嫡,这宫廷里的亲娘咋样?
  可替孙儿们伤心了?
  番外秦王
  做为大唐的秦王,高祖的嫡孙。秦王是皇后的嫡次子,排序三。
  秦王打小就聪慧,甚得父皇母后的宠爱。
  也凭着这一份宠爱,秦王起了心思。
  或者说生在皇家,只要是皇子,谁能没心思。
  秦王可以拍着胸口保证,不止他有心思,二哥和四弟一样有。
  他们兄弟四人,大哥命最好。大哥是嫡长子。
  可大哥当年因为北征草原,那受过伤,腿瘸了。
  大哥身有疾。又如何?父皇母后心疼。大哥还是太子。
  可这太子真能坐稳吗?
  反正秦王不服气。
  秦王不服气,这不,夺嫡之争便是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