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作者:栖云舟      更新:2025-09-10 09:29      字数:3739
  
  她应了一声,即刻照做。
  四人喝了一口姜茶,皆长长地叹了口气。
  李鸿扭头对着梁照儿说:“娘子可上些拿手的吃食来,也好叫咱们尝尝鲜。”
  梁照儿抿嘴笑着说:“那便拣您爱吃的热干面上罢。”
  李鸿觑了韩知州一眼,又想到自己才上任没几天,便在大领导面前丢了脸,面上立刻通红一片。
  他将事情自嘲般地讲与韩知州听,博得知州哈哈一笑说:“我记起来了。”
  王通判摇了摇头,指着李鸿无奈地说:“你也算是成了名,杜参军现在看见个人恨不得就要掰过来瞧瞧人家的仪容是否整洁。”
  李鸿嘴上虽说着“下官不敢”,心里却喜滋滋的,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便拉近了同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的距离,合算。
  “想来娘子这儿的吃食有独到之处,一样上些来罢,正好我今日也还未用早膳,肚子正抗议呢。”韩知州说道。
  梁照儿自是再欢喜不过地应下了,赶忙出去预备,小厮同她一道出门也在包厢外头守着。
  李鸿见屋内闲杂人等都离开了,将怀里的图纸铺开,“所幸雨水没沾湿图纸,二位上官请看,这正是瓜洲港附近桥梁和道路的图纸。”
  几人对瓜州港和渡口附近的情形一一分析后,王通判又问:“如今州府内的工匠有几何?”
  李鸿依次对答:“都作院有十三所,每所工匠三百人左右。”
  韩知州点了点头,“工匠数量倒不算少,不过重修瓜州港是朝廷派下来的一件大事,为了和润州那边的新港接上。”
  “下官以为届时可以征调民夫,附近县镇能人异士不再少数。”李鸿思忖片刻说道。
  王通判笑着说:“你虽上任不久,对分内之事却很清楚,不错。”
  李鸿得了王通判的赞赏,立刻起身躬身道:“通判谬赞。”
  韩知州鲜少说虚言,只说:“待会雨势小些,还是要去渡口边上仔细瞧瞧。”
  听闻韩知州如此说,二人皆起身恭敬应是。
  恰巧此刻梁照儿打了竹帘侧身进来,将吃食依次放在圆桌上。她做了红丝馎饦、梅花汤饼、定胜糕、热干面和羊肉胡饼。
  众人停下讨论,皆注目看向桌上的吃食。
  李鸿指着热干面无奈说:“还记着第一次吃有些吃不惯,可后来吃多了倒离不开了,有时半夜饿得不行了就想吃这个。”
  他这话说的风趣,无形之中也拉高了众人的期待。等着韩知州先动筷后,余下的人才纷纷动了起来。
  韩知州祖籍在北方,热干面的接受度其高。王通判倒一般,连说有些干噎得慌。
  餍足后,韩知州抬手用了一旁跟着呈上来的沉香饮子,叹道:“果真不错,哪怕是我家那不成器的大郎来,也挑不出毛病。”
  王通判听见他又提起韩景彦会心一笑,知州为人很是谦逊可对自家儿子却时常满口。交赞。身为他的同僚,王通判每日听他炫耀自家孩子已经听到耳朵起茧子。
  他从韩知州的口中已经得知了韩景彦是何时出生、何时会走路,又是何时会写字的。
  甚至连韩景彦的学习进度他都了如指掌。
  “我记着景哥儿前不久才下场考试了吧?想来放榜的时间也快到了。”王通判随口问道。
  韩知州正想找人聊此事,他按耐住内心的激动,说道:“正是,也不知此番能否考中。”
  王通判笑着说:“韩兄的担忧可是过了,景哥儿天资聪颖,又得你亲自教导,哪有不中的道理。”
  “哪里,哪里。”
  韩知州笑得嘴都合不拢,却仍谦虚道。
  梁照儿听见屋子里头谈到了整修港口一事便暗暗记下了。这是不可多得的信息差,无论古代现代,做生意之人想要成功都得踩在风口上。
  港口开发不失为一个机遇。
  修建时不少工匠民夫应征而来,衣食住行都是再基本不过的开销,她这临街的食肆不怕没得赚。
  这般想着,她这几日卖胡饼都更有了几分力气。
  第12章
  宝绮小姑娘近来多了几分烦恼,扬州城里头的官家小姐和她年纪相仿的少,即便有也说不来几句话。
  她歪七扭八地坐在院子里,望着开始凋落一地的树叶有些悲秋伤春。
  崔氏坐在里面绣着帕子,看着门外的小女孩觉得有些好笑,小小的一个人儿如今也知愁滋味了。
  “宝绮,来帮娘瞧瞧这针往哪儿起才好?”崔氏朝宝绮轻轻招手,将她唤至身侧。
  宝绮拖着步子走到崔氏身边坐下,双脚勾起,头晕道:“阿娘,你知道我最不擅长女红。”
  崔氏点了点她的鼻头,无奈道:“你这丫头,赶明儿出嫁了岂不是连给新郎官亲手做的鞋袜都要让侍女给你绣?”
  “让她们去做就是了!请她们来,总要做些事呀。爹爹说了,能人善用。不过我倒不情愿嫁人,屋里屋外一摊子事,哪有在家做女儿来得痛快?”宝绮不满道。
  只有这些在家被娇宠着的姑娘出嫁时才是真心实意地哭嫁。
  像梁照儿这种但凡沾点血缘关系的都想将她卖出去赚银子的,哪怕嫁到殷实人家冲喜也得乐颠颠地去了。
  不过崔氏并不打算将这些残酷的事实告诉给宝绮。
  她哪里舍得这小姑娘吃半分苦。
  “你如今也十四了,即便再留你,也留不了几时了。”崔氏叹了口气说道。
  宝绮捂住耳朵尖声道:“我不听,我不听!”
  崔氏拿她没法子,只好轻轻拍着她的后背,细声哄道:“娘不说就是了,你若嫌在家无趣,不如下帖子请杜大人家的姑娘来做客?”
  宝绮想起杜嫣然那个闷葫芦性子,心中就有些嫌弃,“嫣然姐姐整日里都不说话,我做什么都只知道说好。”
  崔氏摇了摇头,她家宝绮跟着父兄书读了不少,可心智仍未开。
  杜嫣然是韩知州下属家的姑娘,请到府上做客家里必定是千叮咛万嘱咐过的。她本也是个万事揣在心里的性子,更不肯多说了一句错的给自家父兄添麻烦。
  崔氏借这事仔细地跟宝绮讲清了利害关系,宝绮闷闷道:“嫣然姐姐也太过小心了些,我又不会将她怎么样!”
  “你爹爹外放做官时才有了你,你自小也算野惯了,日后回了京城里,这样的事情
  还多哩!“崔氏温声道。
  她见宝绮低着头不说话,心知她是听进去了,也不再敲打她。
  日子如水般过去,很快就到了放榜的日子。
  知州府里,人人都紧张得很,早早地就起来准备。
  崔氏比平日里早起了两个时辰一直跪在文昌帝君面前求他保佑韩景彦,平日里惯常懒睡的宝绮也没能逃掉。
  宝绮跪在神像前嘀咕道:“那榜早早地都写好了,只等到时揭开,临时抱佛脚有甚么用。”
  崔氏闻言拧了她脸一把,“你这孩子,心诚则灵、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样的话未必没听过不成?”
  宝绮吐了吐舌头,娇俏道:“我觉着哥哥肯定能中。”
  崔氏还欲说些什么就听见拂柳进来回禀,“大娘子,外头车马已经套好了,郎君已在门外头候着了。”
  宝绮扶着崔氏出了门,韩景彦身着宝蓝色襕袍,背对着院门而立,见母亲和妹妹出来连忙转身回来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
  他眉目柔和,含笑道:“见过母亲,还劳烦母亲今日陪儿子去看榜。”
  崔氏看着韩景彦,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咱们这就出发早些去候着。”
  宝绮轻声笑道:“哥哥如此出挑,也不怕被扬州城里头的首富榜下捉婿捉了去。”
  韩景彦一脸无奈地看向宝绮,伸手替她理了理额发,“再这样胡闹,下次不给你买话本子回来了。”
  宝绮吐了吐舌头,快步赶上崔氏挽着她朝前走了。
  三人不多闲话,坐上马车便朝试院门口去了。
  官道上,百姓瞧见马车驶过自觉地退到了路旁。不知是哪条巷子里请了戏班子来唱戏,锣鼓声此起彼伏。
  饶是内心镇定的韩景彦此刻也有些紧张了。
  榜前已经聚了不少来看榜的学子和陪同的家人们。
  韩府的马车停在一边,韩景彦打了帘子朝外头看去,对着身旁的小厮立文道:“悄悄地去前头看看,千万莫惊动旁人。”
  立文费了不少劲才挤到前头去,不小心踩了身旁的人一脚,连忙说:“对不住,这位郎君。”
  崔璋被踩了一脚,却也顾不上生气,只淡淡应了一声。
  蔡宣季双手抱头,仰着后脑勺语调懒散道:“我说,子圭,你何必这么紧张。在书院里你就名列前茅,中举对于你来说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不像我……”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崔璋打断,“闭嘴。”
  蔡宣季不说话了,只陪着崔璋站在一旁。
  等了小半个时辰,几个衙役才从试院里出来,怀里捧着几张大纸。衙役两两分工,一人铺纸,一人贴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