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作者:栖云舟      更新:2025-09-10 09:30      字数:3737
  
  说罢他起身,踱了两步,目光落在一旁的蔡宣季身上,“江南当真是个好地方,人人都艳羡,人人都想去。蔡卿,叫你说如何呢?”
  难怪朝中官员们的手纷纷都伸去了淮水一带,可这天下,是皇帝的天下,银钱该进的是国库,而不是官员们的钱袋子。
  蔡宣季摸不准官家的意思,躬身回道:“回禀陛下,微臣出身江南一带,自然爱戴家乡。”
  官家指着他呵呵一笑:“说得不错,给朕讲讲江南,那的女子是否真的温柔似水?”
  “是,也不是,”蔡宣季想了想回说,“吴侬软语听着虽软和,可江南女子却有自己的傲骨在的。”
  官家含笑问道:“若让蔡卿选一江南挚爱之物或事,蔡卿会选什么?”
  “大约是吃食罢,近日又在扬州城中找到家打从江南来的食肆,家乡的滋味让微臣万分感怀。”蔡宣季恭敬回道。
  官家也来了兴致:“哦?那食肆叫什么名儿?朕还从未下过江南,不知江南一带有何特色吃食?”
  蔡宣季道:“微臣所出身的淮扬一带出名的有蟹粉狮子头、河豚羹和鱼羹,靠水吃水,大多是河鲜。”
  官家点了点头,“不能亲去江南瞧瞧风光,让御厨做些当地吃食还是可行的。”
  蔡宣季道:“何苦让御厨去做,微臣认识一位才从扬州上汴京城来的大厨,若陛下喜爱,明日微臣将那鱼羹带进宫来便是。”
  官家刚欲应承,便被一旁的内监打断:“陛下三思,民间吃食难免不干净,若是有心之人在里头加了些害人的东西,岂非损害龙体?太后娘娘再三叮嘱奴婢,千万要看顾好陛下。”
  “无碍,”官家神色淡淡地摆了摆手,“这宫里有太医,还有专门试菜的,还能试不出来?”
  内监迟疑道:“这……”
  官家又对着内监道:“去将折子整理好。”
  蔡宣季离了文德殿,出宫便朝着马行巷去了。
  如意楼经前几天的任食吸引了不少顾客,生意渐渐做了起来,但在马行巷中只算平平。
  蔡宣季到食肆门口时,梁照儿正在做糕点。
  他进来同燕环招呼了声,便站在明档灶台前插胸望着梁照儿。
  梁照儿抬头打趣道:“蔡大人怎的今日有空来我这儿?”
  蔡宣季:“你这生意不如在扬州时红火。”
  梁照儿轻轻笑道:“自然不如了,这汴京城里食肆赶上扬州的两倍,花样也多,能有今日的规模我已很满足了。”
  “如此便够了麽?”蔡宣季问道,“这可不像我认识的你。”
  梁照儿快语反驳道:“这也不像我认识的你,何必在此兜圈子,想与我做何交易直说就是了!”
  蔡宣季满脸受伤道:“我哪里就是你说的这样的人?天地可鉴,我是诚心来
  帮你的。”
  梁照儿挑眉道:“你先说来听听,若真是如此,我必重重酬谢。”
  蔡宣季:“有一贵人想试试如意楼的鱼羹,你明日做一盏我亲自来取,若是那贵人喜欢,你自有大造化。”
  梁照儿只以为是个朝廷当中的大官,爽快地答应了,“这有什么难的,只管将这位贵人素日喜爱的口味说来。”
  “并无人知晓他的口味。”蔡宣季回说。
  言毕,蔡宣季便离开了如意楼,只留下梁照儿犯愁。
  不知贵人口味该如何是好?
  好在淮扬菜本就口味平和,兼具南北口味,想来应该不会特别踩雷。
  正巧贾家的来找梁照儿道谢时,让梁照儿抓住这位地道的汴京人仔细盘问起当地百姓的口味偏好。
  贾家的一屁股坐下,如数家珍道:“嗳,这你就问对人了,我从前恰巧在余府的大厨房里管过一阵采买,同厨房里的师傅们且熟着呢。这些贵人们都好吃个……那话怎么说来着,本味!还爱加些酒啊醋啊的……至于生熟,虽也有鱼脍,但大家还是爱吃些热的、熟的。”
  梁照儿一一记下作为参考。
  贾家的抓过她的手,热情道:“你说说,我该怎么谢你好,把那柴荣交与我,可教我扬眉吐气了一遭!”
  梁照儿也好奇最后事情是如何解决的,便竖起耳朵听着。
  只说贾家的抓了柴荣也不急着与牛家的对峙,反倒装作无事发生。牛家的见柴荣久久未归,便旁敲侧击地问贾家的马行巷的铺子可有异常。
  贾家的自说并未见异常,若是牛家的不放心,也可同她走一遭瞧瞧。牛家的一听反倒摸不准深浅,只得硬着头皮跟着去了,可不想没去马行巷,却进了余夫人屋子后头。
  牛家的连忙问:“你怎的带我来这了,不是说去看铺子。”
  话音未落,她便听见贾老二提着柴荣来了,沿路传来柴荣的哭喊,夹杂着几句“别烧我”、“再也不敢装神弄鬼”的讨饶。
  牛家的既知大势已去,呆愣愣地跌坐在地上。
  贾家的适时皱起眉,转头对牛家的道:“怪了,这几日总有些后生半夜来铺子外装神弄鬼,想搅得梁掌柜做不成生意。伙计们昨晚好不容易抓住个,原想送官,又怕坏了街坊和气……”
  后头的事情不必再叙也知是何场面,余夫人面前两位陪房唇枪舌战地互辩了一番,最终牛家的抵不过贾家的有人质在手,惨兮兮地败了。
  拔出萝卜连带泥,查出牛家的此事不说,还带出牛家在采买中吃的不少回扣,气得余夫人大发雷霆,将牛家的痛打了二十大棍,将牛家一家人都赶去了庄子上,永不许回来。
  这下贾家的便成了余夫人身边最得意的第一人。
  贾家的翻来覆去地感谢了梁照儿好几次,又提出让她家二姑娘来如意楼做伙计。
  梁照儿想着如今正巧缺人手,贾二姑娘也算身家清白,便应承了下来。
  送走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贾家的,打烊后,梁照儿便专心开始钻研起如何改良现有的鱼羹食方子。
  原先的鱼去皮剔骨后直接就切块了,煮出来的鱼羹难免带着些隐约的腥气。梁照儿试着用少许黄酒、盐腌制片刻去腥,又将鱼骨、鱼头留存熬汤。
  汤底改用鱼骨和鱼头熬的汤,煮沸后放入笋丝、香菇丝焯烫去涩味。另起锅放少许猪油烧热,下姜末、葱段爆香,放腌制好的鱼肉煮至泛白。
  放入焯好的笋丝、香菇丝后,接着加了少许黄酒、盐调味,滴几滴醋提鲜解腻,又撒少许白胡椒粉增香。
  改良后的法子少用重料,以盐、醋、姜去腥,靠食材本身鲜味取胜,“食不厌精”大抵就是如此了。鱼肉不煎不炸,以煮、烩为主,保持鲜嫩口感,更是食物本味。
  梁照儿一连试了好几种调料配比,才最终确定了最合适的方子。见大功告成,她才两眼一翻,趴在灶边便睡着了。
  梁照儿是被灶上要烧到头发的火苗热醒的。正巧蔡宣季进来了,忍不住调笑道:“这可真是火烧眉毛了。”
  “鱼羹好了,用温盘装着免得凉了。”梁照儿将一直在灶上隔水温着的鱼羹仔细盛进温盘里,装进食盒递给蔡宣季。
  蔡宣季点点头:“只等我消息罢。”
  说完他便提着食盒上了马车朝宫里去。
  早朝下了后,蔡宣季将食盒呈给官家。内监双目如炬,仿佛要将那食盒盯出个洞来,里里外外都仔细检查了一遍,生怕出了什么纰漏损害了龙体。
  试菜的内监和太医呼啦啦地跪了一排,挨个试这鱼羹有没有毒,眼见银针和试菜的都无问题,大监才将菜端到官家面前。
  官家望着面前一碗白花花的鱼羹,先闻了闻,露出几分满意的神色才拿起羹匙抿了一小口。
  鲜,实在是鲜!
  肉质细嫩,入口几乎可以一抿即化。烹饪时加入火腿丝、香菇丝、笋丝等食材,与鱼肉一起熬煮,让鱼羹充满了各种食材丰富的香气。胡椒粉和醋在嘴里交融,又酸又辣,同时还能开胃醒脾。
  这味道既似蟹羹,却又胜过蟹羹。
  官家又用了小半碗,想着规矩,才堪堪停箸。
  他问道:“这鱼羹是何人所做?”
  蔡宣季躬身答道:“马行巷,如意楼掌柜,梁氏。”
  第117章
  马行巷里,如意楼与对街的仁和楼起了争端。
  说来这争端最开始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仁和楼对如意楼这个外来户颇有些不满意。
  这条街上虽酒楼众多,但好在都没挨着,如今两家食肆这般门对门地做起了生意,难免有些比较。
  仁和楼的吃食没什么自成一派的特色,市面上有的基本都卖,不像如意楼专精于淮扬菜一道,故而自打如意楼开业以来,仁和楼就被抢走了些客源。
  梁照儿觉得自己开门做生意,也不是来讨好谁的,虽知仁和楼心中有想法,却也少有出于对先来户的谄媚讨好之意,只是命穗穗送了些从江南带来的小玩意例如大阿福和杭绸之类的送过去认个脸。
  仁和楼的薛掌柜只是淡淡的,收是收下了,却仍然对如意楼抱有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