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7      字数:3175
  “第四队、第五队继之。”
  “第六队、第七队列阵等待。”
  “八至十队,停止齐射,以队为单位,轮番施射。”
  督伯金三涨红着脸,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仔细看看,身躯似乎有轻微的颤抖。
  那不是怕,金三属于傻大胆,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怕,那是兴奋或激动。
  邵师站在一旁,没有干涉,任凭他自由发挥。
  同为督伯的陆黑狗带着弓手,同样在执行他的命令。
  金三没飘到天上去,已经算他身材敦实,体重够大了。
  银枪军士卒们入伍时或许什么都不会,训练起来经常让人气得七窍生烟,但有一点,服从性好。金三说什么,那就是什么,执行起来丝毫不打折扣。
  命令一下,门板已经铺在窄窄的壕沟上,甚至还垫上了茅草。
  刀斧手们如出笼猛虎一般,直冲寨门。
  有人拿大斧劈开木门,有人拿绳索绑缚于门上,然后让骡马拉拽。
  木梯也架好了,两队甲士手持短兵,快步冲了上去。
  城头终于出现了守兵。
  他们冒着银枪军弓手的箭矢,大喊大叫,试图将木梯推倒。
  还有几个幸存的弓手射箭还击,制造了几声闷哼。
  很少有人不怕死。
  银枪军士卒入伍前,要么是集市里搬运重物的苦力,要么是码头上卸货的力工,要么是伊水、洛水上的纤夫,都是普通人,基本没见过杀伐场面,军事技能更是接近于零。
  一年时间,即便打了几次烈度不大的战斗,也不足以将他们训练成勇猛无畏的老兵。
  但在严格到严酷的军令之下,纵然心中害怕,这会仍然下意识冲了上去。
  服从命令,几乎成了本能——当然,不服从也不行,教导队那帮杀人如麻的狠人正盯着他们呢,后退者死!
  敌军幸存的弓手很快被消灭干净。
  邵勋也拿起步弓,找了找手感,三箭毙杀三名守兵精锐——只有他们三人身上有铁铠。
  墙头很快展开了短促血腥的战斗。
  一开始,双方还互有伤亡。就邵勋所见,银枪军这边大概有七八人栽落墙头。
  但随着时间推移,训练、装备乃至配合方面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贼人一个个被斩杀,痛苦惨叫。
  银枪军甲士越打越有信心,越打越勇猛,很快就把梯子提了上去,架到墙内,汹涌而入。
  “轰!”就在这时,已经被斫得面目全非的寨门,在几匹挽马的拉拽下,轰然倒地。
  寨外的军士们齐声欢呼。
  邵勋也哈哈大笑,欺负小朋友挺爽的。
  首次担任前敌指挥的金三看到寨门破开后,立即下令所有人都冲进去,迅速结束战斗。
  邵勋不动声色地点了点陈有根。
  陈有根会意,带着二百名教导队长剑手上前列阵。
  如果有可能的话,任何时候都要尽量保留充足的预备队,即便用不上。
  金三第一次独立指挥,着急了,后面会提醒他。
  王国军的辅兵们也列起了阵。
  他们没有甲,只有一杆木矛,战斗力相对差一些。这会看到银枪军战兵三下五除二破寨而入之时,颇有些震撼。
  这就是一年前连左右都分不清的苦力?
  当然,他们只能看到表面。
  真实情况是,这些兵一开始确实没有什么军事技能,但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
  码头上的力工,搬运货物时,往往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一群,互相之间配合默契,效率很高。
  拉纤的纤夫同理,十几个人之间,如何分工协作,都有讲究。
  简而言之,他们其实是有一定组织度和分工协作意识的。
  现代工业社会,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工业生产中的一环。整个社会是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大家各司其职,在生产生活中,每个人都习惯了分工协作。
  这是什么?这就是组织度。
  工业国家比农业国家强的不仅仅是生产力,他的每个国民都被驯化出了相当的组织度。在工厂里能分工协作,上了战场一样可以,比自由散漫的农民强多了。
  这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秘密。
  战斗很快结束了。
  金三入内巡视了一番,然后出来禀报:“邵师,我部共杀敌四十四人。战死什长一员、伍长两员、兵九人。”
  “负伤者呢?”邵勋问道。
  “一共十人,都是小伤,不碍事。”
  “战死者遗体收敛,伤者尽快医治。另,清点俘虏及缴获。”
  “诺。”
  邵勋没有立即入寨,而是登上更高处,俯瞰周边。
  贼寨名“云中寨”,名字很响亮,但邵勋却看笑了。
  他笑贼众无谋少智,没好好利用周围的地形。
  如果将山寨扩建一下,即可东、西、南三面临沟,北枕洛水。其中,西侧壕沟深七八米,宽近二十米,乃天然形成。东、南两面则可人工改造,深挖壕沟,用吊桥通行。
  简单来说,山寨位于一座土塬上。
  塬这种地形,在西北地区很常见,弘农也很多,说白了就是高出地面的一块台地,人们可在上面耕作、定居。
  有的土塬两两相望,中间是一条深深的沟壑,驿道往往修在沟壑中。
  土塬万般好,唯有一点比较致命:缺水。
  当然,弘农的土塬又比后世陕北地区强太多了,至少这里草木茂盛,森林密密麻麻,一片连着一片。在塬上打井,应不至于像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旱井那么困难。
  而且,土塬北面就是水势雄浑的洛河,东北面是渠谷水,挖井取水并不难,足够百姓生活所需。
  但种地的话就要下山了。
  洛水南岸、渠谷水两侧零零散散开辟了部分农田,应该是云中寨贼匪及其家属们耕种的。
  白天沿着南侧山坡下来种地,傍晚收工回寨。
  这里,其实很适合建坞堡啊——大体位置在后世宜阳县张坞镇西南的苏羊寨,即南北朝时“云中坞”所在地,《水经注》有载“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经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
  此时尚未建,因石材资源丰富,南北朝时云中坞曾豪横地用花岗岩做寨墙以及上下山坡的台阶。
  这个地方,他要了。
  贼寨只有百十户人家,其实绝大部分地面并未用到,任其长满草木,稍稍扩建一下,住个千余户不成问题,甚至更多也住得下。
  这就能养两三百半脱产士兵了。
  好地方!以后就命名为云中坞。
  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
  “寨主何在?”邵勋进入寨子后,第一句话就是找人。
  所有人都看向墙边的一具无头尸体。
  很好,省得杀了。
  其实杀不杀都问题不大。百十户人家罢了,将来塞个千余户并州流民过来,他们一下子就被稀释了,翻不起大浪。
  “金三。”邵勋唤道。
  “在!”
  “即日起,你为云中坞坞主,率一至三队及本幢所属散卒,屯于此处,且耕且练,勿要令我失望。”
  “诺!”金三大声应道。
  “其余人,随我下山。”邵勋丝毫不停留,直接吩咐道。
  “啊?邵师,不吃些食水再走?贼寨内还养了一些牲畜,正好宰杀。”金三吃惊地问道。
  “牲畜宰杀了多可惜。”邵勋摸了摸金三的头,哈哈一笑,道:“还有,不叫‘贼寨’,叫‘云中坞’,你既是银枪军督伯,又是坞主,切记。”
  说完,直接走了,一点不留恋。
  此地位于宜阳县西南,距县城三十里上下,不算远,也不算近。如果一路疾进,今晚就能赶到那座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破烂县城内。
  但他今天不去县城,而是前往一泉坞汇合糜晃统率的大军。
  一泉坞也叫一合坞。
  《晋书》有载:“一泉坞,在宜阳西南洛水北原上。又名乙泉戍。”
  《水经注》:“洛水又东,经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
  和云中坞一样位于土塬上,大概用水充足的缘故,唐代甚至将宜阳县县治改到此处,并命名为“福昌县”。
  福昌之名,由此而来,大致位于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一带。
  一泉坞经营的年代很长了。
  最早在三国时期,杜恕任弘农太守,就开始营建一泉坞。从此以后,一直掌握在杜家人手里。
  目前坞主/坞堡帅是杜恕之孙、杜预幼子杜尹。多年来一直在一泉坞耕读,观望天下形势。
  张方数经此地,都对这个乌龟壳一样的堡垒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