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37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8      字数:2798
  河北,又是这片上好牧场中最顶级的存在。
  眼前的这些牧草,长得半人高的比比皆是,与草原上那贫瘠可怜矮小的牧草比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会牧草已经枯黄,可能还看不出来。
  如果是盛夏时节,保管茎叶饱满、鲜嫩多汁,马儿吃了气力倍增,驰骋沙场许久都不会累。
  石勒从一间茅草房内走了出来,看着空旷的原野。
  河北人口又少了,废弃的乡村又多了。
  当然,可能不全是跑掉了。
  人少了,地就多了,百姓们可以自由挑选田地耕种。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更喜欢聚集在一起,互保互助。
  也有人去投靠地方豪强、世家大族,成为部曲庄客,冀保得性命。
  河北大地,在战争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大王。”
  “将军。”
  “都督。”
  桃豹、王阳、逯明等老兄弟策马而来,恭敬行礼道。
  石勒又看了眼后面几人。
  支雄、呼延莫等人恍然大悟,亦躬身行礼。
  石勒点了点头,道:“如何,石超肯让出邺城么?”
  “那厮不让邺城。”
  “他死都不肯挪窝,好像邺城是他家祖坟一样。”
  “石超要反,都督不如禀报汉王,请汉王定夺。”
  石勒面无表情,伸手止住了他们的争吵。
  众人果然噤声。
  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整顿,并亲自充任先锋,攻破壶关后,石勒在老兄弟们面前的威势是越来越大了。
  邺城本为冀州都督和郁镇守。
  当大汉军队攻壶关之时,此人甚至还派了千余军士西行,与刘琨部将黄秀共救壶关。
  结果么,自然被石勒一击而破,黄秀败死,壶关陷落,随后和郁便跑了。
  攻占壶关后,三万余汉军汹涌入河北,分由石勒、石超、刘灵、王弥、王桑、阎罴、綦毋达七将统率。
  在这些人里面,石勒带来了七千骑,是为主力。
  石超有兵三千。
  王弥拥众五千余。
  王桑有兵三千余。
  刘灵有四千多人。
  阎罴有兵四千。
  綦毋达统匈、汉兵马三千余人留守壶关。
  从兵力构成来看,除了镇东将军綦毋达统率的三千余步骑是正儿八经的刘汉兵马外,其他都是杂牌。
  此番出征,石勒是名义上的统帅,但他未必能指挥其他六将。
  石勒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不争什么,抓紧时间捞好处便是。
  “此番出去,可有斩获?”石勒问道。
  “人都带过来了,一共八千,比咱们人还多呢。”王阳当先回道。
  石勒点了点头,然后让人搬来几个大包裹,解开后,竟然全都是官印。
  “让垒主们过来。”他吩咐道。
  很快便有人将诸位垒主请了过来,不多不少,正好八位。
  “带兵足千者,授将军印。不足千者,发给都尉官印。”石勒左右手各托着一枚印绶,大声道:“可听明白了?”
  “明白。”八位垒主小心翼翼地答道。
  石勒问清楚八人各自统率的兵马数目后,将其一一发下。
  八人领完印,跪倒在地,大声道:“拜见平晋王。”
  石勒脸上露出了笑意。
  军队不足的短板,渐渐补齐了。
  他帐下有上万骑兵,这次带过来了七千,但步兵数量极少,却不美也。
  河北大地之上,坞堡、壁垒林立。
  有的坞堡人数众多,城高池深,战斗力也不俗,难以攻克。
  有的壁垒却只有一两千、两三千丁壮,堡壁就是一堵矮小的泥墙罢了,容易攻打。
  还有的壁垒,甚至只是数百户、千余户人家临时凑在一起,围了个木栅栏罢了。
  他现在没有能力啃大坞堡,那么就从小壁垒攻起。
  而且,乱世之中,从来不缺乏野心家。
  他还没动手呢,就有几个匪首、豪强带兵前来投靠,让他有了第一批步兵——公允地说,在这件事上他借了汉王的虎皮,若非汉王亲封的平晋王、辅汉将军,别人不一定会主动投靠。
  但无论如何,他成功了。
  现在是时候攻取、胁迫更多坞堡,令其交出钱粮、牲畜乃至丁壮了。
  他的要求不高,收得五万人就罢手,回并州屯田去。
  从此以后,他将成为汉王帐下领兵最多的大将,地位直线提高。
  乱世之中,钱粮、大军才是最实在的。
  第六十四章 虫豸
  从洛阳出发的邵勋花了好几天工夫才渡过黄河,抵达河内郡——此地目前还是王土。
  大军没有停留,而是直接折向东北,往汲郡方向而去。
  十月初一,庾琛登上了汲郡城头,看着远处银光闪耀的大军,默默松了口气。
  关键时刻,还是女婿靠得住!
  他已经咬牙将郡兵扩大到了五千。
  没有军赏,只管饭,为的就是抵御匈奴。
  但自家人知自家事,区区五千郡兵,或许能守住城池,但野外却要放任给匈奴祸害了。
  匈奴人的做法如同贼寇一般,以裹挟丁壮入伍为能事,然后驱使他们攻更多的堡壁,获取更多的钱粮、丁壮。
  这样一来,你即便守住了城池又有何用?坞堡帅们不是傻子,眼见着朝廷无力救援,他们投向哪边就显而易见了。
  要知道,河北本就和洛阳不太对付啊。
  “咚咚……”鼓声突然响了起来,庾琛心神一震,放眼望去。
  还好,没有敌袭,只是大军整完队后继续前进罢了。
  庾琛在城头,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援军的全貌。
  大军约两万上下,呈一字长龙前行。
  偏厢车、辎重车置于两侧。
  斥候、骑兵在外围游弋,时不时将探查到的消息传回来。
  偏厢车外有挡板,看不清楚内部情况,但可隐约看到兵士的器械、甲胄,显然上面坐着人。
  辎重车上也有人,刀盾手、步弓手、弩手、长枪手一应俱全,随车前进。
  步兵、马匹走在最中间,共分四列纵队,一幢又一幢,高举着旗帜,意气昂扬。
  每行进一段距离,各部就停下来整理队列,然后击鼓,继续前进。
  这兵,走得很慢,估摸着一天也走不了三十里,但一路上十分警惕,随时做好了战斗准备。
  庾琛现在也算知兵了。
  有的军队,就知道赶路,甚至申时(下午三到五点钟)居然还在行军。
  宿营之时,只在路口置点拒马,然后搭帐篷睡觉,连营寨都不下的。
  就这样,号称日行六十里、八十里甚至百里,以为夸耀——说白了,就是以降低安全性为代价,提高行军速度。
  有的军队,下午太阳还在天上呢,就开始安营扎寨,壕沟、营墙、拒马一应俱全,为此哪怕花上两个时辰也在所不惜。
  甚至于,为了寻找到有树林(伐木立寨)的地方,有时宁可少赶路,一天只走二十里,夜晚宿营之时也一定要有坚固的营垒,不肯露天搭帐篷睡觉。
  他的女婿显然是后者了。
  有些辎重车上甚至载有立栅栏的木桩、立柱,宁可每天下午扎营、清晨拔营,不厌其烦,也要减少被人偷营的可能。
  如此老到,莫非真是神人降世?
  大军很快行进到了郡城附近。别部司马姚远上城头请示后,庾琛与其一起出城迎接。
  “府君。”
  “君侯。”
  见礼完毕后,庾琛上前拉着邵勋的手,感慨道:“匈奴大至,已破邺城,然裴宪、王堪等辈或抱头鼠窜,或勒兵于河上,逡巡不进,赶来救河北百姓者,唯君侯一人而已。”
  “裴豫州没来?”邵勋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