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6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9      字数:3550
  种粟麦确实不够来钱,种菜、种瓜可能更赚一些。
  “我怎么没禄田呢?”邵勋看着田野中都有人浇水之后,紧张的心情大为缓解,于是开了个玩笑。
  “明公——”褚翜上前一步,说道。
  “停,你也喊我郎君。”邵勋无奈道。
  “好。”褚翜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说道:“郎君有十顷禄田,惠皇后遣人种了牧草,这会已经返青了,长势很不错,有隶役四十人打理。”
  邵勋有些惊讶,这事他却不知道,于是问道:“哪来的牧草?”
  没想到褚翜更惊讶,说道:“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今西州(关西)田野有之,年年自生。二月生苗,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
  邵勋点了点头。
  原来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汉武帝为了养马,真是费了好大心机,连牧草都考虑到了。只可惜三百多年了,一直没在整个北方推广,至少广成泽就没见到多少高质量、高热量的牧草。
  牧草当然也可以人工种植。
  事实上,人工种植的产量、质量远远高于野生的,且一年可割三次。羊献容让人种了十顷苜蓿,显然是为了饲养牲畜。
  这女人!
  邵勋提过一回垛田,羊献容记下了,然后努力操作,像模像样。
  邵勋说喜欢吃肉喝奶,羊献容又记下了,居然专门种了十顷牧草来养牲畜。
  邵勋都有点感动了。
  他又看了一眼长满苜蓿的农田,然后对褚翜说道:“广成泽有七条大河补水,你遣人专门盯着这些河,再找人记录下雨水多寡。今年这事,怕是没那么简单。”
  “郎君是说有可能大旱?”褚翜惊问道。
  “难说。”邵勋也不敢肯定,只能叹道:“过来转了一圈,稍稍放心了些。但若真有大旱,广成泽数百个大小湖泊多半存不住几个,届时灌溉农田就要走很远了。有些提水车,怕是也用不上了。先盯着吧,今年不知道要减产多少,唉!”
  说完,带人往北边去了,那是垛田、湖泊的密集区域。
  第八十三章 水与旱(下)
  但凡谈到水利工程,大致有三类。幸运的是,广成泽都有。
  第一种是沟渠。
  渠,水所居也。
  河者天生之,渠者人凿之。
  简单来说,就是开凿沟渠,引河水灌溉。
  广成泽是一个巨大的湿地,外围有七条大河、十几条小河流入,输水量巨大。
  如今很多已经开始耕种的农田就靠沟渠灌溉,这是最简单、最传统的水利工程了,秦汉时代就开始大量出现。
  渠又分自流渠和提水渠两种。
  前者水面高于农田,挖好沟渠后,水自流也。
  后者水面平行或低于农田,需要用水车提水。
  邵勋方才转悠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
  这会是春汛时节,按理来说河流水位要大涨的,但部分提水车已经无法运行了,水位低得可怕。
  这可是“国家工程”,少府工匠制作的水车,用了也没多久,不存在质量问题。
  其实有眼睛就能看到,春汛不汛,问题很大。
  第二种水利工程曰“陂”。
  陂,池也。
  陂得训池者,陂言其外之障,池言其中所蓄之水。
  简单来说,就是人工水库。
  广成泽的湖泊太多了。
  历史上直到唐代,广成泽经过一个小冰河时期三百多年的淤积成陆,面积已经缩小很多,但汝州仍有三十六陂,其中位于梁县的黄陂(非湖北黄陂)最大,灌田千顷——事实上三十六陂大部分位于梁县。
  一个人工湖(黄陂)就灌溉十万亩农田,可见此地上好的农业资源。
  此时的广成泽,面积远大于唐代,水资源更加充沛,可以说是一片原始狂野的沼泽风貌。几年的人工开发,也只是驯化了一小部分罢了。
  邵勋走了一圈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对褚翜说道:“若大旱来临,河流不定会不会断流,陂池尤为关键。这是你们整饬出来的最大的陂池吧,何名也?”
  褚翜扭头问了一下。
  他来得晚,没参与前几年的水利工程,在得到确认后,看了一眼邵勋,道:“此为‘邵公陂’,可灌田千余顷。去年深秋新辟的田地,全靠此池灌溉。若事急,恤田离此不远,亦可调屯丁挑水浇地。”
  “这……”邵勋愕然。
  去年与岚姬泛舟湖上的时候,还没有名字呢,怎么现在就叫“邵公陂”了?
  不过这个陂池修得是真漂亮。
  湖畔修竹茂林,野花遍地,甚至还有成片的桑林。有些地方还修了石阶、码头,乘船可至远处的芝兰院。
  此时湖面上已经有一些船在捕鱼了。开春之后,江河化冻,鱼儿肥美,捕一些上来熬汤,分给干活的役徒、屯丁,好让他们更有力气。
  邵勋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邵公陂西北面是成片的荒田,去年开辟出来的,共一千三四百顷。
  今年春天种了粟,由河北俘虏的石勒部众耕作,有七千余人,被编为冀州屯田军第二、第三营,由义从军派了几百人临时看管。
  这片田地,邵勋原本打算交给洛阳三园退下来的庄户耕作的,但他们估计要到秋天才能南来,故先交给俘虏们种一茬,把荒地变得熟一点。
  “若真有大旱,这些春种之粟,不知道能不能熬到秋收。”邵勋指着那些已长出稀稀拉拉粟苗的农田,说道。
  众人面面相觑,既惊且疑。
  大农褚翜只不过出于职责,看到今春雨水稀少,所以提醒了下,但其实也没太当回事,心里还想着说不定过些时日就连降大雨,水势汹涌呢。
  但鲁阳公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让他也有些不淡定,下意识紧张了起来。
  不会——真要大旱吧?
  “唉,就这个天时,匈奴还不消停,还要打仗!”邵勋叹了口气,嘴里忍不住骂骂咧咧了起来:“不全力抗旱保禾稼,偏要打仗。打打打,尔母婢!待老子提兵北上,杀个人头滚滚,看你们还打不打!”
  他现在是真的无法理解刘渊。
  如果真有严重的旱灾,并州不可能不受影响,顶多程度稍轻一些罢了。
  农业生产都受到巨大的影响了,你偏还要打仗,有病吧?
  当然,他也知道,这可能就是农耕思维与游牧海盗思维的差异。
  遇到灾害了,有的人第一时间想的是全力抗灾,减轻损失,有的人想的则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去别人那里抢劫,弥补损失。
  即便刘渊本人脑子清醒,他的政权底色注定了还是强盗思维。
  “郎君其实该庆幸。”褚翜斟酌了一下词句,说道:“去岁种了冬小麦,再有两三个月就能收了。即便真有大旱,也不是一下子来的,我等辛苦些,日夜督促,定保夏收无虞。”
  邵勋舒了口气,觉得确实不该给底下人增添负能量,于是笑道:“褚君说得没错,纵有大旱,我料盛夏时节最严重。五月便可收麦,这批粮食咱们一定要拿稳了。”
  “诺。”众人神色稍振。
  “若夏日果有大旱,这批冬小麦真的救命了。邵师未雨绸缪,明见洞察,实乃万千百姓之恩人。”典书丞毛邦说道。
  邵勋习惯性摸了摸他的头,旋即想到毛二十八岁了,再不是当初那个伤了脚踝,哭泣不已的孩童,便收回了手,笑道:“就你会说话,不肉麻么?”
  毛二一脸正经地说道:“邵师来之前,司州种冬小麦的人很少。而今很多,不但多收了粮食,还有可能避开大旱,不知道能救多少人的命,此非恩德耶?”
  毛二这么一说,其他人各有所思。
  大旱意味着歉收,歉收意味着饥饿,饥饿意味着动乱,而动乱又会让更多的人无法安心耕作……
  这样一连串下去,不出两年,白骨蔽野,人皆相食矣。
  从这个角度来说,鲁阳公至少在司州活民无数,为他立生祠都不为过。
  “我宁愿没有大旱。”邵勋叹了口气,说道。
  中原连年战乱,人口本来就不算多,再这么下去,北方还能剩多少人?
  就像权力真空会被人填补一样,土地真空同样会有人来填补。
  国朝才几十年,北方草原已经有几十批胡人南下。
  他们填满了并州、幽州、雍州,就会往司州、冀州、豫州挺进,一步步深入内地。
  刘渊治下的五部匈奴,男女老少加起来不会超过五十万口。
  但你真觉得击败这五十万男女老少就算完了?事实上,这几年还不断有胡人南下。
  关中的人口比例已经反转,邵勋不知道是不是史上第一次胡人数量超过汉人,目前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关中汉人百姓在往河南、南阳流出,胡人在不断迁入,比例还在继续缓慢地失衡。
  将来若平定关中,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气同化这些胡人。
  整个南北朝,或许就是在经过这样一种“腾笼换鸟”之后,整个北方进行了痛苦的三百年大融合。
  如果此时能保有足够的主体民族人口,或许融合就不用这么长、这么痛苦了。
  “好生做事吧,一有情况,即刻来报。”邵勋挥了挥手,离开了。
  “诺。”
  ******
  广成宫位于崆峒山山顶,宫殿外有一个小广场,面积不大,但雕栏玉砌,十分考究。
  春日的暖阳之下,邵勋躺在椅子上,默默想着事情。
  三月发生了一件事情:荆州都督、高密王略薨了。
  他一死,原本还打算过两个月再回京的司马越坐不住了,立刻经荥阳入京,还带着两万多兵马。
  这几年,司马越势力消亡得有点快。
  先是范阳王司马虓暴死。
  接着是新蔡王司马腾为汲桑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