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25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1:59      字数:3327
  邵勋懒得解释,继续在家躺着。
  这是他一年中难得的不受打扰的闲暇时光。
  或许,即便是匈奴人也要过年吧。
  过完这几天,便是永嘉三年(309),历史上永嘉之乱真正开启的时间段。
  从此以后,洛阳保卫战一场接着一场,打了接近两年,最终洛阳在粮道被切断,君臣内斗不断,司马越失去信心,带兵出逃的情况下陷落。
  洛阳真守不住吗?未必。
  洛阳会被打烂吗?必然。
  这是巨大的危机,同时也是绝好的机遇。
  能不能崛起,就看这一波了。
  数日后,新年到来。
  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为永嘉三年的新春带来了浓厚的年味。
  陪伴家人过完正月十五后,邵勋又带着亲兵下乡,一一拜访将士们的家人,并送上一份礼物。
  这是每年的保留节目了,花费不大,效果极佳。
  就这样一直忙到二月,又开始接见一波又一波的颍川、河南二郡士人,勾兑利益,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正如裴康所说,颍川陈氏、钟氏、庾氏甚至包括荀氏等大家族在内,都奉上了大笔钱粮,态度十分明显。
  邵勋知道,这是一份契约。
  我帮你做官打理后方,给你提供钱粮,你提供安全保护,互惠互利,互相合作。
  这就是乱世的现状,乱世的生存哲学。
  忙完这一切后,三月仲春不期而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担任大农的褚翜前来禀报,今春的雨水似乎较往年偏少。
  邵勋心中一个咯噔,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
  王朝末年,怎么能少得了水旱蝗匪呢?
  他第一时间赶往了广成泽,他最大的农牧业基地。
  第八十二章 水与旱(上)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春天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降水稀少,必然会影响产量。
  邵勋首先来到那一千三百余顷恤田查看。
  去年秋天种下了越冬小麦,这会正是拔节孕穗的时候,万万出不得差池。
  还好,广成泽有水。
  雨水少了,就苦一苦冀州屯田军六千名屯丁了,让他们手动灌溉。
  其实,在有完善渠网系统的地方,人工灌溉并不算太麻烦。广成泽的田,至少有一半以上可通过水渠灌溉,剩下的一半今年也会陆续完善。
  “麦收之后,抽四百人调往鲁阳,交予王阐等人统带。”邵勋看着正在田间挑水灌溉的屯丁们,说道。
  “诺。”大农褚翜、侍郎陈有根、典书丞毛邦同时应下了。
  恤田当然由大农负责,但涉及到俘虏转为辅兵,又需要郎中令这个部门参与了。
  简单来说,这就是两个机关的业务交叉部分。
  另外,此命令需典书令(第八品)统管的衙门来发布,此时典书令不在,由典书丞(第九品)记下,回去操办。
  国主向国内发布的文书曰“令”,典书令负责起草和发布。
  国内各处的文书,同样由典书令接收并提交给国相、国主。
  有的时候,典书令甚至可以对呈递上来的文书提出修改意见,不合格的就退回重来。
  此外,典书令还负责人事招聘——在鲁阳国,这项权力被邵勋拿在手中。
  典书令有五位佐官:典书丞一人(第九品)、治书四人(第九品),属吏若干。
  毛邦就是毛二,太学学历,今年十八岁。
  新年过后,邵勋让他上任典书丞。
  典书丞主要工作是协助典书令起草、发布命令,一般是比较重要的事。
  四位治书则处理比较繁杂的日常事务,比如这里需要多少农具,那边需要多少耕牛,今年要哪些屯丁要去哪里锄草开荒之类。
  典书令是羊茗,这会去洛阳公干了。
  从典书丞到四位治书,全是有太学学历的东海一期、洛阳二期学生兵。
  其实就是之前跟着毛二的那批人,他们中大部分去阳城、阳翟、梁、鲁阳四县当吏员历练了,少数佼佼者被授予公府官职,已经与老同学们拉开了差距。
  “恤田事关战死、病殁、伤残将士抚恤,不得马虎。去岁收了多少粟?”邵勋问道。
  “二十七万八千余斛,皆已存入永安仓。”褚翜刚接手大农职务不到四个月,就已经把这些理清楚了,只听他说道:“永安仓可储粮百万斛,去岁七月完工。”
  广成苑去年的主要工作是永嘉仓城以及附属建筑的建设。
  永嘉仓城非常大,历经两年建设,可驻兵数千人,储粮三百万斛——目前基本还空着。
  永安仓城算是比较小的了,且不在朝廷规划上面,所以用来储放私人存粮。
  恤田产出扣掉一年约三万斛的抚恤开支后,大部分可用来支付银枪军士卒的军饷——绢帛不够,很多时候是用粮食折色。
  恤田会增加到一千五百顷,然后固定于此,短期内不会增加了。
  看完恤田之后,邵勋一行人跨过两道木桥,向西南方走了三四里路,来到了另一片田地旁。
  庾亮已等在路旁,见到邵勋后,立刻行礼道:“邵公。”
  他身后有四名小吏,同样行礼。
  邵勋被他的称呼雷得不行。
  我才二十二岁,就被人称为“邵公”了吗?
  但严格说来,他现在确实有资格称公了。
  有些人没有爵位,但因为德高望重,或者官做得比较大,别人会称其“某公”,邵勋是正儿八经的鲁阳县公,称公没有任何问题,就是有点奇怪。
  “你现在管的是禄田了,事关公府官吏福祉,可不能出差错啊。”邵勋一把拉住他的手,边走边说。
  大舅子的待遇就是不一样,庾亮心中很受用。
  为了给邵勋干活,他从颍川征辟了两名依附庾家的豪强子弟,又接收了河北过来的两名寒门、豪强出身的小吏。
  一共四名属吏,全由他一人开支,付出非常大。
  二月份他刚被授于学官令(第八品)一职,主要负责鲁阳县公亲属的教育。但这会显然无需他干这个,管理好禄田就是他最主要的工作。
  邵勋爬上一处高坡,看着正在田间浇水的屯丁们,问道:“这是青州屯田军第五、第六两营吧?”
  “正是。”庾亮吭哧吭哧地爬了上来,回道:“尚余七千七百余人,乃王弥残众,多来自青、徐、兖三州。”
  “一年下来,干得如何?”邵勋问道。
  眼前这片地总共一千四百顷出头,前年秋冬时开辟,去年种过一茬粟了,收成嘛就不谈了,反正邵勋没留下一粒米,全由垦荒的役徒带走了——甚至还倒贴了点。
  秋收后由青州屯丁接手,种了一茬冬小麦。
  “还算卖力。”庾亮说道。
  话音刚落,田间传来一阵哭喊声。
  邵勋寻声望去,却见庾家部曲正拿着刀鞘朝一名屯丁劈头盖脸砸下去。
  部曲一共十人,领头一人身强体壮,腰间挎着步弓,身上居然有铁铠。
  他身后还有两名身披皮甲的部曲,手拄着枪,腰间悬着刀。
  其余七人则无甲,但刀枪齐备,其中两人甚至还背着步弓。
  这配置,可以啊!
  管理“集中营”的屯丁完全没问题,比大侄子带的那帮庄客强多了。
  “夏收之后,把干活最卖力的四百人调出来,发往鲁阳,交给王阐等人。”邵勋吩咐道,说完,又提了句:“每人发五斛粮作为赏赐,银枪军借出车辆,为他们运到驻地。恤田那边的四百人同此办理。”
  “诺。”褚翜等人齐声应道。
  禄田今年也会扩充到一千五百顷,然后维持这个规模。
  当然,叫是叫做“禄田”,但其中九成以上的田地还是给公府产出粮食的。毕竟现在才给出去十几个官,总共划拨了49顷禄田而已。
  “那是韭菜、菘菜么?”邵勋遥指一片树林旁的田地,问道。
  “回邵公——”庾亮答道。
  “喊我郎君。”
  “回郎君。”庾亮说道:“那是崔相的禄田,共六顷。有五顷是去年秋收后种的小麦,今年又划一顷空地,崔相家人赶至,令种菜。”
  理论上来说,官员是可以选择他家禄田种什么农作物的。官府其实就是出田、出人,收成归你,作为你俸禄的一部分而已。
  刘宋之时,陶潜为彭泽令,有禄田三顷。
  当时很多官员懒得管自家禄田种什么,于是有司统一安排种“秫”(shu,糯稻)。
  但陶潜家不同意,“妻子固请种秔(jing,粳稻),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西晋这会,禄田有时候被称为“菜田”,更不一定种粮食了。
  随你自便,收多收少都是你的,吃亏了不要叫唤就是。
  “崔相经营有方啊。”邵勋笑道。
  众人凑趣笑了两声,同时暗暗思索,自己是不是也该考虑下禄田如何经营呢?
  只要他们这个集体不被人消灭,只要广成泽没遭到严重破坏,只要他们没叛投他人,这些禄田就是他们的。
  一般来说,即便熬资历也能慢慢升官,禄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