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43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0 字数:3368
“他就是个势利之人。”卢氏吐槽道:“安心等。”
******
为了等待梁臣、韦辅二人,邵勋推迟了行程。
十二月初五,韦辅、梁臣二人快马赶到镇军将军府。
“关中局势又有大变。”邵勋摊开了一幅地图,道:“刘曜兵不过万人,屡吃败仗。(贾)疋等连战连胜,声势浩大。看样子,光复长安指日可待。”
现在关中有两路反汉势力。
其中之一是安定太守贾疋的部队,号称五万,实际数字估计在两万以内。
另外就是以扶风太守梁综、雍州刺史麹特、新平太守竺恢为首的部队,号称十万众,实际估计三四万人。
刘曜、赵染二人加起来也就两三万兵,劣势十分明显。
而且,贾疋、梁综起兵后,关中晋、胡之人纷纷响应,他们的骑兵固然比匈奴人少,但也少不了太多,因此没那么好对付。
刘聪如果不增兵关中,光靠刘曜顶不住。
“关中光复后,朝廷会让南阳王都督雍秦梁益四州吗?”梁臣一听,精神大振,问道。
邵勋好笑地看了他一眼。
想什么好事呢?谁打下来归谁。
司马保蜗居秦州,他有胆量来长安吗?贾疋这种人,会甘心把关中交到一个少年手中?他就没有野心?
梁臣很快就想明白了,叹了口气。
“关中之事,其实仍有可为之处。”韦辅说道:“武关在朝廷手中,若经此西行、北上,可至京兆蓝田。”
邵勋赞许地点了点头,道:“南阳王镇秦地数年,多有旧部,你等能不能招揽?”
梁臣、韦辅对视了一眼,都能看出对方眼中的惊喜。
若能得陈公帮助,他们也能在关中分一杯羹?
“或可一试。”韦辅说道。
“唔……”邵勋说道:“我这两日便回许昌,你二人把部众都带过来,让我瞧一瞧。”
“遵命。”二人齐声应道。
“南阳嗣王在上邽,可能联络一番?”邵勋又问道。
司马模没死之前,为了给儿子搞位置,驱逐秦州刺史裴苞。
裴苞无奈,奔安定,但刺史之位一直没变,还在他身上。
后来,司马模举荐自己儿子司马保镇守上邽,朝廷准许了。
所以,司马保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可不简单,他与邵勋的身份差不多:“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上邽”。
因秦州无都督,司马保的这个职务就是事实上的秦州都督。如果再搞定贾疋、裴苞等人,司马保就能控制秦州全境。
“贾疋与嗣王不睦,怕是难。”韦辅说道。
“嗣王才十六岁,孤身镇守上邽,你等觉得可能长久?”邵勋又问道。
梁臣、韦辅难以回答。
嗣王才去了上邽几个月而已,确实不好说。
而且,有些事别人不知道,他们还不清楚?嗣王身体巨肥无比,一天到晚不是睡觉就是看书,别说御下的本事了,他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暗弱无断”。
再者,可能是体肥的关系,嗣王好像有点痿疾,不能御妇人,这就是当初南阳王次子黎明明已经过继给范阳王了,却一直被留在长安的原因。
“司马黎还在流华院?”邵勋问道。
“是。”
“你等先去拜会下太妃。”邵勋说道:“开过年来,或奉太妃之国,招抚关西流民,好生守着封地,若有什么困难,自可找我分说,能帮的一定帮。”
“陈公高义,感激不尽。”韦辅、梁臣二人说道。
“不是白让你二人帮忙。”邵勋笑道:“在南阳积蓄完实力后,如果关中有变,局势向好,你等便去一趟秦州,联络嗣王。顺便——帮我买马,如何?”
“此事易耳。”二人松了口气,应下了。
邵勋也松了口气。
没有马肯定是不行的。与匈奴的战争结束后,算上缴获,尚余马一万六千余匹。
北宫纯、王瑚等人已率军离开,邵勋为他们补足了马匹战损,甚至额外给了一些酬谢,如此只剩一万二千余匹。
高平国设立府兵后,本来要全部给马,后来没舍得,只挑了一部分相对精锐的,给马一千五百匹、赐铠千副——这批府兵,大部分人既无铁铠,又无马,拉低了府兵的平均素质。
以前安置的府兵马匹也有缺损,再给数百匹。
如此一来,差不多就剩一万了。
挑出一部分有生育能力的母马或未去势的公马,与广成泽没舍得调拨出去的千余匹马合作一处,总计三千余匹,继续在广成泽放牧,繁衍生息。
最后剩下的不到八千匹,全部供义从军——抓了部分俘虏后,已扩充至三千骑——及亲兵日常训练、骑乘用。
马是消耗品,还是得买,最好建立长期交易渠道,秦州是一个很不错的窗口。
忙完这些事后,十二月初七,邵勋离开了考城,返回许昌,开始筹备迎娶之事。
第五十三章 集市
正逢过年前最后一个大集,鄢陵县南的洧仓十分热闹。
不少大车拉着粮食、布匹以及其他各色商品前来交换。
许是沿袭下来的传统,各色货物都有固定的地段。
庾琛在狭窄的街道上行走着,慢慢品味。
庾家庄园就在洧仓以北七八里,回来两天后,闲着无事,便出来逛逛。
此时他正走过一片菜摊、肉案区,野鸡、野鸭、野兔、野鹿等随处可见,叫卖之声此起彼伏。
猎人、肉摊主们看见庾琛后,叫卖声更热烈了。
即便快要过年了,即便今年收成不错,即便今年颍川没遭受兵灾,但普通百姓也不太舍得拿布匹、粮食来换肉。
现在买肉的就几类人——
坞堡部曲,他们不是奴婢,可娶妻,可有私人田产,手头没那么紧。
工匠手艺人,靠手艺吃饭,尤其是打制武器、农具的铁匠,无论是给坞堡帅干活,还是自己单干,日子都不会太差。
商徒,兵荒马乱的年代,商徒要想出门做买卖,一般会召集一百至数百不等的护卫,这些人多半都是本乡本土的,逢年过节多少给点酒肉意思意思。
最后一类自然是庾琛这类地方豪族了,他们有时候甚至能把一个集市上的肉全给包圆了。
“在汲郡数年,乡间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别说集市了,连人都没见过几个。”庾琛停下脚步,看着人头攒动的集市,突然间感觉有些不真实。
汲郡和颍川,仿佛两个世界。
当然,他也知道,颍川本来就比汲郡富庶,集市也更热闹,但差距这么大,却还是让他震惊了。
战争对百姓生计的摧残,委实太大了。
“阿爷既然离了河北,何必再惦念呢?”跟在身后的庾亮说道:“梁国离得很近,好生打理一番,将来必有用处。”
在此番匈奴入寇之中,梁国也遭难了,而且远超陈郡。乞活军被打得大崩溃不说,诸县乡也惨遭掳掠,不少人灰心失望,已准备南渡了。
按照陈公的办法,肯定是要在梁国大量安置流民百姓的。
父亲从汲郡带回了两千余户,这会还在濮阳暂歇,正月里就要南下梁国。
乞活军余众三千多家,已经开始安置了,从今往后都是梁国百姓,不再是这个军那个军的。
将来多半还会设屯田军。
这几套下来,梁国就会慢慢发生深刻的变化,庾亮已经在陈郡看到了这一切的变化。
执掌陈郡、梁国两地的人,只会是亲信中的亲信,前途怎么样,不消多说,更何况——
“阿爷、兄长,我买了一件首饰,好漂亮。”妹妹庾文君的声音从后面响起。
庾琛看了女儿一眼,苦笑不已。
都要嫁人了,还这么天真。
他懒得管这些了,继续往前走,待看到很多日用品时,停了下来。
廉价的土麻布、梳子、篦子、瓦罐、水缸、陶土器皿、木桶、竹篓乃至各色农具……
沉思片刻之后,他喊来一名随从,让他回府喊人。
跟着他一起南撤的汲郡官吏,一部分在濮阳,一部分就住在他家庄上。
撤退之时,也从汲郡带了一些钱财回来,他打算把集市上的这些日用品都买下来,发给随他南下的百姓使用。
别看这些日用品不起眼,但生活中真的不能缺少,集市上既然有,干脆全买下来好了,老实说还不一定够用呢。
他继续往前走着。
庾亮不知道父亲在想什么,自顾自描绘着庾家未来美好的前景:“阿爷你不知道,儿下直后,天天有幕府同僚来拜访。昨日,安成周氏的周谟还送了一车礼物过来,说是以前有些误会,哈哈。”
庾琛停下了脚步。
庾亮不明所以,看着父亲。
“你最近帮陈公做了哪些事?”庾琛问道。
“近两月在替银枪军招募新兵,一共两千七百九十余人,前几日才募齐,眼下正在许昌城下整训。”
“陈公满意吗?”
“当然满意了。”庾亮这也不是说假话。
跟着陈公、吴前等人招募新兵好几次了,他现在也知道招什么人合适。
新兵的家人迁移而来之时,一应安排井井有条。
在这些庶务方面,他还是非常胜任的,陈公也夸奖过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