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457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0 字数:3575
刘敷猛然转头,盯着王彰。
王彰坦然与他对视,毫不退缩。
刘敷突然转怒为喜,道:“中军将军老于战阵,孤听你的。”
王彰收回与刘敷对视的目光。
勃海王并不是真心愿意听从他的意见,这一点不难看出。
说起来,河内王粲虽然性喜奢靡,耽于享乐,但胸怀方面却要大很多,能听得进意见。
这位勃海王生活简朴、手不释卷、练武不辍,在京中名声不错,但到底是个什么心性,委实难说。
就大汉而言,他宁愿皇帝生活奢靡些,都不愿意他乱来。
“其他方向,安排好了?”刘敷又问道。
“谈不上安排多好,只是安排下去了。打成怎样,听天由命了。”王彰据实以告。
刘敷心中不太高兴。
但他也知道,打成什么样,不是光靠自己就行的,也要看敌人。
双方实力相近,且都不犯错,最后即便有一方赢了,也是惨胜,损失极大。
大多数战争,比的就是谁犯错少,然后还能抓住敌人的错误,一举获胜。
邵勋是个老练的对手。
他不是不会犯错,但真的很少。而且,很多错误你事后才发现,那时候却已错过最佳战机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郁闷,直言道:“孤来此之前,曾经细想过,两次洛阳之战、一次高平之战,邵勋顶多能维持住不败的局面,为何到了今日,他居然主动进攻了?”
“孤思来想去,实在不解。大汉控弦之士不下二十万,邵勋不过数万步军罢了,不把他按在地上揍,简直不可思议,这到底为什么?”
王彰一听,也有些沉默。
是啊,为什么?
公允地说,大汉这几年是越打越强,地盘越来越大,户口越来越多,钱粮也越来越多。
即便围攻洛阳受挫,即便南下兖豫失败,但以骑兵为主力的他们从来没被重创过。相反,还从其他方向得到了弥补,国力不减反增。
但打着打着,战场已快到黄河北岸了,为什么?
几乎没有骑兵的势力,居然靠着步步为营,一点点压了过来,简直离谱。
说句实话,邵勋的实力还不如关中贾、梁等人,他们至少能拉来很多骑兵,在这方面并不逊色中山王(刘曜)太多。
大汉内部,王彰曾经最忌讳石勒,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石勒最多一次从各个地方招诱来了三万羯、乌桓、匈奴、鲜卑骑兵,对大汉的威胁可比五万、十万步兵强多了。
但到了现在,石勒老老实实听命征战,邵勋在河上筑城,威逼河内,最出风头的反倒是此人。
“大将军勿忧。”王彰想了一会后,说道:“我军若败,不伤筋动骨,邵勋若败,多半全军覆没。我军可以败很多次,邵勋败一次就阵脚动摇,败两次其势就有土崩瓦解之忧,败三次则死无葬身之地,慢慢等他犯错就是了。”
“这话说得好没志气!”刘敷冷笑道。
王彰不答,只看着河面。
片刻之后,他下意识揉了揉眼睛,只见河渚之上,一艘艘船只驶离了碇泊处,奋力摇动橹桨,在河面上聚集着。
一艘、两艘、三艘……渐渐地,数十艘聚集了起来,分成数批,朝遮马堤北岸划来。
刘敷也看到了,神色间又是惊讶,又是欣喜。
“传令,将骑军聚集起来。”刘敷越过王彰,直接下令道。
王彰没有反对,毕竟勃海王才是主帅。
更何况,这道命令也没错。
步军屯于营垒之后,拼死阻击。
骑军列阵于原野之上,待敌军阵不整、人员不齐的时候,猛然冲出,一举将他们赶下河。
半渡而击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真的好使啊。
******
新安城下,又一场攻城战以失败而告终。
左卫由基营司马陈勇战死,前驱营司马黄彪以下十余将校负伤,损兵三千余人。
这次真的没有人偷奸耍滑,将校都赤膊上阵鼓舞士气了,但还是差一口气,攻上城头又被打下来。
退兵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支骑军,从山岭后面绕出,突袭而至,让断后的部队损失惨重,折损了不少军官。
事已至此,真的打不下去了,营中积累着愤怒的情绪,似乎随时要爆发。
“大都督,不能再打下去了。”左卫将军裴廓胡子拉碴、眼窝深陷,显然最近都没休息好,心情焦虑无比,只听他说道:“连日来,不断有人逃亡,军中士气低落,恐无力再战。”
“就差一口气了。”荀崧有些不舍。
“永远差一口气。”刚刚裹完伤的左卫前驱营司马黄彪一点不给荀崧面子,嘲讽道:“王弥伤亡是不小,但咱们伤亡更大。那些流民新丁,也不知道是谁募来的,攻城时贪生怕死,断后时撒腿就跑,一旦夜幕降临,想方设法离营逃亡,影响士气。再打下去又有何意?”
荀崧拍案而起,怒视黄彪。
裴廓说他也就算了,你黄彪算什么东西?祖祖辈辈种田的货色,也敢大言不惭?
帅帐亲兵们看向荀崧,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把黄彪明正典刑。
荀崧犹豫了一下,又坐了回去。
亲兵们有些失望,但也不意外。
连在军营中大声哭泣、吹奏哀怨之曲进而影响士气的人都不处理,你指望他处理将领?
七日前那次巡营,大伙记忆犹新。
刚刚回到帅帐,就接到军报:王弥出城夜袭,大胜,斩首逾千,其中包括右卫将校数员,趁夜溃散者更是不知凡几。
若非随后天使赶至,带来了部分钱帛赏赐,并严令诸营继续攻城,那会就要退兵了。
现在多打了七天,除了多死人之外,好像也没什么用。
右卫将军李恽一直低着头,沉默不语。
他的部队损失比左卫更大,士气更低落,但他不敢站出来说话。
见荀崧还在犹豫,心中默默叹了口气,幸好前些日子已将伤兵送往洛阳,少了很多累赘,不然撤退之时士气要更加低落。
“今日追袭之敌骑,很可能是从平阳增援来的。”得到裴廓示意后,左卫三部督徐朗出言道:“大都督,匈奴已增兵,还是生力军,我军久战疲惫,无力再战,还是撤军吧。”
见得诸将都不愿再打了,荀崧心中暗叹。
此番回去,他可能再也得不到领兵的机会了。
禁军统帅就是个大火坑,谁跳进去谁灰头土脸。
正待说些什么时,有幕僚匆匆而至,禀道:“大都督,有宜阳信使至,言忠武军于崤坂二陵突遭石勒偷袭,损兵两千,余众溃走。弘农太守垣延已尽召诸坞堡部曲,死守回溪坂。此事关重大,故遣使者来报。”
“原来是石勒的人。”裴廓恍然大悟。
李恽也绷不住了,起身说道:“大都督,儿郎们心无战意,该撤回去整顿了。石勒多骑卒,又是养精蓄锐的生力军,再拖下去,损失只会更大。”
荀崧也感到了紧张。
他忍不住摊开舆图,左看右看。
所有人都看向他,眼中之意都差不多:别他妈看了,下令吧。
荀崧看了众人一眼,抵受不住这种压力,缓缓抬起手,又无力垂下:“传令撤军。”
第七十四章 影响
撤退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如果大军士气比较高昂,战意十足,那退也就退了,敌人不一定能拿他们有什么办法。比如刘曜从长安撤退,大摇大摆带了八万士女,贾、梁等人有办法吗?没有。
这只说明贾疋等人在战场上的优势不大,担心万一追上去战败了,到手的长安鸡飞蛋打,干脆就不打了。
但如果像洛阳中军这样围攻坚城两个多月,诸营疲敝,死伤惨重,撤退的时候可就没那么便利了。
从八月二十三日起,不算能战的右卫先撤,相对能打的左卫后走,骁骑军、凉州军断后。
大方针定下后,闹哄哄的撤退就开始了。
从新安到洛阳,一百多里的道路上,人头攒动,战马嘶鸣,诸营军士争先恐后,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
开始几天走得还算有秩序,但跑着跑着,每个人的心思就像长草一样,意志愈发动摇。
尤其是在石勒纵骑追击的时候,更是一片混乱。
骁骑军、凉州军并不能阻拦所有敌骑,总有漏过去的,更何况这种丘陵山区地形,对冲锋肉搏的骑兵并不利,相反非常适合且驰且射的轻骑。
晋军骑兵稍稍阻拦一下,匈奴游骑便四散开来,恐吓、追杀撤退中的步兵。
晋军骑兵再返回阻拦,匈奴人再复制前述战术。
驿道之上,伤兵躺在路边呻吟着。
甲仗扔得到处都是,侧翻、倾覆的粮车、辎重车随处可见,天子舍不得给邵勋的军粮、武器,全都便宜了匈奴人。
死的人其实并不多。
因为禁军有时候会组织各部停下来反击,阻挡一下匈奴骑兵,迫使他们停下或者绕路。另外,步兵们往山区跑,骑兵也不好追,因此斩获不大。
但匈奴人斩获不大,并不意味着这些跑散了的兵会一个个都回到洛阳。
很多人直接就溜了,尤其是那些战前被编入部伍的丁壮们,压根不想再为晋廷卖命,至少这时候不想。
即便是早些年入伍的禁军士卒,这时候也多有灰心失望之辈。
有人直接带着器械,领着十来个、几十个袍泽,投靠坞堡帅、庄园主、世家大族去了,成为他们庞大部曲的一分子。
还有人相约去了山中结寨,半耕半抢,艰难度日——若实在过不下去,再想别的办法。
更多的人则直接奔回家中。无论他家在洛阳哪里,总之不会再回到中军了。
二十六日夜,第一批溃兵涌至西明门外。
接下来三四天,每天都有大股溃兵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