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468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1 字数:3194
大败之际,谁还有心思替别人卖命啊?
僵持片刻之后,最后有人叹了口气,带本部兵马出动了。
有人带头,另外两人也率部出动。
还是经典的纵骑围射。
晋军骑兵连番战斗,残破不堪,但依然派出了千余骑,与匈奴骑兵纠缠。
匈奴人四散开来,避免与晋军骑兵正面接触,专找空隙钻,利用速度稍快一线的优势,朝着正追击残敌的晋军步卒杀去。
这一招还是有效果的。
晋军步卒立刻原地停下,结阵御敌。
匈奴溃兵如蒙大赦,扔掉了一切能扔的东西,撒腿就跑。
但效果又不是特别好,因为很快有一股匈奴游骑被截住,痛揍了一顿。
截住他们的是另一支晋军骑兵,他们放弃了跑得四散的匈奴步卒,转过头来从背后直冲而至,将三四百匈奴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上头早说了,杀再多匈奴步兵,也伤不了刘汉根本,因为这都是仆从兵,还基本是晋人。你杀完一批,他们再招一批,要多少有多少,根本杀不完。
要想让匈奴感到痛,还是得干骑兵。
哪怕杀的不是匈奴本部,而是臣服匈奴的杂胡骑兵,也是有意义的。
双方的骑兵战来战去,纠缠许久,到傍晚时分,终以匈奴人败下阵来,趁夜撤走而告终。
晋军骑兵回去换了马,继续追击。
这次他们的目标换成了步兵。
虽然已经入夜,危险性大增,但王雀儿下了命令,以三十里为限,尽可能聚集在一起追击,免得被匈奴游骑在黑夜中偷袭——那时候可就是他们占上风了。
邵勋策马来到了河堤之上。
天色已黑,但浮桥上燃起的大火还未熄灭。
很显然,南岸被偷袭了。
王雀儿请示之后,下令调拨黑矟军全部及两千丁壮回南岸,稳住那边的阵脚。
北边大战已毕,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还是得招募骑兵。”邵勋洒脱地一笑,说道:“免得顾此失彼。”
蔡承若有所思。
他跟在邵勋身边很久了,了解的东西不少。
在他看来,刘汉朝廷很好吗?与晋廷半斤八两罢了。
刘汉国力强吗?或许比陈公强,但强得有限。
刘汉军队能打吗?比以前能打不少,但还是不够能打。
但他们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顺利?
只有一个原因,骑兵太多了,多到你的步兵数量都远少于人家的骑兵数量。
匈奴骑兵正面固然打不过银枪军,但人家可以选择不打,四处乱窜,抄截你后路。唯一能限制他们的,就只有后勤因素。
以步兵伐“引弓之国”,何其难也。
“不说这些扫兴的事情了。”邵勋说道:“今大破匈奴,俘斩近万五千余,尽夺遮马堤大营,可谓走出了关键一步。接下来该怎么做,顺龄可知?”
“南桥被烧了,先得花时间恢复。”蔡承说道。
“还有呢?”邵勋问道。
“扎营屯驻,阻匈奴大军。”
“不错。”邵勋说道:“接下来轮到我在此坚守了,就是不知道匈奴人来不来了。”
蔡承没提筑城,这是对的。
南桥已毁,南岸的夫子役徒、材料工具没法运过来。毕竟船就那么多,还要保障北岸大军给养,不可能有多少余力承担别的运输任务。撑死了少少摆渡一些工匠、役徒过来,先把北城地基打好。
至于北城选址,其实早就定下了:长堤北一里。
河阳三城不是邵勋力推的事情,事实上这是朝廷的项目。只不过邵勋对此很感兴趣,在王衍劝说下半途接手罢了。
他的野心是非常大的。
以河阳三城为基,北伐河内,然后选择上党或轵关两条路线之一,攻打刘汉核心区域。
这一步走得非常不容易,且至今还没走利索——匈奴人有可能要来围攻他,南岸还有石勒、王弥之辈没驱逐。
战争是一场接一场,永无止境啊。
第八十三章 战略方向
晋阳城外,大战已经结束数日。
刘琨部将郝诜、张乔率两千余兵出战,为匈奴所破,二将皆死。
城中粮草匮乏,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见连固守的条件都没有,于是开城请降。
两日后,刘粲、刘曜入晋阳,第一件事就是巡视全城。
当二人登上城头,眺望远方之时,顿觉心胸为之一阔。
好大一片平地!
最绝的是,这片非常广阔的平地内河流纵横,水草丰美,良田无数。周边又有山川之险固,表里山河并不是说说而已。
“并州之地,有高屋建瓴之势啊。”刘曜赞道。
自见史以来,太原即为北方重镇。
西有吕梁山、黄河,南有中条、太行,东有太行、五台,北有恒山。
本身地势高,可俯瞰河北、河南。
这两地若进军并州,需得仰攻太行八陉。
陉道艰险,崎岖难行,历朝历代皆筑关城,控扼交通孔道。
若从北方草原南下,则要攻雁门关,这又是一座雄关要隘。
在黄河、群山包围之中,又有大片肥沃的河谷地、山间盆地,可赡百姓,以为根基。
群山之中又水草丰美,可放牧牛羊马匹,唐代在河东(指整个并州)建立了两个大牧场,蓄养军马,甚至太原附近就有一个,曰“楼烦监牧城”——另外一个则在上党,也就是如今羯人盘踞的地方。
平原能种地,山区能放牧,凉爽的气候还特别适合马匹繁衍、生存,可谓风水宝地。
乱世开启之时,若据有并州,有野心的人可以参与争霸,没野心的人可保境安民,端地是一处王霸之基。
刘粲也很贪婪地看着这片土地。
这些年来,刘琨虽说被死死限制在晋阳城内,太原郡其他地方多被各部落侵吞,但他们也不敢太过招摇,不管不顾地在太原郡种地,撑死了放放牧罢了。鲜卑一来,还得卷起铺盖、帐篷,赶着牛羊跑路,非常不便。
如今拿下了晋阳,却要方便很多了。
“只有晋阳雄城、太原膏壤,才配为大汉都城。”刘粲叹道:“永明,我欲上疏天子,请迁都晋阳,你意下如何?”
刘曜摇了摇头,道:“为时尚早。”
“为何这么说?”刘粲有些不悦,问道。
“士光向有韬略,我亦佩服,所言自然有理,只是为时尚早。”刘曜先捧了刘粲一句,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
随后他解释了一番。
经营太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就一个刘琨倒好办了,问题是有拓跋鲜卑的存在。
一旦迁都晋阳,你要不要巩固都城北面的防线?
雁门关外有拓跋鲜卑,代郡亦有拓跋鲜卑,即便可以通过修筑关塞,屯驻镇兵的方式守御,但国家的重心必然要转变。
他担心如此一来,与拓跋鲜卑的纠缠永无止境,会大量牵扯朝廷的精力,无力南下。
考虑到邵勋已在河南站稳脚跟,这不是什么好事。
除非朝廷放弃南下的战略,甘心做一个割据并州、关中的地方政权,这对自视甚高的今上来说,恐怕很难做到。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刘曜倒觉得这样也不错。
看邵勋那个样子,晋廷早晚要被他覆灭。
一旦他做下这种事,天下方伯纷纷自立,互相攻伐,他处于四战之地,颇为不利。说不定还会与大汉议和,专心对付其他方向。
这样一来,天底下可能会出现好些个国家啊。
占据建邺的司马睿会不会称帝?
关中的贾、梁等人会不会自立?
凉州张轨父子呢?
幽州王浚那个自大之人呢?
粗粗一数,国家不少啊。
这样的局面,对大汉其实是有利的。
朝廷需要时间来得到北方士人的认可,让他们在绝望无奈之下,被迫投效朝廷。有他们加入,根基就稳了。
到了那时候,可以尝试着将单于台和尚书台合并,不再胡汉分治,慢慢融合,不比现在这会强?
如今别说胡汉融合了,事实上匈奴本部与“六夷”都没融合,全国分为六夷、匈奴、晋人三大部分,泾渭分明,颇为不美。
先帝在时,手腕了得,勉强捏合住了各个部落、地盘。
今上其实不算差,常年游历中原,精通玄学、儒学乃至音律、诗赋,还在故成都王颖帐下当过幕僚,领兵打仗,但比起先帝,手腕上总差了那么一些。
至于河内王,刘曜只是叹气,不想多评价。
“拓跋鲜卑屡次坏事,着实可恶。”听了刘曜的话,刘粲点了点头,然后把怒火转移到了拓跋鲜卑头上。
“士光何必懊恼?”刘曜劝道:“拓跋猗卢拼着与王浚互相攻伐,也要强占代郡,可见其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