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715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3      字数:3689
  “只愿为明公效力。”王玄肃然道。
  王惠风别过脸去,不愿看兄长巴结谄媚的样子。
  “田曹尚书给你留着呢。”邵勋说道:“过阵子你就去汝南清丈田亩、户口。”
  “好。”王玄毫不犹豫地应道。
  “汝南在打仗,不怕么?”邵勋问道。
  “为明公做事,何惧艰险。”王玄回道。
  汝南近淮水,甘卓经常自安丰、弋阳两地出兵,在舟师的协助下,抄掠地方。
  纪瞻倒是没甘卓那么过分,只偶尔自寿春北上,进入谯国境内,看看有没有掠夺人丁、资粮的机会。抢了就跑,和土匪差不多。
  王敦出兵的规模是最大的。秋收之后率军北上,攻破了随国,威胁义阳、新野。乐凯集结兵马南下,双方正在随县一带对峙。
  王玄也听说了这些事,整体——比较尴尬。
  但世家大族么,分仕各方很正常,不用太过羞愧。
  汝南周氏不就有人为梁公效力,又有人为琅琊王效力?
  范阳祖氏六兄弟,甚至早早就决定好了,老大、老二、老三留在北方,老四、老五、老六投奔建邺。
  这个世道,不分仕各方容易导致家族覆灭啊。
  “你清楚就好。”邵勋说完,又提醒道:“汝南比较复杂,有些豪族对我不满,你留心点,别被人所趁。”
  当然,即便有汝南豪族造反,把王玄抓了,送到王敦那里,多半也死不了——不过也难说啊,王敦这人心理扭曲,历史上不就杀了王衍的亲弟弟王澄么?
  这就是个烂人!
  王玄求得官职后,心满意足。
  大晋朝的度支尚书谁爱当当去,他是不愿意了。
  梁国的田曹尚书,注定是得罪人的,但他扛得住。再说了,梁公让他管田曹,本来就是存着利用王家的心思,不然的话,听闻吏部尚书还在斟酌人选,怎么不考虑他王玄?
  至于曾经许诺过的青州刺史什么的,王玄想清楚了,不如汴梁六曹尚书。
  “重阳佳节,就不要这般勤政了。”裴灵雁走了过来,递给邵勋一块点心,道:“来了这么会,还没吃东西吧?”
  庾文君脸一下子红了。
  到现在为止,都是夫君给她剥葡萄,自己还没吃一个。
  邵勋左手悄悄拍了拍妻子,右手接过糕点,尝了一口,笑道:“好吃。”
  王玄知趣离开了。
  裴灵雁好气又好笑地看着邵勋的小动作,白了他一眼,
  邵勋脸皮厚,笑着遮掩过去了。
  王玄很快下了吹台,却见到了妹妹惠风。
  王惠风站在草地上,默默看着远处的睢阳渠。
  河面上舟楫连天,一艘接一艘的船只向北驶去。
  船吃水很深,满载粮食军资。
  这些船抵达浚仪北边后,会折而向东,往高平、至彭城方向输送资粮。
  去年打光了河南的积储,今年秋收后好不容易有了点家底,马上又送到东边了。甚至这还不够,还把明年五月的夏麦算进去了。
  战争一场接一场,无有尽头。
  “二妹在想什么?”王玄走了过去,问道。
  王惠风回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
  “听闻阿爷把设计勋官的事交给你了?”王玄没话找话道。
  说完,还看向离吹台不过数里的某座营寨,那是吹台龙骧府的驻地,下意识说道:“吹台、八角、仓垣三个龙骧府就三千六百人了,听闻还把濮阳、东平缺的一千二百人补上了,哪来那么多部曲?”
  “河东、平阳闹了蝗灾,许多百姓奔至并州、河内、弘农。至河内者,又有人奔往河阳三城。”王惠风说道。
  “那岂不是说匈奴无力攻河南、河北了?”王玄喜道。
  王惠风没回答,但事实上明摆着的。
  这事动摇不了匈奴根基,但却会让他们一时间无力在大河南北发动攻势。
  其实,河南、荥阳、弘农、河内等地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蝗灾,但广阔的河南腹地未受影响,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
  此消彼长之下,或许可以尝试着攻打汲郡、河内,将太行山外的匈奴据点尽数拔除——大家都有部分地区遭灾了,但我没遭灾的地方更多,这就是钱多欺负钱少。
  “兄长当了田曹尚书,清丈田亩之余,别忘了推广农技。”王惠风转过身来,说道:“前些年梁公下令改进桑麻种植之术,到现在只有洛南、襄城、陈郡等地有官吏推动了。田曹掌农事,若把这些弄好了,梁公一定另眼相看。”
  “再者,桑麻多了,黎元的生计便不会那么艰难了。”王惠风看着河面上的船只,道:“其实梁公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没有足够的人帮他……”
  王玄若有所悟。
  片刻之后,他忍不住问道:“阿妹,你是不是……”
  王惠风摇了摇头,道:“我怎么想不重要。南边打仗,北边打仗,东边、西边也打仗,梁公不容易的。”
  王玄闻言叹息。
  妹妹提到的改进桑麻种植之术,其实就是把《种麻子》、《植桑要术》等农书里的知识推广出去。
  这算是博采众家之长,把世家大族压箱底的绝技掏出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进而提升整体水平。
  要做到这点其实很难,也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这年头,有没有知识不是最关键的,最难的是如何推广出去。
  一个简单的两年三熟制,明明能提高粮食产量,但累死累活这么多年,还没有全部推广开来。
  有的官员水平低,自己就不懂,也不知道怎么推广。
  有的官员懒政,不当回事。
  有的官员倒是当回事,但庄园主、坞堡主不当回事。
  有的庄园主、坞堡主积极推广,但他派出去推广的典计、庄客头子们又不当回事,或者不太懂怎么弄。
  总之,这需要上上下下的节点全部打通,一件事才能办成。
  上头给个想法,出个主意,就能把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办成,简直异想天开,完全没考虑执行层面的问题,根本没意识到事情是靠人来做的。
  “你说得对,农桑乃国本。本来还不知道该怎么理顺田曹诸事呢,现在知道了。”王玄说道:“琅琊王氏子弟,得有点拿得出手的成绩,不然的话,怕是要被别家赶上了。”
  “兄长可遣人回一趟琅琊,募一些精于农事的典计、庄客,越多越好。”王惠风提醒道。
  王玄暗暗点头,同时也更加怜惜妹妹了。
  她若是男儿身,成就一定比他大,可惜了。
  他下意识看了眼吹台上梁公阖家欢乐的场景,心中颇感无奈。
  第九十章 官僚系统(上)
  进入十月之后,天气骤然转寒。
  刚刚抵达河南、荥阳的流民顿觉支持不住,一片哀嚎。
  他们多为并州人,胡汉皆有。
  从河东、平阳两地出奔,一部分去了关中,一部分下弘农,一部分则去了上党。
  刘汉朝廷并非不赈灾。但正如邵勋苦恼行政效率低一样,刘聪也很蛋疼。再加上匈奴本身不富裕,底子薄,赈济粮很快就被消耗得七七八八,外逃的百姓还是一大堆。
  跑去关中的被刘粲吸纳了。
  关中东部和平了几年,也没遭什么灾,有点积储,吃下了很大一部分。
  跑到弘农的只能说还凑合。
  王弥打土豪分田地多年,清理出了不少田亩,积攒了部分钱粮,趁机吸纳壮丁健妇,授田安置,扩大自己的势力。
  是的,他只要壮丁健妇,老弱不怎么要,甚至还有被宰杀充当肉脯的。剩下的一哄而散,翻山越岭,跑到新安、宜阳一带,倒毙于途者不可胜数。
  这部分人被大将军府两位督护之一的邵慎收拢,将养一番后,送往广成泽。
  近几年大战,广成泽出动了很多屯丁,死伤惨重,再加上部分人改编为屯田军,种田人手奇缺。
  老弱妇孺固然气力有限,但也不是完全不能种地,凑合着用吧。
  向东跑的流民,一部分人被上党、太原匈奴控制区的豪族、部落酋长吸纳,一部分投往晋阳。但去年刘遵带着胡汉百姓三万家南下,刘琨也没余粮了,根本吸不动。
  跑到这里,流民们的粮食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但没办法,只能继续向东,奔向河北,翻越太行山后,成功抵达那边的寥寥无几。
  另有相当一部分自太行陉、白陉、轵关陉入河南,被刘雅收拢了一部分,剩下的投奔河阳,进入河南郡,再被整体移送至荥阳安顿、休养。
  休养一段时日,恢复部分精力体力后,又被太守遣兵护送至陈留,今天来的是第一批,共五千户、一万二千余口人——正常来说,一户五人左右。
  枣嵩看着他们瘦得皮包骨头、双眼麻木的样子,饶是见惯了生死,也有些沉默。
  流民不会等到粮食吃光才逃荒,那样多半死于非命,也不会有在各处乱窜的流民军了。
  事实上,他们多半由地方士族、豪强带领,带上一切必要的东西,比如存粮、牲畜、农具、种子等,往没遭灾的地方逃。
  路上可能会劫掠,打破一个小庄园、土围子能获得粮食,打不破的话,能减轻粮食压力,死掉的人还能变成食物。
  有时候会在某地短暂停留,耕作数月、半年乃至一年,然后继续跋涉,有点类似游耕游牧的乞活军。
  这是大晋朝特色,组织严密的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流民军,甚至官方流民军……
  “……并州贼中,黎元饥馑,相率归顺。须资绥抚,乃得安存。今委河南尹卢晏、荥阳太守杜耽择便处安置,施粮赈济,并量置兵马防护,不得有误。”大将军幕府西曹掾楼休当众宣读了邵勋的命令。
  在场的荥阳太守杜耽、中牟令陆荣等人齐声应命。
  枣嵩作为梁国左民曹尚书,又小声补充了句:“流民将养完毕后,国中会派将官、军兵前来搬取。”
  杜耽笑着应是。
  楼休则多看了陆荣两眼。此人原为南阳叶县丞,今年刚被拔为中牟令,当时手续还是他办的。
  西曹掾主官吏任用,本身没有决定权,但手续要经过他们,相当于人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