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72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3      字数:3306
  荆成拉住小校,低声问道:“何事惊慌?”
  小校看了眼正往这边赶来的数骑,又扭过头来,附在荆成耳边说道:“天子御开阳楼,为出城的中军将士送行。返回宫城时,有人带着家奴僮仆冲击侍卫,乱作一团,天子不知所踪。”
  荆成惊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还有这事?
  如果天子崩了,梁公说得清楚吗?怕是人人都会以为那些所谓的豪门家奴是梁公所派,欲置天子于死地。
  这事大了啊。
  新来的那几骑已经靠过来了,下马之后,说道:“无事了。不过城门不能开,王太尉要大索全城,捉拿刺客。”
  荆成愣在了那里。
  小校也有些惊讶,走过去低声询问一番,良久之后点了点头,又到荆成面前,低声道:“中军西征之后,城内空虚,有浮浪少年光天化日之下在铜驼街劫掠,天子遇盗,惶骇而退,后为侍卫寻得,护入宫城。”
  说完,又叹了口气,道:“其实这样也好。天子若真出了城,我怕他会在路上饿死,或被人抓进庄园当奴隶。”
  荆成摇头失笑。
  今上就是这么脑子不清楚,很多年了。
  逃出洛阳后,你能去哪?说难听点,眼下只有洛阳最安全。
  去江东的话,就算你路上运气好,没被人劫杀抓捕,在你抵达淮南,离建邺还很远的时候,估计就已经被来历不明的群盗所杀。
  真是不知所谓!
  但他们能想明白的事情,天子却想不明白。或者即便知道,却下意识不愿这么想,自己骗自己。
  只是不知道这次谁帮了天子,估计要倒大霉了。真是忠君,把身家性命都忠没了。
  传令之人很快离开了。
  荆成不敢懈怠,让人搬来拒马、辎重车辆,在西明门内筑起了街垒。
  ******
  王弥一大早就出了陕县,带着千余骑东奔,抵达硖石堡。
  此城原为河东裴氏的坞堡,修筑超过十年了。
  王弥入主弘农后,裴氏遣人接洽投降。多年来一直尽心尽力,出丁出粮,与以邵勋为首的晋军反复厮杀。
  几个出身裴氏、柳氏的坞堡首领,弓马娴熟,骁勇善战,曾经打得时任左卫将军的裴廓灰头土脸,让王弥十分满意,最终熄掉了处理硖石堡的心思——不仅仅因为裴氏子弟善战,更因裴氏势大,与柳氏、薛氏等族同气连枝,平阳朝廷也要礼遇之,真不好动手。
  “参见齐公。”一众将校纷纷出堡相迎。
  王弥摆了摆手,径直入堡。
  硖石堡内几乎没有百姓了,满满当当都是军士,大部分是王弥带来的。
  在正厅坐下后,他伸了伸手,亲将遂递来一张檄文。
  王弥扫了一眼,没什么惊异之处,只看到最后时有些惊讶:“神龟?”
  “晋帝下诏改元,以今年为神龟元年(317),也不知为何。”亲将答道。
  “他怕死了。”王弥想了想,嗤笑道:“害怕邵勋杀了他。”
  众人相对而视,皆以为然。
  “神龟虽寿,那也得太太平平才行。”王弥冷哼一声:“邵勋如此心狠手辣,换我也担心朝不保夕。”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邵勋挺宽厚仁德的,没想到在王弥这里却是心狠手辣这种评价,只能说大概有心理阴影。
  “此番晋人西征,邵贼来耶?”王弥又看向亲将,问道。
  “邵贼未来,听闻主帅仍是裴廓。”
  王弥控制住表情,不想让人看出他松了口气。
  “来不来也就那样。”他冷笑一声,心情愈发好了。
  不过,他很快想到一事,有些心烦。
  大司农朱诞许诺的五十万斛粮至今仍未解送过来——朱诞乃前晋国禁军将领,多年前为司马越所迫,背晋归汉,后领兵攻伐晋国,今为大司农。
  一想到粮食问题,王弥就有些烦躁。马上就要打仗了,粮草不足如何整兵?
  或曰五月份能收获冬小麦,可以支撑下去。但问题在于,这是自己的粮食,不是朝廷的,用起来心疼啊。
  这年头,谁又不为自己考虑呢?
  就在此时,门外有亲信探头探脑,以目示意。
  王弥对诸将说道:“尔等先议一议如何对付晋贼,我稍后便来。”
  说罢,出了正厅。
  亲信附耳道:“明公,有洛阳使者至白超城。”
  “何人?”王弥下意识压低了声音,问道。
  “晋司徒刘暾之族人。”亲信说道。
  王弥一惊。
  刘暾是东莱人,他也是东莱人,很多年前有过来往,算是旧识了。
  刘暾也不是第一次招抚他,只不过以前都被他拒绝了。没别的原因,弟弟王桑被杀,几个元从老人或被擒,或被杀,仇太深了。
  再者,王弥自己也不愿意投降邵勋。
  当年那个“滚”字仍深深地嵌在他的脑海中,至今恼恨羞耻不已。
  “将其礼送而回。”王弥立刻下令道。
  “遵命。”亲信转身离去。
  王弥抬起头,看着幽远的天空,神思不属。
  大汉的情况其实不太好,他有感觉。
  长达两年的河北争夺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极大地打击了士气。
  今年河北仍在厮杀,看起来战事并未结束。但王弥知道,那只是朝廷不甘心,派出轻骑劫掠罢了。或许可以让河北人心紊乱,但却很难让局势翻转。
  平阳朝廷现在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
  但危机之下他们在做什么?
  修筑太行山中的各处城塞,囤积资粮,这是转攻为守的态势。
  势头这种东西,非常玄乎,但又是真实存在的。
  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影响着每个人的士气,进而潜移默化影响每个人的选择。
  大汉势头不太对了。
  王弥很忧愁。
  但路是自己走的,时至今日,后悔亦是无用。
  他叹了口气,回去参加军议。
  而就在王弥于硖石堡发号施令的时候,邵勋发出了第二条命令:以龙骧从事中郎郗鉴为北路都督,率东平、高平二郡府兵六千人,以及清河、平原、渤海、阳平、乐陵、济北六郡兵、鲜卑诸部,沿黄河进军,一俟兵马、粮草齐备,就直攻济南。
  第二条命令发出后,第三条接踵而至:大将军府右司马羊忱领泰山、鲁、东平、高平、济阴五郡兵及银枪中营,伺机入莱芜谷。
  三月初七,第四条命令发出:以金正为南路都督,率银枪右营并东海、琅琊、东莞、兰陵等郡国兵,北上攻大岘山。
  说是三路兵马,其实是四个方向,即从正南大岘山、西南莱芜谷、正西黄河南岸、正北黄河北岸四个方向发动进攻,务求一击毙命,彻底瓦解曹嶷在青州的统治。
  第一百零一章 突入、声势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从地形上来说,东西走向的泰山山脉的存在,将青州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而泰山北麓至渤海之间的地带,自古以来被称为“海岱”——“岱”即泰山。
  这是一片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分布着济北、济南、乐安、北海等郡多个县乡,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齐地最重要的精华地带。
  而这个精华地带,在面对河北方向时,可谓一马平川。唯一的障碍就是黄河,但黄河并不全部掌握在青州一方手里,对手稍微绕个道,直接就过河了。
  从三月中旬开始,乐陵太守邵续便开始在黄河上打制浮桥。
  曹兵如临大敌,死死盯着浮桥的进度,想尽办法进行破坏。而在他们的拼死努力下,邵续真就没法成功架桥。
  但三月二十日,大规模的骑兵集团接到了命令,自济北向东进兵——人家压根不需要渡河。
  临出发之前,段匹磾登上高坡,最后看了下驻地。
  这里被称为“平阴故城”。东当泰山山脉西段,西临济水、黄河沟通交汇处(四渎口),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
  作为草原牧人,其实有点难以想象大规模的船运。
  运兵、运粮、运械,什么都能运,而且速度很快,比步兵、骑兵行军都要快,因为即便是夜间,船只仍可行走。顺流而下时,速度不是骑兵能比的。
  最关键的是,太省钱了。
  “走了。”段文鸯在山坡下喊了一声。
  段匹磾下了山,带着部众,向东行军。
  山间隐约有人监视着他们,并不断向外传递消息。毫无疑问,那是曹嶷的斥候。
  从斥候的角度来看,鲜卑骑兵的行军条件其实不是很好。
  他们拥挤在狭窄逼仄的山麓、河滨平原上。
  南面是泰山山脉,北面是齐长城断壁残垣、济水,再往北则是黄河。
  驿道夹在齐长城(北)与泰山(南)之间,而齐长城又位于济水南岸,将本就不大的北麓平原切割得支离破碎。
  这个时候,若提前在山中准备好出击营地,拣选精兵强将,自山中冲出,完全可以把队伍前后拉得很长的鲜卑人给切成数段,首尾不能相顾。
  可惜没有!
  没人有胆子深入敌境设埋伏。
  没人愿意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