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833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4 字数:3531
石勒登上了山坡,俯瞰对岸。
方才那阵角声就出于他的部伍。
号角响起后,一队又一队的骑士策马而上,静静地看着对岸的渡口。
掩映在树丛之中的砖石小院外,似乎有一男一女并肩而坐,恩爱非常。
石勒抬头看了看盘旋于空中的金雕,再看看河对岸的男女,脸色渐渐铁青。
“叔父。”石虎跟了上来,后面还有跑得气喘吁吁的数百兵卒,高举“石”字大旗。
“明公,贼人要渡河吗?”张敬也冲上了山坡,手搭凉棚,向对岸望去,然后倒吸一口凉气,道:“看样子是银枪军啊。”
“渡河?渡个屁河!”石勒的火气非常大,大到让人莫名其妙,只听他说道:“这里又不能造浮桥,贼人亦未收集渡船,怎么渡河?”
张敬被喷了一脸口水,讷讷无言。
石虎看了下流速甚急的黄河,没说什么。
他听人说,即便是最冷的腊月、正月,这里的河面也冻不瓷实。
有时候冻半边河,有时候中间不冻,有时候满是浮冰。
冬天从这里过河,简直异想天开。
那么夏天呢?其实也很难,因为水流太急,不好造浮桥,只能摆渡。
同样因为水流急的原因,渡船速度很慢,也载不了多少人,还很容易翻船,非常好防守,不知道叔父在忧心什么?
难道年纪大了,被邵贼打得一蹶不振后,已经有点疯了?
想到这里,石虎暗哂。
叔父现有八千步骑,绝大多数(五千人)是他带过来的,这朔方太守的位置,早晚要落到他头上。
呃,是的,石勒已被刘粲任命为朔方太守。
考虑到匈奴并未拥有朔方之地,这个所谓的太守也就是挂名罢了,真要做实,还得靠石勒自己去拼。
当然,匈奴朝廷也会给予适当的帮助,比如招抚刘虎、刘路孤的人员(出身铁弗匈奴的贵人),以及在上郡屯田的农具、种子、耕牛等等。
他们现在没有足够的实力拿下朔方,先屯田养活自己,顺便结交河南地的部落贵人,再图其他。
而他们屯田的地点也确定了:白土县(今陕西神木附近)。
当地户口不丰,多为羌、匈奴、鲜卑族属,以放牧为主、种地为辅——就是那种播种后不管,“靠天收”的农田。
据说汉代时人口挺多的,农业也挺繁盛,而今物是人非,却不复昔日盛景了。
“邵贼这个尔母婢的东西,怎么还不走?难道汴梁的宫殿塌了吗?非要住平阳宫?”支屈六策马而来,一见就大骂。
石虎忍不住笑出声来。
张敬也不由莞尔。
石勒长吁一口气,道:“走吧,邵贼不会渡河的。”
“渡河也不关我们事,自有刘洋的部众驱逐。”石虎嘟囔一声,率先下了山。
临走之前,他最后看了一眼对岸。
小院内又走出一个女人,正对着邵贼说些什么,然后便一起进去了。
张敬招呼众人下山,一边走,一边对石勒说道:“明公,去了白土县后,首要之敌乃匈奴独孤部。他们依附拓跋氏,不遵朝廷号令,时常劫掠铁弗部乃至上郡,须得做好防备。”
“我闻独孤部曾投过朝廷?”石勒问道。
“然也,不过是陈年旧事了。先帝能招抚独孤部,今上却未必啊。”张敬说道。
“贺兰部呢?”
“贺兰部亦是匈奴,但与拓跋鲜卑世代联姻,从未被招抚过。”张敬说道:“而今之计,先得挡住独孤部的劫掠。此部自忖有拓跋鲜卑当靠山,素来目中无人,河南地很多小部落与他们有仇,明公或可联合这些部族。”
“嗯,不错。”石勒赞许道。
说完这句,他和石虎一样,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
这么多年了,自野马冈始,他一直被邵贼压着,心态一度崩溃。经过最近几个月的休养,算是又恢复了一点信心。
刘粲派他北上,并不算什么折辱。甚至可以说是重用,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
他很明白这一点。
夕阳西下,河对岸升起了袅袅炊烟。
小院之内,刘野那慵懒地趴伏在榻上,发丝凌乱,脸色嫣红,水意盈盈。
方才郎君真的太凶了。
至于凶的原因,她把脸埋进了褥子里,耳根都红透了。
邵勋则如贤者一般,坐在案几之后,写完一份命令后,起身出门,交给了杨勤,道:“送至平阳,着即办理。”
“诺。”杨勤立刻离去。
邵勋看了看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志得意满。
他已经传令,于此置定胡县,隶西河郡,徙平阳贾氏一部分族人至此,屯垦定居。
暂时没资粮攻打关西,提前做好准备总是没错的。
第六章 巡河(下)
邵勋在新设的定胡县逗留了十来天,一直到闰月初,终于见到了平阳贾氏的人,不过只有区区三百来人,看样子是先锋部队。
邵勋仔细看了下他们。
一人带着一匹骑乘马、一匹驮兽(主要是驴),身上穿着皮甲,腰间挎着——步弓。
看样子不是骑兵了,只是会骑马的步兵罢了。
他不信贾氏庄园内没有铁甲,但这批人中,只有寥寥数十人带着,看样子是有所保留了。
他又想到有人曾密报,河东、平阳豪族在匈奴失败之际,劫掠府库,追索残兵,获得了大量优质军用器械乃至久经战阵的武士。
这帮家伙!
他笑了笑,迎上了特意前来定胡的贾游,道:“彦将来也。”
“大王。”贾游躬身行了一礼。
“彦将为何不愿就任定胡令?”邵勋一来就抛出了送命题。
贾游苦笑道:“边塞之地,动辄乱起,仆只擅经史,不擅武艺,无能为也。”
“你倒是老实。”邵勋看着贾游,说道。
贾游低下了头,微微感觉有些屈辱。
平阳贾氏名声可能不太好,但在大晋朝可谓权势熏天,连琅琊王氏不都要和他们联姻?
虽说自贾南风伏诛后被一路打压,但仍然不可小视。梁王这番作态,有点过了。
片刻之后,贾游没听到邵勋的声音,抬起头来,却发现梁王仍然看着他。方才心底滋生的屈辱感、愤怒感乃至骄傲感瞬间不翼而飞,变得有些惶恐了起来。
危机之时,人的第六感其实挺敏锐的。
“有人告发贾氏种种不法状,请诛之,我没同意。”邵勋的手从腰间刀柄上移开,说道。
“大王,此必诽谤之言。”贾游一惊,下意识提高了声音,说道。
“我亦如是作想。”邵勋仍然盯着贾游,道:“想必贾氏是忠君爱国的。”
贾游虽然不会打仗,但脑子是清楚的,心中暗叹,道:“仆愿遣部曲、庄客两千户人至定胡县。只是——贾氏族中实在没有精擅武艺之辈,唯有一远亲名贾归者,年少时武艺出众,后与族中怄气,远赴中条山,听闻与安邑卫氏多有来往,却不知……”
“可。”邵勋不想多废话,道:“贾归我帮你要来,就由他出任定胡令,统领迁徙至此的宾客。但有一条——”
“大王请吩咐。”
“既然分家了,就不要再搞什么会食、共祭。从今往后,定胡贾氏是定胡贾氏,平阳贾氏是平阳贾氏,不要再攀关系。”
“遵命。”贾游有些苦涩地回道。
一个大家族,当然有许多分支。
有些人去外地当官,在当地繁衍了一大堆子孙,别成一支,这时候就看情况了——
如果落籍当地,那就真的分家了。
如果没有落籍,就不算分家,因为你的郡姓谱牒还在老家,无论是门荫入仕,还是察孝廉、举秀才,都只能回老家办理。
汾阴薛氏就是这样。河东不让他们入郡姓,本郡谱牒上没有薛氏的记录,那就不能利用河东郡乃至司州的选官体系入仕,五十年来就一直是个土豪。
邵勋的意思是迁徙到定胡县的贾氏族人,以后就入西河郡、并州的士族谱牒,而平阳贾氏本宗则入平阳郡、梁国谱牒。
从今往后,桥归桥,路归路,两家各不相干,就像颍川庾氏和新野庾氏一样,现在就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人。
世家大族不分家,情况实在太过可怕。
“贫富郊墅,群从皆自远会食,无它爨(cuàn),与昪尤友爱。族人贫孤者,抚养教励……”——这是唐代的世家遗风,此时只会更严重。
别的不谈,汾阴薛氏在北魏年间,聚居的宗族子弟号称三千人。
唐末五代之际的麟州折家,也是动辄一两千族人聚居。
弘农杨氏一支中唐后搬到麟州,一边购地置宅,耕种放牧,一边练武读书,招抚部落,人家历代子孙又能生,还因为恶劣的外部环境抱团聚居,渐渐也发展起来了,杨业杨无敌之名响彻北地。
这些武力豪族的子弟基本都练武,以宗族血脉为纽带,补入庄客部曲,编练出的军队组织度很高的,可称“子弟兵”,如折家军与西夏缠斗多年,一直是北宋深入黄河西岸的主要触手。
武力豪族在内地是不稳定因素,在边疆却很不错,因为依赖朝廷提供的名义、资粮对付虎视眈眈的胡人,只要不是王朝末年,很难反叛。
而且,他们还是汉化一地的重要武器,和府兵有些类似。
平阳贾氏这个家,分定了,就和太原郭氏一样。
“平阳也是梁国辖境了,国中在清查土地,分出去的两千户庄客的地契送到郡里,贾氏就不查了。”邵勋又道:“此事快点办。”
贾游低下头,闭着眼睛,片刻后说道:“遵命。”
邵勋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