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882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4 字数:3793
梁芬对他的看法也不太好,但今日决定结交一番。
“宫中之事,还请郑仆射多多看顾。”梁芬说道。
郑世达一听就明白了,梁尚书让他帮忙看顾点皇后,别出事了。
“梁公且放宽心。”郑世达保证道。
其实,宫中之事若有皇后协助,会方便很多,甚至可以联合皇后隔绝内外,只不过没这必要罢了。
但天子毕竟是天子,他还是可以拉拢一些宦者、宫人乃至外臣的,群臣在天子面前也要装模作样。若有皇后帮忙,可以保证一点岔子都不出,让天子从出不了洛阳变成出不了寝殿。
今上这个性子,不知道愿不愿意禅让。
若不愿意,保不齐还得重新立一个好说话的,或者干脆立个小儿,那就更需要皇后帮忙了。
想到这里,郑世达心中激动了起来。
这可是泼天大功啊!
干成了,他就是没有弑君的贾充、成济,这是何等的富贵?
“听闻郑氏在江东有人?”梁芬又问道。
郑世达愣了一下,老实答道:“确有。”
这个没法隐瞒。
司马睿的正妃虞氏死后,没有再娶妻,本欲纳吴氏女为夫人。恰好吴氏女与表姐、前安丰太守郑恺之女郑阿春一起游园,被司马睿知道后,决定纳郑氏为夫人。
吴氏尚未出嫁,郑阿春与亡夫田某(出身渤海田氏)已育有一子,司马睿舍吴而就郑,其间是什么考量,外人不得而知。
甚至于,安丰郡轻易陷落是不是有郑恺旧人帮忙,都很值得怀疑。
郑阿春虽然不是司马睿的正妻,但琅琊王现在也没正妃,郑氏的地位形同正妻。
因为这事,荥阳郑氏有苦说不出,甚至比济阳虞氏还要苦。
世家大族分仕两边,确实很常见,但不代表君主心里没想法,历史上就有心直口快的北朝天子骂这种行为,本时空邵勋心里也不痛快。
“此寻常事也,君勿忧。”梁芬笑了笑,道:“大王分设十八级官,多出了不少空位,郑氏若有俊彦,可多多荐举,而今正是用人之际。”
这……郑世达有些迟疑。
我是庾相国的人啊,你这样拉拢真的好吗?
“为国荐才,何分彼此?”梁芬又笑。
梁综在一旁帮腔道:“只是为了还郑君看顾皇后之情,无余事。”
郑世达心下稍安。
他这种利欲熏心之人,其实没什么忠诚度,况且梁芬只是为了还他人情罢了,好像也没什么。
于是便起身行礼道:“多谢尚书。”
“郑氏乃荥阳望族,当为梁王稳住诸县,勿要懈怠。”梁芬又提醒道:“大王提戈奋勇十余年,方有如今之局面,可千万不能出了乱子。君乃郑氏疏属,然立功受赏之后,焉知不能成为主家?”
“荥阳不能乱,天下也不能乱。”梁芬继续说道:“乡间或有风言风语,不必理会,径直报官便可,天下百姓经不起第二遍折腾了。”
“是。”郑世达连声应道。
从梁芬的话中,他隐隐明白,梁芬之所以忠于梁王,恰好是因为梁王在这个位置上,有这个局面。如果换成其他人,梁芬多半也会这么说。
他忠的只是一个能收拾局面的雄主罢了。
郑世达则不同——自己舍不得用的女人都送给梁王睡了,还有啥可说的?
“正月十五老夫会召洛阳旧友与会,君若有空,自来可也。”梁芬邀请道。
郑世达应了一声,心中暗忖梁芬多半又是在帮梁王安抚士人,让他们不要因为这两年的困难而轻举妄动。
管他呢!有好处谁吃饱了撑着反梁王啊?
况且梁王已经收敛了,今年不举办朝贺就是一个信号,明年休养生息,怨气也就平息下去了。
第五十一章 老人
过年后,各种任命消息密集传出。
正在一泉坞做客的邵慎听了,阴晴不定。
梁国废中尉,增设中领军、中护军一职,皆为正三品,与征镇安平同列。
中领军为王国军最高统帅,中护军典武人选举事。
“蕴文何忧也?”杜尹摇了摇头,道:“糜子恢虽任中领军,然实权仍操于大王之手,此勿疑也。”
按照最新消息,徐州刺史糜晃出任梁国中领军,掌包括亲军(1500)、银枪三营(1.8万)、黑矟二营(8400)、义从军(5000余)、幽州突骑(1500)在内的三万四千余兵。
骡子军、落雁军、忠武军、万胜军、兖、豫二州世兵等以及其他旋设旋立的兵农合一、兵牧合一的部队,仍由大将军府统辖。
毋庸置疑,中领军所辖已经是全天下最精锐的部伍了,是梁王赖以存身乃至发号施令的根基。
糜晃是忠厚长者,与梁王相识于微末,交情颇深,本身能力只能说一般。
由他出任中领军,多半只是个幌子,实权仍操于梁王之手,并对中护军牵制一下罢了——首任梁国中护军是陈有根。
军中选举正常流程是由陈有根选举,糜晃核准,再提交吏部授官。
糜晃是可以否决陈有根推荐的军官人选的,这大概是他担任中领军最大的意义。
“公有所不知。”邵慎脸色阴晴不定。
杜尹笑而不语,只看着他。
邵慎扫视了屋内一眼,见只有妻儿,便压低了声音,说道:“糜晃心念旧主,至今仍对裴夫人执礼甚恭。何伦、刘洽、满衡、糜直等将官忠于大王之时,亦对裴夫人言听计从。另者,东海国还在呢,宫城之中那么多东海宫人、侍卫,对这个曾经的东海王妃、太妃较为亲近……”
“昔年司马越入洛阳后,裴夫人可在东海掌权多年。就连我祖父祖母都对裴夫人赞不绝口,另眼相看。”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叔父太偏心了,无论是在汴梁还是平阳,我入见多次,三次里有两次他都宿在裴夫人房中。”
说到这里,邵慎都有些焦急了。
杜尹拍了拍孙女婿的手,道:“有些话在我这里可以说,外间却不能乱传。”
邵慎吁了口气。
杜尹沉吟了下,道:“大王是东海人,东海人首先忠的是大王。大王在,必无事。裴夫人比大王还大了七岁……”
说到这里,杜尹站起身,挥手让孙女杜氏带着小儿们离开,再转过身来,道:“而今该使劲的是各紧要官位。蕴文,我且问你一句,十八级官制明年就要施行了,这么多职官都是谁定的?”
“从三品以上由叔父亲自拟定,三品以下亦多有过问。”邵慎回道。
果然!杜尹心中有数了。
邵慎是游击将军、正四品,这肯定是梁王亲自定的。
他是司隶校尉,这是大晋朝的官,就不在此列了。
此番新置的梁国诸官,从正四品开始一直到从九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基本就是裴、羊、王、庾、卢等人争夺的主战场,或许平原刘氏、南阳乐氏也有份,但比起前几家不在一个等级上。
梁公国变成梁王国时,官制没有大的改动,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动,毕竟王国和公国层级不一样。这会十八级官制改革出炉,梁王便大刀阔斧地动手了。
他拟定的官员名单,肯定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的,当然也有他个人喜好或偏心的因素在内。此番定下后,短时间内格局便不会更改了,除非出现大的变化,比如禅让后合并朝官体系。
根据目前流传出来的部分官位消息,庾家依旧平稳。
梁国罢相国,置丞相,以庾琛为之,此为正一品。
同等级的官位还有六个,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目前只传出来了一个消息,即卢志出任太宰,刘翰出任司空,其余四个都空缺着。
这几个正一品官基本上已演变为荣誉职位,如果不录尚书事,那就是地位清贵、崇高,但不插手实际政务操作。
但卢志还是大将军府右军司,实权是有的,燕人刘翰就纯粹是吉祥物了,属于拉拢幽州的产物。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梁王尊老爱幼,还是会经常询问“老干部”们的意见的。
丞相庾琛之子庾亮离开了中枢,出任徐州刺史。
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大考,如果搞砸了,可想而知将来会走得十分坎坷。
杜尹也看得出来,梁王对庾亮一直是苦心栽培的。
别人出了一次事,机会就很渺茫了。
庾亮在汝南出事后,梁王还给机会,用材官将军磨他的性子。磨了几年后,现在又给徐州刺史,栽培力度很大了。
想到这里,他又有些疑惑了,梁王到底是看重庾王妃的儿子还是裴夫人的儿子?
或许连他自己还没想好吧。而今所做,不过是平衡罢了。尤其是徐州这个地方,非常微妙,就是不知道庾亮能不能琢磨明白了。
“蕴文且安心吧,梁王是精明人,纵一时被旧情所惑,关键时刻还是有主意的。”说完这句话,杜尹在心里补充了一句:“梁王念旧情,但很多时候又是一个无情的人。”
******
离开一泉坞后,邵慎骑着马,在随从簇拥下,来到金门坞。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任坞主的武学生赵炜出门相迎:“参见虎威将军。”
邵慎没有纠正他的称呼,笑道:“你们这帮人算是有福了。”
赵炜有些不解,疑惑地看向邵慎。
“从明年开始,金门、云中、檀山、甘城、白超、硖石、禹山、桃林八坞堡的坞主都会授官,乃从九品之关谷塞道诸尉。”邵慎说道:“比起前面那些人,你们运道太好了。”
金门、云中、檀山三坞是邵勋最早一批建设的坞堡,早期起了巨大的作用。
禹山坞是庾衮最早建立的,后来也是他出面说服坞堡民们投靠邵勋。
甘城坞是匈奴围攻洛阳前所建。
硖石、白超二坞夺自王弥之手。
桃林坞是弘农土豪所建,其人已在王弥大败前,带着家人及部分堡户西逃关中。
这八个坞堡各有百姓,坞主由武学毕业生出任,是他们锻炼各自管理能力的平台。
坞主以前是没有官身的,连县吏都算不上,现在给官了,运气确实比前面十余届的那些人好太多了。
关谷塞道诸尉是个统称,一般而言是有具体名称的,归县令管,掌兵,从九品。
比如,金门坞主就可以称为“金门尉”、“金门道尉”或者以金门山的某个山谷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