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954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5      字数:3186
  第四个好处是抵罪。
  所有勋官在犯私罪(注意,是私罪)时都可以减刑,也就是从宽处罚,判得很轻。
  五品以上勋官本人及子弟犯罪,同样可以减刑。
  鞭笞、杖责之罪,不用打,可以花钱免掉。
  徙流之罪可以拿官抵,官不够再补些钱,你就可以不用流放岭南等地了。
  第五个好处是门荫入仕。
  三品勋官子弟等同于五品职官子弟的门荫待遇。
  二三品勋官子弟可以上国子学等,获得铨选资格。
  方法门路还有很多,比如子弟通过服役叙散阶铨选等,不一一赘述。
  五、府兵的泛滥
  唐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极其频繁,特别频繁……
  而唐朝定都关中,起家河东,再加上政策,府兵太过密集地聚集在关中、河东这两处——说实话,这两地平原面积都不是很大,田地数量是有上限的。
  唐朝的府兵开始出现问题是什么时候呢?答案时高宗后期。
  这里额外多说一句,有些人总喜欢找反例来说明府兵什么时候出问题,为此得出唐太宗时期府兵就出问题了。
  但我要说,你真找反例,府兵设的第一天我就能找到问题。
  看事情是看整体。
  一开始问题少,慢慢问题多,最后崩溃,这是一个过程。
  事实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武后年间才出问题,我说高宗后期已经提前了。
  这时候其实已经有七十年了。
  府兵在唐玄宗时期彻底崩溃。
  当时关中府兵最少的家里只有十几亩地了,完全不够。
  土地问题非常致命,因为这和府兵的经济挂钩。
  朝廷分给府兵的土地理论上大部分要收回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这么执行,基本被府兵视为私有财产,自行分配。
  人口增加后,府兵的土地越来越少,渐渐连训练、装备都难以维持。
  另外就是勋官泛滥。
  本文中说了,敦煌县四分之一的府兵是勋官,上柱国55个。
  其实敦煌地处前线,战斗频繁,立功机会多,别的地方没这么夸张。
  但架不住唐朝自己乱来,没上战场就计功。
  太宗、高宗时“凡渡辽海者,皆赐勋一转”——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毕竟航海太危险了。
  征高句丽,所有参战之人,都赐勋转——这个勉强可以理解,但唐高宗发的“阳光普照奖”太多,频率比太宗高得多。
  武则天就更离谱了。
  “今日御则天门,必是加勋一转”;
  “明日飨宣阳观,多应赐给一班”
  武则天这人就是心里没数,动不动发“阳光普照”奖,还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次数还非常多。
  而且,还不仅仅是给府兵赐勋,普通老百姓、官员之类让她高兴了,一样赐,而且赐的规模很大,万人、几万人非常普遍。
  这个时候,有学者估算全国有150万勋官,府兵鼎盛时才60万,你算算有多少非府兵得勋官的人。
  勋官多了,首先给不起的是政治待遇。
  那么有人说了,给不起政治待遇,府兵家里有个一二百亩地,不一样能打仗吗?
  一二百亩地的良家子,汉代就有,照旧法来呗。
  很遗憾,有一二十亩就不错了,哪来的一二百亩?
  这个时候,府兵这套体系就算是彻底崩溃了。
  勋官仍然存在,但名存实亡。
  唐玄宗开启募兵时代,职业武人首次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府兵成为历史——但护佑了唐朝七十年,其实已经不错了,没有什么制度是一劳永逸的。
  发展到这会,募兵其实也是大势所趋了,宋明清三朝,除了开国初期,基本都走上了募兵为主体的道路。
  症结是什么?或许就是土地兼并。
  先写这么多。
  今天写这个,主要是有人居然说我不懂唐朝历史,不了解唐朝府兵。
  我上本写的就是晚唐……
  第一百一十八章 震荡
  “哈哈,李大缸你也配穿官服?”平阳城南某处庄园内,石桥防府兵裘刃看着袍泽那滑稽的模样,哈哈大笑。
  “怎么?我穿不得?过年杀羊别找我,不替你家杀了。”李大缸身材矮小,官服穿在身上像麻袋一样,非常可笑、滑稽。
  “这官有什么用?听说不能管人、管事?”有人问道。
  “你就只能管自己。”有相熟之人哈哈大笑道:“别部司马别看只有九品,比你得到的飞骑尉还小。但即便别部司马没有勋官,只有职官,也可以管你,违犯军令,处分起来一句话的事情。”
  “那就是没用了?还是二百亩地实在。”
  “可见官不拜,这算不算好处?勋官也能置办田产,该是几品官,就置办多少。不过我看你没钱。”
  其余几人听了尽皆叹息。
  买地是要钱的。
  他们所处的洛南地区,几乎和平二十年了,空地已然不多。
  或许你还可以开荒获得土地,毕竟山林沼泽很多,伐木辟田、围湖造田都可以获得新土地,但谁闲得没事来干这个啊?除非官府征发役徒开荒完毕,然后卖给他们。
  但没有人不喜欢土地。
  有那思虑长远的,觉得家中有好几个儿子,将来怎么分呢?二百亩地看似多,一分就少了。况且还有部曲,怎么办?赶人家走?显然不能这么做啊。
  你上阵的时候,部曲帮你搭帐篷、烧水做饭、照料马匹、保养器械,有时候甚至和你一起上阵,有过命的交情,真不能这么对待人家。
  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得多置办一些田产。
  官越大,名下能占有的田地越多,将来挑一个儿子继承府兵,其他人就是普通民户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每个府兵都想占有二百亩之外的田地,越多越好。
  “别说了,收拾完袍服和官印,就赶紧上路。”部曲督许猛骑着一匹枣红马,停在了不远处,马鞭指指点点,道:“回了乡里,可别得意忘形。你得的官,兴许连你家悍妇都管不了。”
  军士们听了,哄堂大笑。
  “方才你们还漏了一条,勋官还可以抵罪。”许猛又道:“你若犯了大事,可以拿官位来抵,不够补钱。”
  众人一听,这个好处很有用啊。
  官府欺压百姓多吗?其实不少。
  如果有人整你,罗织罪名太容易了,这时候就能看出战功的重要性了,比钱还好使。因为花钱不一定能免罪,但勋官可以抵罪。
  “将军,杀人可以抵罪么?”突然之间,有名府兵问道。
  许猛一怔,看了看他,点头道:“可以。但你得多大的勋官才能免杀人之罪?勋官之法并不详尽,我亦不知什么官可抵杀人之罪。怎么,你要杀人?”
  此人眼珠转了转,道:“有同乡来告,出征在外时,我妻与人勾勾搭搭……”
  旁边袍泽一听,立刻拉住了他,急道:“可别犯浑啊!你这飞骑尉来得不容易。鲜卑铁骑冲过来时,多少袍泽倒下了?回去将那贱妇休了,换一个便是。”
  “唉!”此人重重跺了下脚。
  袍泽附耳,悄悄说了几句,此人渐渐安静了下来。
  许猛扭过头去,当没看见,走了。
  不远处的驿道旁,几名文吏正在把空箱子抬上马车。
  领头的是两名吏部官员,他们默默看着“弹冠相庆”的武人们,心中酸涩不已。
  勋官固然比不得职官,一不能管事,二没有俸禄,但有一点是真的,可以按照官阶置办田产。
  在度田如火如荼的今天,能合法占有的土地可谓弥足珍贵。
  府兵若有三四个儿子,二百亩地一分,一人也就几十亩,或许仍能维持一个府兵的成长,但比起先代则大为不如。
  可若四百亩呢?老人将一半分给继承他府兵之位的儿子,剩下的分一分,下一代仍可维持。
  而这些土地哪来的呢?
  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对土地充满渴求,不断希望有新的战争出现的群体。
  穷兵黩武,自此而始矣。
  到了最后,怕是拓跋鲜卑、刘汉匈奴都不够他们打的,还要去打西域,打辽东,打江南,不断积累功勋,获取土地,传给子孙后代。
  他们好像有点不太认识这个天下了。
  洛南府兵离去后,陈留府兵相率离开。
  听闻了勋官之事,他们也非常羡慕,但目前为止梁王还没有下令扩大勋官适用的范围。
  可惜了!
  ******
  午后,在官署内小睡了一会的温峤醒了。
  大将军府从事中郎沈陵恰巧前来谈事,见得温峤睡眼惺忪的模样,便笑道:“泰真好安逸。”
  “被吓着了,心绪杂乱,便小睡一会。”温峤打了个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