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972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5      字数:4042
  当然也有清高者厌恶谈利的。
  这里面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王衍,一个是王戎。
  王衍被他妻子郭氏派奴婢出门拾大粪弄怕了,甚至不愿谈论“钱”之一字。
  王戎则亲自算账到深夜,家财每年都在增加,但就是不满足,绞尽脑汁让家产增殖。
  他家培育出了好李子,卖出去时担心被人留种,于是把种核钻坏,时人讥之。
  女儿嫁出去后,借了几万钱,一直没还。归宁回娘家时,王戎一直没好脸色,直到女儿还了钱,“乃欢”。
  时人在经营上的这种态度,让邵勋很喜欢。
  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士大夫谈利就变得“庸俗”了,变成了“不正确”。或许私下里可以言利,但公开场合一定不能这样。
  但西晋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你做什么都可以,因为更过分、更辣眼睛的事情都有人在做,家主亲自算账到深夜算个球!
  而在没法彻底消灭世家大族,被迫实行“一国两制”的情况下,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太尉。”邵勋看向王衍,道:“素闻郭夫人经商颇有心得,不知……”
  王衍脸一黑。
  全忠你要干啥?老夫素不沾俗务,志向高洁,在我面前谈论商事?
  邵勋眨了眨眼睛,没你那个商业鬼才老婆,你能有钱在洛阳举办连场聚会,维系名声?
  “罢了。”王衍叹道:“老夫回去问问。”
  “此书若成,天下士商皆承太尉之情。”邵勋行了一礼,道。
  王衍慌忙回礼,但脸色仍不是很好看。
  司空刘翰见了,喟叹道:“大王数日前曾问今人何不著书立说,诚哉斯言!老夫空活数十年,到头来却不懂与时俱进四字。今时不同往日,尽信书不如无书。后汉通经方能入仕,致时人只敢引经据典,不敢有分毫己身所思,此或贻患无穷。今日听大王一席言,若有所悟,回去后当以‘与时俱进’四字著书,以彰大王功绩。”
  “司空过誉了,四字如何成书?”邵勋摆手道。
  刘翰笑了笑,不再多言,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邵勋也不管他,又看向跟在身后的士人,道:“可别再说我总是征丁征粮,农书抄录完毕之后,各自施行。假以时日,粮肉果蔬定然比当下丰足。”
  “是。”有人先应了声,随后便陆陆续续有人应是。
  卞滔站在人群中,心情比前几天好了不少。
  梁王终究不是一味压榨,也是会给好处的啊。不争气的是,竟然有些激动乃至感动。
  华俊则暗自感慨。
  若梁王一开始就说要传播农书,然后再让士人出让好处,绝对不会如此这般。
  但他先把士人心气打下去,最后再给点甜头,感觉就不一样了。
  顺序很重要。
  “将来去了江南,风物又不同,尔等若有青史留名之志,当可编纂一本新农书。”邵勋说这句话的时候,一直在默默观察众人的表情。
  尤其是在“将来去了江南”六个字说完时,更是重点观察。
  还好,这些人好像已经认命了——当然,也有可能这会人在晋阳,不便做什么,说不定回家后就组织叛乱了,谁知道呢。
  说话间,众人来到了一段水渠边。
  渠对岸已经有人在收割小麦了,府兵、部曲齐上阵,忙得热火朝天。
  “自汉以来,中夏之敌皆在北。”邵勋突然说话了:“前汉时,匈奴骑兵连马鞍都没有,这样的兵如何?”
  士人有些不解,怎么突然提到这个了?
  金正在一旁哂笑道:“大王,那样的骑兵连骑射都很麻烦,准头也不行,更无法搏杀,不足为虑,一摧即垮。”
  邵勋点了点头,道:“时至今日,双边马镫、高桥马鞍横空出世,鲜卑人马上搏杀颇有章法,甲具亦很精良,骑射又快又急。再用两汉御敌之策,只能惨败。天下士民若想保住家业,非得供养精兵强将不可,府兵便是了。”
  “真以为我丧心病狂,盯着尔等的家业不放呢?若无此强兵,胡人便一批批南下,他们可没我这么好说话。”
  “昨日我还收到单于府军报,又有数万胡人自西向东,迁徙而来。而在此之前,几乎每年都有胡人部族东迁、南下。”
  “前往长安做买卖的商徒回报,秦、雍二州有新胡至,众不下三万,多高鼻深目之种。”
  “尔等耳不聪、目不明,根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
  这番话说完,众人面面相觑。
  听起来让人震惊,但好像又不是假的,因为后汉年间就开始不断有胡人迁徙而至,曹魏、国朝每隔几年就冒出来一大批胡人,也不知道从哪过来的,又为何迁徙。
  原来这种迁徙行为到现在还没停止,且愈演愈烈?
  众人面色不太好看,更有人暗叹一声,心中某些抵触情绪减少了很多。
  “后汉、曹魏及国朝以来,胡人已遍布幽、冀、并、雍、秦、梁、凉、司八州数十郡,众不下二百万。如果算上鲜卑诸部,则更为惊人。”邵勋又道。
  “胡人散居各处,人多势众已成事实,那就不能装看不见。”
  “幸而其并非全是悖逆之徒,多有心向中夏之辈,可为我用之。”
  “或曰何为梁国?”邵勋看向众人,说道:“在此,我可直截了当告知诸位——”
  “其一,以田地为资,广置军府;以官爵为赏,厚养壮士。如此,则可捍御边塞,黎庶尽安,再不受那战乱之苦。此谓‘相忍为国’。”
  “其二,胡人亦我赤子,终我一世,都将与有识之士同心协力,化胡为夏,令其安居乐业,再不复为乱。其有功者立赏,不吝官爵;有罪者必罚,绝不姑息。如此,中夏之人可免于劫掠、袭杀之厄。此谓‘夷夏俱安’。”
  “其三,许尔等于江南置宅建园,说到做到,决不食言。君等皆国之菁粹,非那庸碌之人。异日于江南闲居之余,或可钻研济世之学,著书立名。我不喜陈腐旧论,若谁能写出今世之学,且有可观之处,必有厚赏。无能著书立论者,弄一些工巧之物出来亦有赏赐。若此物有益于国,则有官爵厚赏。”
  说最后一条时,邵勋不由地多说了几句:“服散纵酒之风可息矣。神鬼之说亦缥缈难证,徒费光阴。有那工夫,不如想想怎么厚实家业。哪怕一亩地能多收三五斗粮,献上此法,即可擢升门第、恩荫子孙入仕授官。”
  “武人需得御敌杀贼,田舍夫终日为生计奔波,工匠才疏学浅,就尔等衣食不愁、家资丰厚、僮仆成群,浪荡一生有甚意思?我知有些人不想入仕,只愿遨游于庄园间,可也!但闲暇时不如多学些东西,多找些事情做做,被我看上了,给个侯伯之位等闲事也。有爵位傍身,还有谁能轻视尔等?”
  从辩证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注定无法彻底消灭的士人也可以废物利用。
  他们中的很多人有钱有闲,还能轻易调动大量人力、物力,都他妈别给我神神鬼鬼了,找点正事做不行吗?
  你们能坟头蹦迪、闹市裸奔、当众交合,改掉这臭毛病,像王戎那样培育优质李子不香吗?
  实在不行,窝在家里研究研究数学不好吗?
  其他人真没你们这些条件。
  一个大庄园、一生衣食无忧、无数庄客农奴伺候着,想做什么事都可以。
  邵勋记得,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那些发明创造,大部分都是这类有钱有闲的贵族、商人搞出来的,因为他们本身有学识,不用为生计发愁,且闲得蛋疼,故而找点事做做,打发时间,产生兴趣之后,一辈子钻研下去,说不定就有成果了。
  “此为吾之志向。”邵勋最后说道:“尔等赞誉也好,毁谤也罢,我绝不改弦更张,此志不渝。”
  第一百三十六章 力真
  五月二十日开始,诸州士人一批批离去。
  冀州刺史刘畴亲至井陉关迎接。
  没别的原因,怕有人想不开犯浑,因此准备再摸一摸底,免得措手不及。
  其他诸州刺史多半如此行事。
  邵勋继续留在晋阳处理公务。
  银枪右营回汴梁休整。待中营抵达晋阳后,左营也将进入休整。
  黄头军分批遣散回家忙农活,一人领了两匹麻布作为赏赐。
  其余各军陆续离开。
  目前仍留在晋阳的,就只有左营、亲军以及两千多飞骑尉了。
  二十一日,刘汉又遣军出蒲津关,大破河东豪族兵马。待黑矟左营及落雁军赶至时,又带着劫掠来的物资撤了回去。
  南阳方向,沔北都督乐凯于新野击败吴兵数千人。
  夏播结束之后,他会集结数万人马,尝试围攻襄阳。
  祖逖、李重沿着淮水反复厮杀。
  总体而言李重较为被动,因为他不愿杀到河对岸去,导致十分被动。
  四月涨水之后,下邳城甚至再被江东舟师包围,到五月初沦陷。
  庾亮大怒,提议尽发徐州丁壮,收复下邳,李重没有反对。
  谯、沛、汝阴、汝南一带亦有小规模战事。
  时而郡守遣将偷渡,劫掠弋阳、安丰、淮南等郡,时而面临对方的劫掠。
  多年互相抄掠,搞得淮水两岸的双方百姓不堪其扰,县乡人烟稀少,田亩荒芜不堪。
  在普通人眼里,或许觉得淮北诸郡屡遭侵掠,危急无比,但在邵勋眼里,却是沿淮诸郡抵抗得力,以至于吴人袭扰有余、进取不足。
  他更关心的还是北方。
  捉生军屯于阴馆,时不时自马邑而出,寻找敌人的牧地,出其不意偷袭。
  失败了好几次,但他们都是一人三马的半职业武人,无需操心农事,干就是了,故撤得及时,损失较小,还成功了一次,俘斩近万人。
  义从军一部北上东木根山,至今无甚建树。
  一部屯武周城,也没甚建树,当有次出外袭扰时,半路遇到了过来袭扰的索头,也算是有功了。
  一部屯于旋鸿池,不停地北上乞伏袁池一带骚扰,让那帮投靠翳槐的部落烦不胜烦。
  春天正是羊羔牛犊出生,旧草将尽、新草未生的关键时刻,被来这么一次,损失真的不轻。
  现在贺兰蔼头只有两个选择:一、向西、向北撤,脱离接触;二、征集大军攻打平城,端了义从军、捉生军的前出基地。
  他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做出决定。
  “今年亩收可还过得去?”此时他已经到了晋阳以北的石岭龙骧府,看着刚刚收完的麦田,问道。
  “比前年好,一亩收到三斛左右了。”太守邵光答道。
  三斛差不多就是一百斤了,这个亩产非常高了,已经达到隋唐时的水平——唐时一亩与魏晋差别不大,约为后世0.8亩,分上中下三类田地,合起来亩收平均一斛左右(一唐斛=三晋斛)。
  “不知不觉,好几年了啊。”邵勋感慨道:“明年梁国二十郡会厘定新税制。府兵一家免赋役,但部曲不能免。至于按三十亩还是五十亩课税,待定。”
  “是。”邵光应了声,然后抬起头来,道:“大王奋战二十年,终于可以收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