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971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5 字数:3330
“嫡女?庶女?”
“孀居在家的庶女。”
卞滔噗嗤一笑,道:“不会是……她吧?”
“就是她。”华俊叹了口气,道:“这两年安分一些了,或许可以嫁出去。”
“这种女人纵一时安分,将来还是会乱找男人玩的,嫁出去被人休了就难看了。”卞滔说道。
华俊笑了笑,道:“若嫁给士人,或许会如此。但一帮武人新贵,舍得吗?高门贵女在前,勾勾手指头就过来跪下了。不安分又如何,小事罢了。若是知书达理、性情端庄的嫡女,又如何轮得到他?梁王还差不多。”
“唉,你别说,家父也有这个念头。”卞滔一脸无奈之色:“他与温泰真同在王太尉帐下,昨日就此事向泰真相询,泰真曰可也。我是不太同意的。”
温峤、卞敦同为王衍的军谘祭酒,关系不错。卞敦欲与武人联姻,算是比较少见的突破“身分内婚制”传统的士族了。
而且卞氏门第较高,把女儿嫁给低级士族都算下嫁了,会被人说闲话,更别说没门第的武人了。
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尤其是济阴卞氏这种没遇到什么危机的士族,更是让人惊讶。
“总会有用的。”华俊说道:“不要着急。”
“用处不大。”卞滔摇头道:“人不分文武,但官职分。况且,你真以为这些武人敢反梁王?真闹起来,杀妻自证不过一句话的事情,再舍不得也要做了。”
“而今这形势,能做到这一步就不错了。”华俊说道:“可惜,愿意联姻的终究是少数。他们不懂大势,唉。”
“什么大势?”卞滔下意识问道。
“晋阳论道,武人能齐聚一堂,与士人争论,乃破天荒之举,本身就指明了大势。换二十年前,绝无这种机会。”
这么一说卞滔也懂了。
“梁王所言南下建庄园之事,你怎么看?”华俊又问道。
“我父曾在山季伦(山简)幕府任职,屯兵夏口。那边人头熟一些,将来若能攻取荆州,便去夏口左近觅地建个庄园。”卞滔说道:“反正我不去夏口,就待在济阴,其他人谁爱去就去吧,我不抢。”
华俊笑了起来,道:“我家或许会派人去江州吧。”
这句话说完,二人便沉默了。
正如方才华俊所言,武人能站到士人面前,并且公开辩论,本身就是莫大的成功,也是其实力地位的体现。而他们现在又在谈论南方的庄园建在哪里,同样说明了很多问题。
“走了,去捕蒲鱼。”不远处有人喊道。
“走吧。”华俊拉过汴滔的手,说道:“明日换个地方游玩。”
******
晋祠龙骧府外,一群骑士刚刚下马。
他们大声谈笑着,并对不远处马车上的男女指指点点,时而爆发出一阵大笑声。
马车数量很多,大概有五百余辆的样子,老弱妇孺坐于车上,壮丁踉跄步行,总数加起来破了七千。
“这一仗打得舒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索头怕是要恼羞成怒了。”
“那又如何?让他们去找什翼犍好了,关我何事?”
“哈哈!好事我来,坏事什翼犍背着,妙哉。”
“可惜捉生军不得入勋官啊。”
“怕什么?早晚的事!咱们一口气杀两千余人,抓七千生口,哪个士人做到过?”
捉生军将士们吵吵嚷嚷,意气昂扬。说话之时,华俊、汴滔等人从他们面前经过,还远远看了他们一眼。
有人下意识气短,视线不敢与其接触,但很快暗骂自己不争气,再度抬起头来,用凶狠的目光回瞪过去。
汴滔吓了一跳,随即认识到自己失态了,嘟囔了几句离去。
华俊面色不变,从容地走着。
或许,这就是梁王决意晋阳论道的原因。
通过公开的方式,在全天下士人面前,宣告武勋群体的崛起,并逼迫士人承认他们的地位。
三四天过去了,消息已然开始在周边传播。武人的地位提升了,同时心气似乎也涨了那么一点。
这是相辅相成的。
晋阳论道至此,其实已经可以结束了。
华俊等人返回之时,众人已经散会。他拉住一人,问道:“今日论了什么?”
“论选官之事。”此人说道:“好在我等齐心,皆以为不可,最后压下去了。你没看到金正那脸,黑得跟锅底一样。”
“不错。”华俊笑道。
“蠢货!”卞滔停顿了一下,待听清后,振衣而走。
方才说话之人玩味地看了一眼卞滔,懒得说什么。
这世间就你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是傻子?
有些戏,该演还是得演,演完了就该散场了。
“无余事了?”华俊继续问道。
“只有一事。”此人说道:“有那阿谀奉承之人论‘与时俱进’,有人上台辩驳,争论许久。”
“何人?”
“太常卿崔遇和东平处士闾丘光。”
“可真有闲心。”华俊笑道。
“其实还有一事。”
“何事?”
“有人议讨琅琊王之事。”
“这么急?”华俊惊讶道。
之前还一副要死不活、不愿意打仗的样子呢,现在都愿意了?这世道变化也太快了。
“听闻王敦病重,顺阳范氏子弟请举兵南下,攻伐荆州。”
华俊:“……”
都大张旗鼓讨论这种事情了,看样子越来越多的人在无奈之下接受了梁王的提议,就像他和卞滔一样。
大局定矣,这破会可以结束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述志
五月十六日,论道进入第七天。
其实早就进入垃圾时间了,因为最近两天都是僧尼、道人之辈在辩经。
从邺城赶来的佛图澄甚至为大家表演了天竺把戏,技惊四座。
不过他很快被人揭发年龄造假。
他说今年九十四岁,但有人说他虚报了三十岁,其实只有六十四。
吵到最后,一地鸡毛。
邵勋看了看每天的“会议纪要”,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在当天上午出席会议,并领着众人来到了晋祠龙骧府外的田野间。
五月中旬的麦田遍地金黄,看着赏心悦目。
邵勋指着黄澄澄的小麦,说起了一件旧事:“永嘉三年(309)夏,诸州亢旱,江、汉、河、洛皆可涉。一年后,诸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那两年,你们怎么过的,可还记得?”
此言一出,众皆色变。
永嘉三年旱灾的严重程度,史书未见,且还应了洛水断流的谶谣。
永嘉四年蝗灾连牛马毛都食尽了,河南农桑几乎尽毁,花了好些年才恢复了元气。
这两场灾害的严重程度,几乎将整个北地踹入深渊。
彼时河南白骨蔽野,百里无人烟,惨状不忍猝睹。
“那两年我是怎么过来的?”邵勋蹲下身子,轻轻握住一株麦穗,道:“便是靠此物。”
“永嘉三年麦收前就已经有大旱的苗头了,入夏之后,滴雨未下。我情知不妙矣,立刻令军民担水浇地,能保多少保多少。幸而夏麦大体收获,如此有了活人之资。”
“永嘉四年亦是如此。蝗之一物,往往夏天才出来作恶,彼时若能夏麦满仓,夫有何忧?”
“我却不明白了,喊了这么多年两年三熟之制,为何仍有许多人置若罔闻?”
“是,古时没有两年三熟之制,但今人何必尽皆法古?”
“我说‘与时俱进’,许多人还不以为然,此可是今人胜古之明证?”
一番话说得众人张口结舌。
两年两熟和两年三熟的差别确实很大,没什么好反驳的,驳不动。
“平日里一个个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我就奇了,汉时有《氾胜之书》,魏晋以来可有农书?”邵勋又道:“一个个谈玄论道,神鬼志异之书满地都是,为何没人谈论农事、商事?为何没人把经营家业的心得写出来?”
此时不光一大堆神鬼志异,道家炼丹之术都有好些本,再往后的历史上甚至出了《世说新语》这种“段子集”,可见时人空虚的精神世界。
没事做,玩女人玩腻了,甚至连男女通吃都玩腻了,一个个醉生梦死,开始瞎扯淡。
说到这里,邵勋挥了挥手。
亲军督黄正捧来一本书。
邵勋将其接过,随意翻了两页,道:“此书自二十年前开始写,不断增补,至今已有小成。书分《桑麻篇》、《百果篇》、《堆肥篇》、《轮作篇》等,集众家之所长,皆经验证有效,尔等可派人来抄录。我不藏私,唯愿天下之人皆丰衣足食。”
众人先是有些惊愕,继而神色复杂。
不管怎么说,梁王在这件事上非常大气,将这种能发家致富的农书公开,可谓造福万方。
“我出了一本书,尔等可有书献上?”邵勋又问道:“有些人打理家业多年,日以继夜算计不停,难道没有心得吗?”
庄园制经济之下,对打理家业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时人并不讳言利,因为一个家族总要有几个人亲身参与庄园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