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08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418
唐代贞观后期二百多万户,可见隋末人口损失极其严重,李世民都当了十几年皇帝了,流亡人口基本都回去授田了——因为真给田。
人口也自然增长一部分了。
居然才1200万人!
当然这个数字肯定也是偏少的,但真实数字多不到哪去。
推算下建国初年,大概率最多二百万户。
唐代爵位制度,亲王一万户、郡王五千户、国公三千户,其实和书里邵梁差不多。
唐代对功臣是比较吝啬的。
国公名义上三千户,实际只有一两千户。
李靖甚至只有四百户。
宗王也差不多,郑王李元礼,食封一万户,实封70户,逗你玩!
当然不是每个都如此,看亲疏远近的。
有的郡王食封5000户,实给3000户。
李元礼亲王之尊,食封10000户,实给70户,委实辣眼睛。
可能李世民对他爹当太上皇后不停造人不满吧。
但好在唐朝封的功臣、宗室数量多,而且每朝每代都大封特封,单个食邑少,架不住数量多,所以到了唐玄宗那会,财政开支就大了,开始找茬降爵。
总的算下来,唐代宗王、功臣食邑占比远小于之前的朝代,大概不会超过十分之一(20万户),比西汉水平略低,而且没有裂土封国。
这就导致唐初官员俸禄不足,食邑也没钱,生活水平大大降低,以至于李世民不得不三天两头举办宴会,拿国库的钱赏赐群臣。
六、个人想法
有些人的认知中,功臣、宗王食邑只占国家财政“几分之一”就觉得震惊了。
那是因为你以前没研究过这些数据,不清楚平均水平,认知里这些都是“小钱”。
从来没想过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的民户是作为功臣食邑存在的。
汉魏晋以来的风气如此,还没经过南北朝“食封”、“实封”的文字游戏洗礼。
总体而言,越往前越慷慨,越往后越吝啬。
邵梁王朝说实话已经够吝啬了,比唐慷慨,比汉魏晋开国初年吝啬得不要不要的。
即便按照唐代较低的十分之一的占比水平,邵梁王朝也要封出去二十多万户。
比如某个功臣封豫章郡公,豫章郡指定的1500户租赋给你,其他人不给你。
遭灾了,你收益下降,丰收了,也是你的。不是中央统一收税上来按户数发钱,和地域强相关。
按照西汉八分之一比例,三十万户以上。
按照东汉,70-80万户作为食邑。
按照曹魏,一百多万户食邑。
按照西晋,不好意思,数据溢出……
有概念了吗?
最后加一段:还有人认知里就是中央把税收上来,然后按照食邑户数发钱,错!
并非如此。
这年代是和封地强相关的,虽然是虚封,但会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哪里百姓是你的食邑,你无法管理,但可以享受收入,这叫“虚封”。不一定精确到你的具体食邑数量,因为地有大有小,比如西晋荀勖的封地就比实际少了方圆五里,因为济川墟恰好就那么大。
如果参与管理,那就是封国了。
所以功臣们经常为谁的地好,谁的地坏而攀比不休。
比如王衍封平原郡公,平原郡就要拿出1500户租赋收入给他。这就是主角封的功臣基本不在直接征税范围内的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死之前做过人口统计,全国编户到1600万人口,学者普遍认为至少3500万,我认为在世家大族大量占据人口的情况下,翻一倍不是问题。
3500万中,南方500-1000万,北方2500-3000万——和元朝末年南方5000万,北方1000万恰好掉了个个,朱元璋能以南统北不是没原因的。
经历了八王之乱、天灾人祸,北方此时大概还有1000-1500万人,也就是200-300万户。
第二十六章 王府
“齐王府,嘿!”邵璋下直回家时,抬头看了看。
牌匾是父亲让少府制作后送过来的,已经挂上了。
邵璋觉得不是很好看,但能怎么办?
乐玄跟在后面,也抬头看了看,神色复杂。
邵璋入府之后,妻子刘氏迎了上来,殷勤地嘘寒问暖,服侍他换鞋、更衣(真·更衣),然后又热情地招呼仆婢给二人煮茶,上点心。
好一通忙活之后,才去准备晚膳。
“淳和,你先看看这个。”邵璋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份舆图,递给乐玄。
“是。”乐玄已经被许诺为“齐王友”,目前还在走流程,问题不大,有此职,他便不是白身了,可称官人。
对他这种青年士人而言,齐王友是一个非常的不错入仕起点。
当然也有坏处,那就是人身依附的特征有点明显,不好改换门庭。即便改了,也很难得到别人信任。
乐玄接过舆图后,粗粗一看,好像是青州齐郡诸县乡。
齐郡辖临淄、西安、东安平、广饶、昌国五县,晋武帝时期户一万四千。
司马攸、司马冏、司马照、司马超四人先后被封为齐王,故在前晋那会,齐郡被称为齐国。
乐玄一开始还有些不解,但在看到附在舆图后那张完整的齐郡地图后,顿时明白了,问道:“大王,此乃食邑?”
“正是。”邵璋说道:“淄水、巨淀左近,地在东安平、广饶地界,可能还延伸到了一点乐安郡界内。”
乐玄缓缓点头。
这就是齐王的食邑了,如果在晋朝,直接可以在这片地界上置王府、设官、练兵,如果本事强一些,世道乱一些,像前晋宗王实控一郡乃至三四郡也未必不可能。
但晋朝是实封,国朝只是虚封。
虚封的意思是食邑可以给你看,但你不能插手管,你只能享受食邑的租赋收入。
这片夹在两郡、四县之间的土地上居住的民户,就是齐王的食邑百姓了。
从今往后,他们不用给朝廷交税,当地官员直接把租赋解送齐王府。
“这有一万户吗?”邵璋忍不住问道。
“大王是说黄籍上的户口还是实际?”乐玄问道。
他也是世家大族出身,太明白其中的道道了。
青州没度过田,户口全是假的。
今上攻灭曹嶷时,让青州上下自己清点户口,要求的底线是十万户,最后青州以天师道叛乱、蝗灾为由,报上来八万户,收税就按这个数字来。
六个郡,你一万、我一万数千,连个零头都不带,八万整!
糊弄人都不愿意费心,假得没眼看。
“黄籍户口要,实际你估一下。”邵璋说道。
“黄籍户数肯定是没有的。”乐玄一边说,一边仔细翻找。
“别找了,都在这。”
“哦。”乐玄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黄籍户口可能不到六千。到底多少,还得调阅档籍。但陛下将此地封做大王食邑,足见是有万户的。至少他觉得有一万户,甚至更多。大王,若好生清点一番,很可能不止一万户,多出来都是赚的。”
“怎么个清点法?”邵璋说道:“若将食邑设在南阳诸郡或沛郡,我倒还能想想办法。”
“大王无须如此。”乐玄笑道:“陛下何等声威,大王只需遣一口舌便给之人,至齐、乐安二郡见官。地方守令未必敢‘坑害皇子’,再不情愿,也得派人至食邑所在县乡,怎么着也得给大王凑出一万户。”
“真这么好说话?”邵璋问道:“陛下度田有多困难,我可是亲眼所见。”
乐玄听后也沉默了,只能说道:“去一趟多个几百户还是可以的。多去几次,兴许能弄到更多。”
“这不就是度田么?”邵璋无奈道。
“可能陛下就是这个意思。”乐玄苦笑道。
“如果真是这般,或许——”邵璋沉吟片刻,道。
“大王最好不要动刀兵。”乐玄连忙道。
“淳和,你不懂。”邵璋摇头道:“陛下这是要让人主动度田,你能度出一万户来,陛下便能高看你一眼。不过你说得也没错,能不动刀兵最好不要动。再者——”
他叹了口气,道:“才二百人,不够用。”
“大王是说护兵?”
邵璋点了点头,道:“孤是齐王,按制可置二百兵,今只有百人。”
“何人统军?”
“中尉。”邵璋说完之后,又道:“王傅、文学、常侍、大农等属吏,须得一一配齐。”
“那这开销可不小。”乐玄说道。
“淳和可知二百兵一年支粮多少?”邵璋问道。
乐玄愕然。
“我少时曾被父亲问倒过。”邵璋眼中现出回忆,居然还带了一丝害怕,可见当时被骂得狗血淋头。
“后来为大军转运粮草,日夜筹算,再也不敢忘了。”他叹道:“二百兵,如果三日一操,年支口粮五千斛。一个太守一年也不过支禄米六百斛、布帛百匹、七十斤绵而已。比起养兵,养官算是花费少的。”
乐玄讶然。
本以为齐王食邑一万户很多了,毕竟能收六万斛粮、四万五千匹绢、三万斤绵。
“这只是让兵吃饱,有力气操练而已。”邵璋说道:“你还得给粮赐、衣赐、钱赐。二百兵一年少说也要给七千余斛粮赐,年支绢一千五百匹。”
“真不少。”乐玄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