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0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586
当场就有人绷不住,惊怒道:“我等没得罪麴氏,为何动手?要动手也是游氏啊。”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更多人陷入了惊慌。
昔年游楷为金城太守,依附司马颙,参与围攻秦州刺史皇甫重之事,结果死伤惨重。张轨趁机打压,扶持窦涛当太守,氐人势力趁机扩张,夺走了游氏控制的逆水河谷。
这是游氏最重要的农耕区域,一旦丢失,损失极大,而这也是原本并驾齐驱的麴、游两家渐渐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
他们就不恨?
这么一想,真没人想再为张家卖命了,纷纷叫嚷着回家。
窦涛沉思许久,叹息道:“撤军!”
事已至此,什么投机都没意义了,而今最紧要之事,还是撤兵回返,保住家业。
命令一下,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数千人心事重重,沿着来路仓皇后撤。
但走着走着,前方溃兵越来越多,窦涛惊怒不已。
麴氏不盯着游氏,非得来干他们,简直有病。
而在他们走后,辛岩亦率军北上,进入阿干河谷。
他们队伍里多了一支从陇西过来的军兵,约五百人,领头者是一个少年郎,名叫桓温,似乎正要经历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战争。
******
另外一边,辛晏长子辛宣率三千骑昼夜兼程。
过晋兴郡左南县时,又移檄诸县乡,收拢了两千余人,全军于四月初五渡过左南津,抵达黄河北岸。
辛宣部没有如其他人猜想的那样前往榆中,而是在金城西境掠过,从相熟部落内取得部分补给、更换部分马匹之后,沿着逆水(庄浪河)河谷北上,两天疾驰两百余里。
途中挑了两个挡在路上的氐羌小部落,皆为窦氏附属。
这帮人十分凶残,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所过之处,火光冲天。
张氏还有威信之时,他们自不好互相攻杀,但现在一个个都反了,往日恩怨纷纷涌上心头,自然百无禁忌。
好在他们还知道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月初九,大军抵达广武郡城枝阳。
枝阳县来不及征调兵马,直接被一鼓而破,复又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降永登县,再抢占令居县。
枝阳、永登、令居都是广武郡辖县。
张寔秉政之时在汉代故邑基础上设立,其作用主要是安置雍秦流民。
其中,枝阳在永登南苦水镇一带,永登县就在今县附近,令居则在古浪西。
晋兴、晋昌、武兴三郡类似,都是张家用来安置流民的,其作用和南朝的侨郡差不多。
辛宣出得令居,武威郡已近在眼前。
但他们也没法更进一步了,盖因洪池附近有董广部驻军,闻得辛晏反叛,大惊失色,立刻谨守营垒,并飞骑报往姑臧。
这个时候,逆水河谷内的几座军城也反应了过来。
这些城池不大,如允街城、阳非亭、清塞城等等,各自只有数百至千余兵不等,多为来自广武、金城各县的胡汉戍兵。
辛宣部一人两马,驱策奔驰,跑得实在太快了,他们根本没反应过来,不知道这三千骑是奉命调动呢,还是干脆造反了。
待得到各县传来的消息,以及被屠戮的部落老弱哭告时,他们终于反应了过来,这是造反啊!
他们大怒之下,也就怒了一怒,盖因初十这天,又有三千余骑自允街城(原允吾县,已罢废)方向而来,气势汹汹,一路举着“梁”字大旗,另有“河州刺史辛”的将旗,让人目瞪口呆。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辛晏反了,且带着岭南三郡(金城、晋兴、西平)的兵马大肆杀来。
而这个消息自然很快传到了武威。
数年以来,姑臧第一次白天关闭城门,武威全郡大震。
张骏第一时间召集幕僚议事。
几乎是在同一天,大梁护匈奴中郎将靳准率部自鹑阴渡河,抵达西岸。
一场短促激烈的战斗后,击溃了前来阻滞他们的卢水胡一部。
当天傍晚,卢水胡沮渠部大人沮渠遮率子侄入靳准营,降之。
从整个战局来看,大体可分为岭南、岭北两大区域。
岭南(焉支山以南)几乎已经完全变色,金城窦涛因为受过张家太多恩惠,且仇家太多,未能及时投降,被麴氏偷袭了一次后军,然后自家部落又被过路的辛宣蹂躏了一番,游氏之兵紧随其后,进入逆水河谷,试图击破窦氏氐羌,恢复自家往日的农庄。
不出意外的话,氐酋窦涛很可能会被游氏、麴氏联手做掉,虽然这并非大梁朝廷的本意,无奈人家内斗太厉害。
简单来说,岭南和张骏没关系了,即便还有心向他们的将官,大势裹挟之下身不由己,只能跟着辛、游、麴这几家一起反。
梁秦州刺史温峤令桓温率五百骑前往金城,自督五千胡兵继之。
金正快马赶到了狄道,频频调兵遣将,主力部队昼夜兼程,排山倒海般压向黄河。
岭北稍好一些。
但辛氏已联络敦煌,令太守辛凭找准机会归正大梁。
护匈奴中郎将靳准大举渡河之后,卢水胡匈奴已不成阻碍。接下来他们会沿着焉支山北麓的绿洲农田、草原地带一路西行,直奔姑臧,配合自逆水河谷北上的辛晏、辛宣父子。
如此一来,张骏南、东两个方向皆面临敌军,形势已经极为恶劣。
而如果说军事上已经十分险恶的话,凉州幕府人心的动荡可能更加可怕。
第四十五章 战和之策
大晋太兴元年(328)、大梁开平二年、大成玉衡十八年四月十二日,夜色深沉。
姑臧城外正在连夜修筑营寨。
信使往来奔驰,气喘吁吁。
一会有人自城中出,奔往各处调兵;一会有人自远处来,汇报各种情况。
从来没有哪一天,姑臧城似这般紧张过,即便张轨中风卧床那会都不至于此。
人的名、树的影,邵贼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的大军杀来,是一定要见血的,而且一定会让凉州现有格局产生巨大的变化。
姑臧城内,也正进行着紧张的兵力调动。
幕府右司马韩璞临危受命,担任起了指挥城防的重任。
他也是老将了,粗粗一估算兵力,立刻就建议放弃城外驻军,只留少许兵力监视,主力撤回中城、北城、南城。
这个建议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韩璞非常坚持,因为——
姑臧城很大,非常大,即便是在中原,亦可称为雄城重镇。
最初的姑臧城为匈奴所筑,东西三里、南北七里。
现在被称为“中城”,整体呈矩形,南北两端呈翅形。
张轨在位十四年,扩建姑臧城,在中城以北营建“北城”,作为他办公、居住的地方。
张轨死后,张寔继位,执政六年。期间但积蓄实力,发展生产,没大兴土木。
张寔之后是张茂继位,短短在位的四年间,他也不愿劳民伤财,就只提出重新、彻底地修缮城防,并在北城营建制高点灵钧台。
前者得到了同意,后者被群僚劝阻。不过,随着匈奴西进的企图愈发明显,最终于五年前建起了灵钧台,作用是“王公设险,武夫重闭”。
很显然,这是模仿邺城铜雀三台,考虑到张茂自己就住在灵钧台,日常办公亦在此处,那就更明显了。
张骏于四年前继位,他是个喜欢大兴土木的主。
恰好张轨、张寔、张茂时代长达二十四年的收拢流民、安抚部落、发展生产奠定了相当的物质基础,于是他开始营建南城。
南城主要是作为宫城存在的——虽未开国称制,但张茂曾接受匈奴“凉王”册封,匈奴败亡后,张骏对外且不论,对内自称“凉王”。
南城目前只是圈起了城墙,打好了宫殿地基。
在张骏的规划中,谦光殿(又叫“明德堂”)是他办公理政的地方,位于正中心,但他不住在这里。
谦光殿西有政刑白殿,南有朱阳赤殿,东有宜阳青殿,北有玄武黑殿,为四时宫,依照季节不同,每宫住三个月。
此五殿之外,其实还有许多殿室,张骏亲自规划命名,但因为上位不过四年,来不及修建而已。
南、北、中三城之外,四周还要各筑一小城,作为姑臧的外围屏障,这倒是已经完工了,因为非常小,城周各千步(边长不到四百米)而已。
城内各植园圃,同时也作为讲武场,进行小规模的练兵。
四座小城和三座大城,便有了凉州七城的雏形了。
试问如此复杂、大型的城池,怎么守?需要的兵力是海量的。
韩璞觉得,要么放弃守城,直接与来犯之敌战于外围;要么就全线收缩,把每一分兵力都撤回来,并放弃一些不甚紧要的城区,全力守住核心区域,比如中城和北城。
但他这个建议能不能被接受,还得看张骏及幕僚们议事的结果……
******
中城的闲豫堂现在是张骏的主要居所。
韩璞巡视完城防后,便奉命前往闲豫堂。
堂前有闲豫池,池中置有五条铜龙,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韩璞看了却有些叹气。
这五条巨大的铜龙若铸成钱,却不知可以发多少赏。
张家人才能是有的,但太喜欢享受了,张轨时代就开始营造宫殿,及至今日,祖孙三代“不改初心”。
穿过横跨池面的木质连廊后,韩璞很快来到了堂前。
军士搜身之后将他放了进去。
会议已经开始了,气氛稍稍有些凝重。
见到韩璞后,坐于上首的张骏点了点头,示意他赶紧入座。
韩璞行了一礼,坐到了长史氾袆对面。
这会正在说话的是凉州别驾阴监:“仆白日自西而来,为贾氏劲骑追捕,幸逃脱矣。主公,贾氏有异心,宜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