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06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260
此刻又有千余人被围,跟着窦涛西逃的也就一千二三百骑。
经过逆水、黄河交界处时,窦涛短暂地犹豫了一下,没有北上,而是继续向西,前往他早年的发家之地河会城——此城位于湟水、黄河交汇处,故得名,大体在后世兰州达川镇境内,古城基址犹存。
但别人能这么轻松地让他跑回去吗?
策马奔逃之际,窦涛扭头回望了下,只见东边烟尘漫天,蹄声如雷,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杀他。
他怎么都想不通,只稍稍犹豫了一下,竟然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即便他阵前大喊降顺梁帝,却没人理他,照打不误。
这会追得最紧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看他们的装束,显然是氐羌。但从战马、武器来看,显然又不是,更像是朝廷经制之军。
只可惜现在没机会弄清楚了,窦涛哀叹一声,下令加速撤退。
当然,即便是撤退,也不是撒丫子乱跑,此刻桓温就感受到了——
半空之中,箭矢你来我往,破空声不绝于耳。
最近的那一支,甚至从他耳边擦过。
他感觉浑身都战栗了起来。
那是一种他说不清楚的感觉,既有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恐惧,似乎又带着点兴奋,更有那么几丝刺激。
他在江南长大,平日里自诩弓马娴熟,但在这西北战场之上,他学的那点骑战之术似乎又泯然众人矣。
你能杀别人,别人也能轻易杀了你,你没有任何优势,一不留神就命陨当场。
但他没有退路。
桓家这个情形,不拼能行么?能有前途么?
咬着牙,一支又一支箭搭上弓弦,激射而去。
奔驰这一瞬间,他已经射倒了两名贼兵。但还不够,这点微不足道的战功没人会当回事,甚至都不一定会为你记上,更难以让人信服。
撤退中的敌军发起了一次反冲击。数百骑自两侧坡地上冲了下来,迂回包抄,正面还有数百人挡着,气势汹汹。
桓温下意识想收拢兵马撤退,等待后续人马赶上,但有那么一瞬间,他从心底发出了一种歇斯底里的吼叫。
你们这些氐羌贼子,难道不能乖乖下马,束手就擒吗?为什么还要反抗?为什么不能成为我的战功?为何要为难我?
他双眼赤红,连连发箭,再毙两人。
他被功名利禄迷了眼。
他被若有若无的自毁情绪控制了。
他把生命推上了赌桌,看谁敢跟他赌。
“嗖!嗖!”密集的箭矢攒射而来。
耳边尽是破空之声。倏地,胯下战马哀鸣一声,桓温暗道不妙,立刻调整身形。
冲锋中的战马轰然倒地。
桓温从马背上摔下,因为提前做了准备,一个翻滚卸力之后,抄起地上不知道谁遗弃的马槊,大吼着就冲了上去。
迎面冲来两骑,他们是看到桓温落马之后,特地冲过来捡便宜的,见到敌将非但不跑,反而拾起长槊准备步战,顿时有些惊讶。
其中一人立刻拨转马首,同时侧身甩了一箭。
“嗖。”箭矢擦着桓温头顶飞过。
另一人手忙脚乱拔刀,不料桓温快走几步,一槊捅下。
惨叫声响彻原野,敌骑捂着胸口,轰然倒地。
马儿嘶鸣着空跑了出去,很快又回转而至,在主人尸体旁闻闻嗅嗅。
桓温大喜,提着长槊就上了马背,找准一人,继续厮杀。
军士们奔涌而至,见得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也不管两侧的敌骑了,紧紧簇拥着桓温,朝挡在正面的敌骑直冲而去。
双方错马而过,死伤之人不计其数。
窦涛心痛地看着身边愈来愈少的亲随,正欲兜马厮杀之时,却见数百步外,更多的骑兵冲了过来。
从烟尘规模看,起码有两千骑。不用想了,定是麴氏、游氏之兵。
他顿时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跑!跑回河会城!
他现在需要喘息之机,需要召集更多的兵马,需要找到在这场乱局中脱身的机会。
“唏律律!”马儿的前冲之势生生止住,窦涛一个回身,却见方才与他们搏杀的敌骑又冲了过来。
领头的白袍小将生猛无比,即便身上插着两支震颤不休的箭矢,依然冲锋在前。
窦涛鼓起余勇,招呼部众迎面而上。
双方不约而同地发了一轮箭矢,然后抽出短兵,准备格战。
这一次,厄运没有再降临到桓温头上,而是换了一个人:窦涛。
冲锋到一半,他便马失前蹄,轰然倒地。
这次可不是之前那种游走骑射的松散阵型了,而是密密麻麻的近战搏杀队列。
数息之间,对方已碰撞在一起。
窦涛刚刚站稳身形,就见眼前一暗,喘着粗气的高头大马已近在眼前。
“噗!噗!”同一时间,数把兵刃招呼在他身上,即便有盔甲遮护,窦涛依然血流如注,直接被撞飞了出去。
双方上千骑错马而过。
桓温捂着隐隐作痛的左肩,兜马回转。
他看到了!
他看到窦涛死了!
电光火石一瞬间,他和几名亲随一同动手,齐齐招呼在窦涛身上。
而因为急于对付窦涛,他被人用槊杆狠狠扫了一下,差点坠落马下。
但他赌赢了。
他有些神经质地笑了一下。
这一把赌赢了,下次再把赢来的战果悉数压上,再赌一把,会怎样?
这种赌命的感觉让他很迷恋,同时又带着股深深的恐惧。
身上插着的两支箭矢以及青紫肿痛的左肩告诉他,可以赢无数次,但只要赌输一次,他就会输光所有。
要不要继续赌?他的脸色由红润慢慢地转向苍白……
四月十二日,桓温率部冲至河会城。
闻窦涛已死,氐人大部溃散,余众尽降。
这是一场糊里糊涂的仗,心存降意的窦涛莫名其妙就成了别人的战功,连给他张口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但没人会为他伸冤。
温峤、桓温有战功,麴氏、游氏想他死,在送上去的军报里面,只会写窦涛对张骏愚忠,负隅顽抗,最后全军覆没。
这就是盖棺定论。
第四十七章 来都来了,就别走了
河会城西北来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总数不下万人,身后的山谷中,还跟着不少车辆、牛马羊等牲畜。
前锋数百骑看到河会城后,远远停了下来。
片刻之后,又有千余骑上前,领头一人名叫秃发推斤,长得膀大腰圆,满脸横肉,兜马转了一圈后,跃下马背。
他先看了下河畔长势良好的牧草,又看了看城池附近今年新种下的粟米,沉默不语。
老实说,他们之前放牧的湟水流域也不比这边差多少,但他就是觉得不行,挖空心思想往东边去。
与他一般想法的人其实很多。
哪怕西边有些牧场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牧草长势非常好,他们也想东迁。
先去金城,再至广武,复至武威。
这个过程或许要等机会,或许要花费数十年,但他们乐意。
到了武威后,有的人就满足了,不再走了。
有的人则仍不满足,想着继续往东走,前往关中的安定、略阳、南安、扶风等郡。
当地其实也有部落,那些部落也想往东,比如当年姚弋仲就带着数万人东行,从南安一路跑到了扶风。
而扶风的屠各匈奴呢?他们去了更东边的新平、北地。
向东走是一股潮流,人人都想接触更先进的文明,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个过程从后汉年间就开始了,一个个部落放弃自家的牧地,不要了,东迁。然后他们遗弃的地盘被西边来的部落占据,过一阵子这个部落也走了,继续让给下一家。
整个过程持续到现在,这便是北方胡人数量逐年递增的重要原因:他们不但自己繁衍人口,还有新鲜血液补充。
秃发推斤也想东迁。
他们现在在湟水两岸放牧,同时附庸了西平郡内的不少部落,实力颇为可观。
秃发推斤的梦想就是占据氐羌窦氏的河会城。
他曾经有过机会。在那会,窦涛被张轨扶持,当上了金城太守,然后不断蚕食游家的势力,渐渐在逆水河谷一带取得了优势。
秃发推斤本以为窦涛过上好日子了,就看不上河会城了,会把这片让出来。可谁成想,窦涛占据逆水河谷,成为广武郡三县最大的豪族,同时把势力延伸至金城、榆中之后,依然不放弃河会城,而是大力经营,把核心部落放在这一块,且牧且耕,反复驱逐向此渗透的秃发鲜卑。
想到这里,秃发推斤就不由得啐了一口,自言自语道:“窦涛这么贪,过上好日子就把门关死,活该有此下场。”
说话间,西南边又来一支人马,人数同样十分庞大,充塞整个河谷,根本看不出有多少人。
秃发推斤遣人一问,原来是乞伏部的人过来了。
这是一个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