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09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833
  平先部骑兵适时抵至,从侧后方发起攻击,一时间箭如雨下。
  凉州军阵型终于出现了动摇。
  左右金吾卫大阵趁机压下,发起了第三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冲杀。
  金正大纛下,又有几面令旗升起。
  左右羽林卫也投入了战斗。
  左右金吾卫居中,左右羽林卫自两翼前出,黑矟右营居后接应。
  不知道是辛晏部还是别的什么豪族私兵,策马狂奔,与凉州军的骑兵绞杀在一起。
  一时间,战场上杀声震天,无数男儿怒发冲冠,在这片遥远荒凉的山谷内肆意挥洒着生命。
  靳准投入的第二支骑兵部队加入了战场。
  草壁镇将靳明瞅准机会,率三千骑突入战场,从凉州军一处缺口涌入,然后死命往里钻,不断扩大缺口、制造混乱,顷刻之间,便将敌军后阵搅了个人仰马翻。
  如此围攻之下,凉州军终于支持不住了,后方两个大阵最先溃散,然后是最精锐的前军大阵,整整九千人被打得狼奔豕突,四散而逃。
  “董广败了。”靳准站起身,默默看着。
  “都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其实有点过誉了。”羊聃说道:“我看凉州步卒更耐苦战,被左右金吾卫连冲三次才垮。”
  “金吾卫以前没和凉州军交手过。”路松多摇了摇头,道:“中原何时有如此多的投矛手?冲阵之时,短矛呼啸而来,洞贯铁甲,没见过吧?岭南没这种兵,只有武威、敦煌、酒泉等郡才有。比人还高的大盾、呼啸而来的投矛、硬弓大马,这是张骏的老底子了,一战被摧破,可惜了。”
  几人说话间,战场上的凉州残兵已经被分割包围,成批成批的弃械跪地。
  代表着河西最强武力的董广、宋毅二军,就此覆灭。
  左右羽林卫率先冲上了洪池岭,留守营垒的千余敌军毫无斗志,悉数投降。
  没用多久,便有人捧着董广、宋毅的人头献上,战事就此尘埃落定。
  “走,去姑臧。”靳准不再看了,起身下令道。
  二十三日夜,靳准的大纛出现在姑臧城外。
  二十四日白天,充作先锋的右骁骑卫亦抵达城外。
  军士们用长矛挑着董广、宋毅的人头,在城外绕圈行走。
  二十五日,六千余名俘虏被押至城外,哭嚎震天。
  姑臧大恐。
  ******
  经历了十余日的跋涉,凉州治中从事阴澹终于抵达了长安。
  邵勋已在此驻跸多日,正要启程西行,闻凉州使者至,便在鹿子苑池沼畔接见。
  阴澹毕恭毕敬地坐在胡床上,口中侃侃而谈:“吾闻理天下者,在于镇靖藩屏,和合远方;抱忠诚者,在于毗赞王室,名列爵秩。”
  “永嘉以来,中原丧乱。张西平节抱孤贞,德器宏远,顷以河陇之地,邦国巨屏,乃用贤良之材,牧兹黎元,拔熊罴之士,抚我师旅。遂致宵小自新,盗匪遁逃。此功可昭日月,可表——”
  “张西平守任一方,固有功也。”邵勋把玩着手里的白玉酒杯,问道:“然张骏何功?”
  一双白嫩的素手取走酒杯,又为他斟了一点酒。
  做完这一切后,靳月华便安静地坐在邵勋身侧。
  靳月晖坐于另一侧,羞涩地低着头。
  小姑娘年岁不大,但身形不矮,笔直地跪坐在那里时,双峰突出,纤腰一握,原本平坦嫩滑的小腹微微隆起一个弧度,稍稍破坏了这种美感,但也洗去了小姑娘脸上的青涩和稚嫩,多出了几分成熟的风情。
  邵勋太喜欢浇灌这朵新嫩紧致的雏蕾了。
  阴澹不敢多看姐妹俩,听到邵勋的问话后,又道:“我家主公当天家之信重,保宁朔漠;承父祖之烈风,抚绥河西。兢兢业业之中,常惧失坠;勤勤恳恳之时,屡恐不德。凉州十二郡三营,风化日厚,民咸安乐,此为保境安民之功。”
  “既有功,何不改旗易帜,入朝为官?”邵勋反问道。
  “守屏之臣,未敢轻离。”阴澹回答道。
  “说到底,还是放不下。”邵勋嗤笑道:“朕已至长安,发大兵五十万,岂能为你三言两语所退?朕不急,儿郎们已得金城,迫近洪池。靳准又败宋辑,威震沙漠。十二郡三营忠贞之士,咸思自拔;迷迹之徒,尽皆惶恐。朕有何急?张骏若不急,但安坐城中,一月之内朕便能见到他。”
  阴澹听了,沉默不语。
  “楼兰美人,朕收下了。”邵勋说道:“然则朕更喜凉州壮士。张骏若知机,这会就该降了。能多保留几分凉州元气,便是他的功劳,仍不失富家翁。若负隅顽抗,则罪孽深重,岂不闻斧钺之刑?言尽于此。当今之世,没人值得朕纡尊降贵,屡诏求请。机会给了,抓不住怪得了谁?”
  说罢,一挥手,示意使者离去。
  阴澹无法,只能行礼告退。
  梁帝话说得很清楚了。
  举凉州而降,全家无恙。
  死硬顽抗到底,可不能怪他说话不算数。
  回到馆驿之后,阴澹左思右想,担心延误时机,于是立刻写了一封信,着人快马送回。
  京兆太守郑世达奉命点了五十骑,沿途护送,确保这封信安全、快速地送进武威城。
  第五十章 居延
  居延海,又称居延泽,乃弱水北流形成的尾闾湖。
  所谓尾闾湖,直白点说就是内陆河流到这里流不下去了,于是在地势低洼处形成了沼泽湖泊。
  阴山以北的诺真水汊其实也是一样的尾闾湖。
  而既然流不下去,水体自带的盐分自然很难排出去了,因此居延海是半咸水湖。
  后汉年间,因为上游截留灌溉农田以及地质变迁等因素,居延海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海稍大,东海稍小。
  居延泽西南有一城。
  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秋,强弩将军路博德筑之,曰“居延塞”。
  近代考古,出土汉简三万有余,显示亭障密布于弱水上下游两岸,呈南北直线排列。
  后汉年间,大量亭障毁于战火,无力维持。
  魏晋以来,更没心思恢复。
  时至今日,亭障数量不及前汉年间十一之数,整个西海郡亦只辖一县,即居延县,户二千五百——半个世纪前的数据,当然,至今未改。
  西海郡只有一个豪族,即西海陈氏。
  晋咸宁年间,陈氏子弟陈恭陈元起、陈基陈元声入洛阳求学,名列《辟雍碑》。
  但这个家族底蕴太弱了,也太穷了,根本无力支持二人在中原继续发展,最后只能返回家乡吃沙子,与胡人作伴。
  现任西海太守张肃,乃张轨之弟,年事已高,六七十岁了。
  张轨末期,为了帮扶侄子,稳定四方,张肃出任西海太守,一镇就是十余载。
  去年晋梁禅代,张肃听闻之后,悲愤不已,差点气死。
  好在听闻开国的邵勋乃东海人,非匈奴鲜卑之辈,总算有所安慰,没真的咽气。
  但老头还是很愤怒,一辈子的信仰没了,你赔我啊?
  此番听闻那什么狗屁大梁朝居然打过来了,要抢他侄孙的大位,于是移檄诸部,邀他们出兵,共同平叛——檄文由陈氏子弟陈润所写,落款日期为“神龟十二年四月二十日”。
  经七天时间整顿,居延城及附近各亭障兵士次第收拢,向张掖郡进发。
  而他们离张掖多远呢?一千五百三十里!
  这条路便是居延路。
  自河西走廊向北,多为大漠,其中唯居延路附近有弱水,又勾连居延泽,中间可营田之处甚多,水草丰美,供巨万人,故汉时匈奴入寇,非常喜欢由此南下。
  所以,张肃的大军就是沿着居延路南下的。
  老头年纪大,心甚急,不顾身体衰弱,留人在后方收拢步卒,自率一千轻骑充当先锋。
  四天之内,行军六百余里,帐下骑兵慢慢增加到两千左右,都是你一百、我二百,从各个亭障之内汇集而来的。
  这个时候,他们已抵达弱水分流之处(分为东西两支,分别注入东西居延泽),此处有一军镇,曰“两汊城”,乃西海郡诸亭障中最大的一个,平日驻军五百,连带家属、奴婢总共近四千人。
  张肃终于走不动了,要歇一歇。
  按照约定,一些鲜卑部落大人率军来汇。
  部落很多,但大多依附一个姓“乙弗”的氏族,有那么点部落联盟的意思。
  乙弗联盟散居于武威西部、西郡北部乃至张掖、西海二郡,乙弗氏本部则牧于张掖、西海之间。
  他们的实力也就那样。南边的秃发鲜卑时不时越过大斗谷(大斗拔谷)进入张掖,袭击乙弗联盟,乙弗氏不能敌,听闻他们遣使联络慕容鲜卑的吐谷浑部,试图联兵自保,共抗秃发鲜卑。
  当然,乙弗氏也求助过张掖太守、西海太守,但他俩实力有限,更对这些部落冲突没甚兴趣,自然置之不理了。
  乙弗部之外,还有一个折掘部。
  他们以前曾附于乞伏部,在卑移山南部放牧。乞伏氏南迁至陇西,复至晋兴等地,折掘氏没有跟从,而是一路向西,抵达西海。
  放牧多年后,又向南迁徙,在两汊城附近活动。
  他们和乙弗氏一样,同样深受秃发鲜卑的滋扰,一度想南迁至西平郡境内,与吐谷浑鲜卑背靠背,共同抗敌,好悬才被摁住了,没走成。
  此刻见到张肃,旧事重提,请朝廷发兵打击秃发鲜卑。
  张肃能怎么办?只能支支吾吾。
  不过,这不妨碍他画个饼:“秃发推斤随辛晏造反,有此逆事,将来须饶不过他。诸君勿忧,且随我至武威,上表陈情,都督自然会有计较。”
  乙弗、折掘二部大人心事重重。这话说了太多遍,已然没人信了。
  张肃见了,心中不悦。
  张掖、武威、西海这么好的草场给你们,可不是让你们摆脸色的。
  你们要感恩戴德,哪怕自己吃不饱饭,哪怕时不时被敌人袭扰,哪怕朝廷没法调解你们的矛盾,没法保护你们,你们也要自觉为朝廷拼命。
  于是说道:“如此大事,尔等何敢推三阻四?若能痛击邵梁伪朝,中原必有人群起响应,届时兵进关中,富贵不难得也。休要想东想西,此战——有我无敌!”
  乙弗、折掘的首领们自动忽略了不切实际的废话,只惊讶道:“梁朝是何物?有几个郡?”
  很显然,他们到现在都不清楚外界发生了什么事,下意识认为这个“邵梁”王朝可能就是旋起旋灭的草头王,他们是来帮大晋朝剿灭叛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