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3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6      字数:3866
  雷明、雷典二人恭敬地侍立一旁。
  “这次和梁人交兵,可有所感?”陆玩问道。
  江风凛冽,气象万千。
  对岸的牛渚山高高耸立,采石矶深入江中,仿佛两位沉默的巨人,静静品味着大江东流去的万古豪情。
  “打不过。”雷明老实地说了一句。
  游泳逃回来的他,仍记得那个惊雷之夜,电光闪耀下的狰狞面孔。
  或许,只有在颠簸不定的船上,他才有信心战胜这些人。
  “他们——”雷典想了半天,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最后只能说道:“仿佛生下来就做着杀人买卖。”
  陆玩微微点头,但心下却是一惊。
  他也觉得梁军骁勇善战,短时间野战确实难以抗衡,但没想到雷氏兄弟被吓成了这样,这是破胆了么?
  想到这里,他微微有些后悔,当初该力劝大都督,不要派雷氏兄弟回去“报捷”的。
  但随即想到了雷氏的另一身份,只能暗叹一声,道:“回去之后,先见一下丞相,听听他的想法。”
  “是。”二人齐声应道。
  “还有——”陆玩想了想,说道:“山彦林向有贤名,今虽讳败为胜,恐不能堵悠悠之口。建邺内外,谗间并起,或有害于国家。丞相乃智者,当有所断。”
  雷明、雷典对视一眼,眼中都有些惊惧。
  两路出师,数万大军,不但劳而无功,还丢了寿春,只能退保合肥,这难道不是败吗?陆士瑶这么说定有所指。
  只不过到底指向何处,他们却不甚了了。没办法,地位太低了,
  之前听从妹说山彦林要从北军中候之职升任中领军,实际权责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官品是大大升高了。
  将来若太子继位,台阁重臣还不是随便挑?
  但是现在看来,有人不会让他好过了。会是丞相吗?
  建邺有人戏称大晋朝是“王与马共天下”,全国四分之三的官员出自丞相王导一门,山遐山彦林的急速崛起未必没有原因啊,他真会一蹶不振?
  雷明、雷典兄弟脑子飞速旋转,却想不出个所以然。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是丞相的人,也只能站在丞相一边。
  另外,陆玩与丞相没有太多交情,关系很一般,他绝对不是丞相的人,可却半途把他们兄弟请到这里叮嘱一番,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很让人摸不着头脑。
  或许,只有丞相才能听懂陆玩的话外之音吧。
  ******
  雷氏兄弟抵达建邺的那天,太子司马裒自广陵回返。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中,他几乎成了隐形人,这既是不幸,同时也是幸运。
  不幸之处在于他没露脸,幸运之处在于他没丢脸。
  但事情还是有些不妙。
  七月十四,司马裒在东宫内召集了一批他认为可靠的心腹议事。
  参会之人多为中低级官员,像太子太傅、少傅一般由丞相、三公、卫将军、三省主官之类的兼领,司马裒还真没资格使唤得动他们,更不敢将其引为心腹。
  掌管东宫宫事的太子詹事时设时废,或由太傅、少傅兼领,此时亦无。
  故在座的以四位太子中庶子(第五品)中的二人颜含、沈桢为首。
  另有太子庶子(第五品)江虨(bin)、太子家令(第五品)蔡邵、率更令(第五品)卞瞻、太子右卫率(第五品)周莚(yán)、太子中舍人(第六品)虞茂、太子舍人(第七品)阮宁、太子洗马(第七品)陈达、杜潜等十余人。
  这些基本就是太子近年来搜罗的班底了,十分可靠——至少司马裒是这么认为的。
  人一到齐,他就有些急吼吼地说道:“事急矣!”
  “殿下。”颜含重重地咳嗽了下,道:“太子身负天下所望,当有定性。”
  说罢,站起了身,扫了一圈屋内众人,说道:“不过些许风霜罢了,何急耶?况兹等事体,当以国家为重,太子乃国之储君,当放宽胸襟,休要有那门户之见。”
  司马裒被他这么一说,心中惭愧。
  沈桢瞟了他一眼,暗道颜弘都为人刚正,太子以其名声广大,招致东宫便罢了,居然引其议事,却是昏了头了。
  颜弘都多半不会做小人行径,而今日恰恰是“群小”议事,如之奈何。
  “殿下。”沈桢决定出来定个调,免得风向走歪了,只听他说道:“淮南战事虽云胜捷,然天子那关怕是过不去。山彦林经此一遭,恐有负天子殷望。”
  一句话里两个“天子”,前面一个确实指司马睿,后面一个则是代指司马裒了。
  “君有何策——何言,速速道来。”司马裒说道。
  “殿下勿忧。”沈桢淡淡一笑,道:“祖约作乱,献城以降,引得梁兵大举南下。一夕之间,江北不复为王土。山彦林统军出征,虽未克复寿春,然保得历阳、合肥等锁钥之地。吾闻其已陆续招得数千祖部军士来投,临退之时,又遣水师搬取数县百姓,此非功耶?”
  “所得之军士、百姓已不下七千户,多为徐、豫二州之人,今悉发往芜湖。臣以为,或可于芜湖县置谯国,以山彦林为监谯、淮南、历阳、庐江四郡诸军事。”
  众人一听,暗暗思索。
  本来按照计划,山遐打赢之后,便可强势入主中枢,担任要职中领军或中书监,以分王导之势。
  但现在一切都泡汤了。仗没打赢,说什么都没用。
  虽说国朝高门士人论罪,向来罚酒三杯,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山遐是绝无可能回到中枢的,甚至北军中候都保不住,因为有太多人想看他的笑话了,不仅仅是王导。
  那么,不如退而求其次,仍镇外藩。
  扬州江北都督估计当不上,那就换个名头,监四郡军事,换汤不换药,先避避风头再说。
  这里面最核心的关键就是天子的态度。
  沈桢思来想去,他有极大的信心觉得天子不会过于追究山遐的责任,因为天子需要这么一个人来限制王导的权势。
  “殿下,今日臣入宫中,闻天子属意刘琨刘越石、王舒王处明二人分掌禁军。以此观之,历阳、东关、合肥诸路兵马应不会——”太子洗马陈达说着说着,瞟了一眼颜含。
  颜含察觉到了他的目光,冷哼一声,径直起身行了一礼,道:“太子身侧多有正臣,老夫身体不适,告辞。”
  说罢,直接走了。
  司马裒下意识伸了下手,又颓然放下。
  不过,颜含一走,屋内气氛却松快了许多。
  太子家令蔡邵松了口气,道:“殿下,若建邺军权落入王茂弘之手,则历阳、合肥军权必归他人。而今可虑者,乃诸葛道明。听闻朝廷欲在京口置侨郡,诸葛道明手中有诸多北地流民,更有精卒万人,若其起了心思,恐不利也。”
  京口流民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当初司马睿幕府自徐州南渡之时,大批青徐士民跟着一起南下。在那个当口,江东豪族还没反应过来,因此一下子涌入了许多人。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涌入,使得江东居民与北方流民之间的矛盾尖锐了起来。
  从那时起,除非士人家族及其部曲,一般流民都被拦在江北,甚至不少门第不够高、名气不够大、来得比较晚的士人也只能留在江北,直到其被征辟做官为止。
  诸葛恢就掌握着这股力量,其以侍中身份镇京口,编练了一万兵卒,已然数年之久。
  考虑到京口的独特位置,这股力量十分关键。
  “荒唐!”太子庶子江虨一听就驳斥道:“诸葛道明乃正人君子,忠心有嘉,何中伤耶?”
  蔡邵看了他一眼,冷笑一声,并不多言。
  别人不清楚,他却知道一点秘辛。
  听闻江虨偶然见了一次琅琊王妃诸葛文彪,便魂不守舍,念念不忘。
  但问题是你有机会吗?便是琅琊王薨了,诸葛文彪也只会继续当她的琅琊太妃。
  忠心护“主”有用吗?
  司马裒不知道这事,只奇怪地看了一眼江虨,便道:“今需得为山彦林转圜一二,此乃正事,余事休要多论。诸位有何良策?”
  “此事还得着落在丞相身上。”良久之后,中舍人虞茂拱了拱手,道。
  司马裒一怔,有些不解。
  就在此时,却见一宫人走了进来,行至司马裒身侧时,附耳说了几句。
  司马裒听了脸色一白,扭头看向外间,却见太子妃山氏向他点了点头。
  完了,天子被气得病倒了。
  第七十四章 补救(下)
  时已入夜,太子右卫率周莚点了数十人,轻车简从,直抵东掖门外。
  台城或者说建邺宫仍在营建之中,东侧城墙已完工大半,置一门,曰“东掖门”。
  东掖门以东隔着一条路,便是如今太子司马裒居住的苑林了。
  东宫侍讲王彪之正站在路西侧,躬身行礼道:“殿下,臣已将左卫将军请来,可速入内。”
  司马裒微微颔首,下了牛车。
  不知道是心情焦躁还是激动,他差点一个趔趄,太子妃山宜男一把拉住。
  左卫将军、南顿王司马宗刚拿着钥匙走来,嘴里念叨个不停,见到太子时,皱眉道:“为何不乘辇?”
  “国家草创,便是天子亦驾牛车,左卫将军何出此言?”王彪之猛然转身,逼视司马宗,斥道。
  司马宗敢挑太子的毛病,在王氏族人面前却不敢造次,闻言不再说话,将钥匙交了出去,吩咐兵士开门。
  一派簇新之色、仿佛还带着点木料气味的东掖门被用力推开。
  东宫卫士被留在外面,太子夫妇、东宫侍讲王彪之三人步行入内。
  一队军士护卫于侧,很快将他们带到了太极殿前。
  太极殿是台城内唯一完工的殿室群,本作朝会之用,并非寝殿,但如今这个时候想啥呢,有正儿八经的殿室住就不错了。
  太极殿共有十二间殿室,象十二月,皆已完工。
  两侧还有东堂、西堂各七间,正在兴建。
  殿堂之间有东西二上阁,方庭阔六十亩,今只草草规划,并未动工。
  宫城卫士向由禁军充任,并定期轮换防区,今日值守太极殿及东掖门一带的便是左卫将军司马宗所领一部人马。
  此人以前极受宠信,毕竟是宗室。但随着司马睿开国称制,各项制度与监国乃至幕府时代有所调整,司马宗地位大不如前,心中不满是正常,而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也是正常的——皇权本就不振,况太子乎?
  司马裒心中有些不忿,但山宜男用眼神止住了他的盲动。夫妻二人遂默默前行,很快入了殿室,东宫侍讲王彪之则留在外面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