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51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575
  惊则是因为桓茂伦怎么看出来的?难道我脸上写了叛徒两个字吗?
  恰在此时,丹阳尹山玮遣人相召,一起入东宫议事,吓得杜乂当场把信烧了,这才惊魂未定地上了牛车,往东宫而去。
  ******
  东宫其实不“东”,整体位于台城西南部,西临运渎。
  运渎,顾名思义用来运输的。
  孙权搬来建邺后,令左台侍御史郗俭开凿运渎,直通仓城。
  而今八十八年过去了,运渎还在使用,且年前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清淤疏浚,不但可作运输之用,同时还是台城的护城河。
  建邺东宫和洛阳东宫一样,开有三门,正南为承华门,东西两侧分别是安阳门和奉化门。
  牛车穿过了一片杂乱的工地,停在了承华门前。
  杜乂下车后,回身看了下。
  快要过年了,台城南侧的城墙还在持续营建,真是一刻不停。
  “下次再来,还得经台城诸门。”杜乂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亲随已与东宫二卫的兵士交涉完毕,可以入内了。
  东宫二卫共四千人,都是从禁军转来的。
  原本总计二万禁军,其实是按晋开国初年七军五校的规制来组建的。
  但东晋草创,显然无法完善宿卫七军及五校尉营兵编制。
  到了最后,宿卫七军只得其三:左卫七千、右卫七千、骁骑二千。
  其中,左卫、右卫轮番宿卫台城。
  现任左卫将军是南顿王司马宗,右卫将军则是虞胤,此人是司马睿元配妻子虞孟母之弟。
  宿卫七军中其他的前后左右四军将军亦有,只不过都是空头名号罢了。
  五校尉营兵只有屯骑二千、步兵、射声各一千,总计四千人,由谯王、屯骑校尉司马无忌统率,驻石头城。
  宿卫三军及三校尉营兵合称建邺禁军,归中领军王舒指挥。
  建邺城中还有一些零散的兵马,比如西阳王司马羕开府,朝廷赐其“千兵百骑”——字面意思,就是一千步兵、一百骑兵,归其个人统率。
  类似司马羕的人还有,但基本只有一百兵到数百兵不等,不算禁军,不算郡兵,是朝廷为他们养的私兵,只能说大晋朝水太混了,太复杂了。
  太子司马裒搬去东宫之后,左卫、右卫各抽调两千人,组建东宫二卫,这又算是东宫属兵了。
  整个建邺城,从军队来看都是散装的,令人称奇。
  杜乂入了崇正殿,便看到了太子庶子江虨,想开个玩笑的,但人家是太守级别的官员,自己只是郡丞,官品还没县令大,见礼之后,便找了个靠外的位置,老老实实坐下。
  片刻之后,丹阳尹山玮入内,见着杜乂,笑道:“弘治,坐那么远作甚?来我身侧。”
  杜乂苦笑了下,道:“罢了,这边可观庭中奇石,甚好。”
  山玮摇头失笑,随后左右看了看,终于没见到颜含,顿时松了口气。
  搬到东宫后,太子府又多了个太子詹事,乃会稽孔愉,不过同样没喊他过来,因为他与丞相王导相善,有些事不方便当着他的面讲。
  “淮南、庐江二郡遭贼,总是坚守不出,也不是办法啊。”
  “那能怎么办?上万鲜卑铁骑,纵然分成了数股,那也不好打。能守住城池、坞堡就不错了,开春之后,其自退走。”
  山玮听到了有人在说话,定睛一看,却是太子洗马陈达和左卫率应玄。
  原左卫率回家丁艰去了,应玄出任此职没多久。
  不过他是自己人,更准确地说是太子妃山氏的自己人——应玄之父应詹,出身南顿应氏,乃山简旧部。
  听到他们提起淮南、庐江战事,山玮也很感兴趣,遂凑过去倾听,不料就在此时,太子夫妇二人齐至。
  山玮和众人一齐起身行礼。
  “坐下吧。”司马裒脸上又是标志性的苍白,回了一礼后,匆匆说道。
  众人遂落座。
  司马裒、山宜男二人并坐上首。
  开腔之前,司马裒先看了下山氏,见她点头之后,才说道:“今议淮南战事。”
  “邵贼此人穷兵黩武,大雪纷飞之际,亦遣兵南下。何次道与贼兵相持施水半月,然贼转入庐江,大肆抄掠,民情不安。陶道真(陶瞻,陶侃之子)与贼战,大败,幸郡城未失,不然真不知该怎么说了。”
  “今各地飞札而至,皆言山彦林拥水陆兵马二万余,却不救援庐江、淮南。诸位可有良策?”
  果然说的是淮南战局。
  不过,他们能怎么办啊?难道把东宫二卫派过去打仗?恐怕也打不过。
  鲜卑骑兵来去如风,而南兵以步卒为主,累死了都追不上,这仗怎么打?
  太子右卫率周莚听了,微一皱眉,道:“殿下,却不知贼骑来自何处?”
  司马裒一愣,迟疑道:“应是……”
  “成德、阳泉。”山宜男抢先说道。
  司马裒汗颜,他本来准备说寿春呢。
  “既如此,也不是不可以防。”周莚说道:“淮南、庐江二郡,湖池众多,河溪纵横。便是天寒结冰,冰面亦很薄脆,过不了人马。贼骑驱驰于野,走不了多远便会为河流阻隔,过河之后,再走几里,又是河流。臣实不知,如此水网密布之地,怎生让骑兵跑起来的?”
  说到这里,不待司马裒回答,又道:“我猜二郡豪族见得大队贼骑而来,便已畏惧,故据守坞堡,任贼骑纵横。如此,局面其实不算太坏。理他作甚,贼野无所掠,早晚自走。”
  “话不是这么说的。”应玄清了清嗓子,道:“若任贼骑来往纵横,二郡豪族见了,难免灰心失望。久而久之,恐于大局不利。山都督最好还是动一动,纵不能赶走胡骑,至少要让二郡大族见得王师,如此方能与邵兵久持。”
  “应将军说得在理。”太子中舍人虞茂说道:“南北相争,首在人心。不闻不问,只会让二郡父老大失所望,还是得想想法子。”
  想法子那就要出兵了。
  虽说庐江、淮南不可能所有河流都结冰了,但枯水之时,终究有些不便。
  大船开不进去,只能走小船,但船一小,风险也大了。
  “能不能——”就在众人思索之时,山宜男突然说道:“能不能把贼骑引到一处,然后暗中遣人烧掉木桥,令其夹于河湾之间,进退不能、驱驰不得,再以步卒杀出,一举剿灭?”
  “难。”周莚摇头道。
  “贼人恐不会上当。”太子家令蔡邵说道。
  “一着不慎,恐要为贼骑所迫。”太子中庶子沈桢亦道。
  山宜男见众人这么说,有些难堪,便不再说了。
  杜乂冷眼旁观。
  其实此策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鲜卑人上万,形形色色,总有骄横大意之人,况且晋兵一直避战,他们早就心中轻视了,骗个几百骑到不利地形上,伏兵齐发,你敢说一定成不了?
  “那怎么办?”司马裒唉声叹气道。
  “殿下,臣愿往合肥一行。”左卫率应玄长身而起,道:“这个围,总得有人解。再这么拖下去,山都督恐狼狈不堪。”
  “可有把握?”司马裒问道。
  “尽力而为。”应玄说道:“殿下不应为此等事体分心,而今天子抱恙,局势波诡云谲,此乃大事。”
  司马裒悚然而惊,默默点了点头。
  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没法安心。最近一段时日,左卫将军司马宗可不是很老实,他和右卫将军虞胤过从甚密……
  收拾心情后,司马裒说道:“此事就交给卿了,尽力而为即可。”
  “遵命。”应玄应道。
  “还有一事。”司马裒又道:“天子有意以东宫属官为使入蜀,何人为之。”
  “殿下,不如派颜弘都前往。”丹阳尹山玮建议道。
  司马裒下意识看向山氏。
  山氏颔首。
  司马裒又看向其他人,众人皆无异议,早想打发他走了。
  “那就以颜弘都为使。”司马裒下定了决心。
  随后又议了议其他事,直到傍晚时分,众人才行礼告退。
  这个时候,山宜男喊住了落在后面的应玄,轻声说道:“高正此行,多加小心。妾闻胡人向贪财货,若能设法诱其来劫掠,并以舟师杀之。哪怕只是小挫其锋,都能令局势大为改观。妾不擅军争,缓急之间只想到此策。高正熟读兵书,何次道亦有军略,可试行之。若实在不行,亦无需顾及妾之颜面强行为之,当以大局为重。”
  周莚刚走出没几步,闻听此言,脚步一顿,旋又快步离开。
  “臣去了再看。”应玄看了山氏一眼,回道。
  山氏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又回了正殿,见人都走光了,便对司马裒说道:“夫君,颜公乃正臣,出使远行之事,还需好生安抚。”
  “那就召——”
  “最好亲自上门。”山氏看着他,说道。
  “行。”司马裒微一犹豫,便应承下了。
  当天晚上,司马裒亲至颜含府第。
  第八十八章 应对之策(下)
  “颜公家中陈设委实粗陋了些。”明暗不定的烛火中,司马裒有些惊讶。
  “奢则不孙,俭则固。”颜含一脸正色道:“异日太子登基,当以俭朴为要。臣未闻上俭而下不丰,欲寡而下不给者。江左虽言中兴,然内有权宦,外有国贼。洛阳父老翘首以盼,北地华夷引颈而望,殿下当慎之、诫之。”
  司马裒目瞪口呆。
  怪不得东宫僚属都不太喜欢颜含呢。他是太子,上门刚说一句话,还是好心,结果就引来这么一通训斥。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太子少傅呢。
  不过“江左中兴”以后,司马氏确实更习惯“面刺寡人”了。颜含这么说,他就只能生受着。
  “颜公所言甚是。”司马裒笑道:“今后国事多多仰仗颜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