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68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491
现在么,他只不过是沔北幕府小小的水曹令史,邵勋则贵为大梁天子。而且,主母裴妃也弄到手了,简直让人嫉妒得发狂。
“去吧。”邵勋挥了挥手。
王秉躬身退下。而他走后,兵部尚书左丞卫展又至。
“道舒愁眉不展,何故也?”邵勋笑问道。
“臣遣子侄至江夏,被外甥讥讽吝啬。”卫展苦笑道。
邵勋大笑,道:“卿为兵部左丞,分拨粮草、器械,锱铢必较,从无滥发之事,朕实赖卿耳。”
“臣不意陛下如此嘉誉。”卫展拱了拱手,道:“臣甥李充,岁首奉母自建邺返回故里。之所以回来,实乃始终未谋得一官半职,再留下去也济不得事,故向好友辞行,奉母而归。”
邵勋听了连连点头。
江夏李氏乃汉末李通后人。
卫展在洛阳为官时,与同僚李矩李茂约(非平阳李矩)相善,遂将妹妹卫铄嫁给他。
李矩后来做到江州刺史,可能是水土不服,英年早逝,卒于任上。
李矩和卫夫人生有一子,就是李充了。
李氏在江夏还是很有势力的,而且非常特殊——
邵勋问道:“听闻李重李茂曾(李充伯父,非洛阳李重)为尚书郎时,针砭时弊,认为应限制豪族奴婢僮仆宾客人数,禁止百姓变卖田宅,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卫展沉吟一番,说道:“其子廞(xin)亦未出仕,这次一并回来了。”
“壮哉李氏,颇合朕心意。”邵勋赞道:“汉时李通便忠勇清贞,传至孙辈,仍有此见识,应当重用。”
卫展眼皮子一跳。
听陛下这意思,江夏李氏的前途不错啊,只要他们肯投降。
想到这里,他立刻说道:“吾甥虽讽我,然亦知大势,愿举家归顺,只是需要王师遣兵接应。”
邵勋一听,抚掌大笑,道:“此事易耳。朕即刻传令,左飞龙卫自随郡南下,接应李氏。”
“陛下英明。”卫展长舒一口气。
邵勋也很满意。
“八十万”大军压境,声势何等煊赫。再辅以政治战,则无往而不利。
襄阳蒯氏、江夏李氏投得快,当然有好处。
投得慢的,那就上餐桌,没说的。
或许,他该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了。
前番有人来报,汉时世为沔南冠族的廖氏(廖化家族)就不愿投降,那就别怪他心狠手辣了。
正面、反面典型都树立好后,战事或许会更加顺利。
想到这里,他终于决定微操了。
第一百零三章 苦果
还是正午呢,天一下子就阴沉了下来。
廖氏坞堡外,已经扎起了营垒,许多杂胡兵屯驻于内,将这个坞堡死死看了起来。
仔细看去,这批杂胡以步卒为主。
一部分原因是杂胡本来就不是人人有马,出征时也没借到,只能当步兵;另一方面则是有人就一匹马,这会有点病了,跑不动,只能舍马就步,前来这里监视廖家。
就在昨天(十月初六),廖氏出兵两千余人,河州杂胡出兵迎战,双方阵列于野,杂胡大败,奔回营地。
正面打不过,战斗力弱,那就没办法了。
廖氏趁势攻了一下营垒,不克,反倒损失了不少人手,于是也撤了回去。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军经此南下,过路的兵马一营又一营,他们也怕了。
这般雄厚的兵力,几乎把每一寸陆地都塞满了,晋军纵然能从河道上进击,又有什么大用?前军千人过去,你刚刚绕后,数里外又来了两千步骑,你再放过他们,马上又来两三千人,层层叠叠,波次前进,将偷袭的空间完全压缩掉了。
邵慎已经抵达了樊城以西。
他将部队分成三部分。
银枪左营督军蒋恪为西路军都督,统银枪左营全部、义从军一部、左金吾卫,并河陇杂胡兵一万,总计两万余步骑,算上辅兵约五万众,自襄阳以西渡河,南下收取襄阳西部诸县。
甚至于,蒋恪还遣使跋山涉水,招降深处大山之中的新城郡。
魏兴郡奉镇西将军金正之令,分出一部兵马顺沔水东行,给新城施加压力。
不过他并没有派兵南下梁东三郡,因为需要翻越重重大山,道途艰险,补给耗费大,同时也是因为他刚刚摁平了一场因为度田而产生的叛乱,大部队前几天才返回长安休整。
另外,杨难敌见关中局势复杂,又开始招诱旧部,声势稍振,归降入朝之事再也不提了。
休整完毕后,金正还要回过头来去打这厮,根本无余力南下。
当然,西路军都督蒋恪也不愿意看到金正过来抢功。
他自十月初六到初八,将主力部队集结至中庐县境内后,便开始西进沶乡,南下上黄。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声势远近可闻。
西路军之外,还有东路军。
此路以右金吾卫将军黄彪为都督,率右金吾卫、落雁军一部、黑矟左营,并代国骑兵万骑兵,同样是战辅兵五万众南下,分兵略取襄阳东境,伺机直扑杨口。
道路不是很好走,故进军较为迟缓。
沿途还有不少小规模的敌军屯兵营垒、沔水渡口,这会正一一分兵攻打。
邵慎自任中路军都督及南征大都督,统率右飞龙卫、黄头军第二营、捉生军一万多步骑,并各路杂胡兵二万余、南阳诸郡兵二万余,战辅兵超过十万,围困襄阳、樊城。
邵慎的大营设在樊城以西的于禁故垒,最大的一座浮桥也建于彼处。
其实本来还有数千左飞龙卫府兵的,南下过程中突然被抽调走了。
邵慎大怒,了解一番后得知被叔父临时调走了,怒了一怒,没再多话。
至于亲军、幽州突骑督、义从军一部、落雁军一部、黄头军第一营总计一万七千余人,则留驻淯阳,护卫圣驾及随行官员、后妃、皇子、公主。
邵慎并没有完全执行围而不攻的战术。
事实上他调遣了数千杂胡兵猛攻襄阳城南的岘山,不克。
再调府兵及黄头军上,依然不克。
没办法,只能先围困了,削弱一番敌军士气后,再做计较。
******
十月十二日,左飞龙卫将军徐朗的大军出现在了江夏境内。
出发时齐装满员的七千余府兵及部曲,这会已经掉队三分之一。
路难走,河湖众多,马匹状态又不好,走着走着,这支机动性极强的部队就慢了下来。
其实他们还算好的,配属给徐朗指挥的三千幽州轻骑更为困难。这会绝大部分人都是牵马步行,一路之上,病恹恹的马匹随处可见,部分牧人正在精心照料,试图令其恢复。
好在这会已过石岩山,离安陆(今云梦县一带)已是不远……
安陆是江夏郡城,此时正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
李充几乎把所有能打的部曲庄客都带上了,总计两千三百余人,汹涌南下,打着入援的旗号,在内应的帮助下开得城门,入据城池。
当天下午,城内大小官员便被软禁了起来,不过城内还有一些晋兵正据守南门及城楼,负隅顽抗,让他忧心不已。
而此时的安陆城南,一支千余人规模的幽州鲜卑骑兵正陷在松软的泥地里,人仰马翻。
他们是徐朗部的先锋,搜刮了一批状态较好的马匹,一人双骑,火速南下。
抵达安陆之时,就见到城西、城南来了不少吴兵,河面上舟楫林立,一眼望不到头。
他们心急之下,直朝渡口冲去。
吴兵非但没退,反而大呼酣战,将他们引入泥泞松软之地,船上箭矢连发,水陆将士背水结阵,将这股幽州来的鲜卑兵给杀得大败。
李充看得十分焦急。
尤其是看到船队上高高飘扬的“陶”字大旗时,更是忧惧不已。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之前有人说陶侃去弋阳了,但事实上所有人只看到陶侃的大纛去了弋阳,没人真的亲眼见到陶侃本人。
现在看来,陶侃压根就没去,很可能一直在夏口搜集资粮、聚集兵马——夏口是荆州重镇,最为关键的枢纽之地,同时也是屯驻兵马最多的地方。
“杀胡狗!”
“杀南蛮!”
一群鬼面断发的蛮夷兵操着不太标准的吴语,士气高昂,勇猛无比,与落马的鲜卑骑兵撞在一起。
髡发鲜卑人浑身泥泞,抽出马鞍旁的短兵,与蛮兵厮斗起来。
不过他们终究士气低落,这会已有不少人开始逃跑了。
几匹绢的赏赐,玩什么命啊。没当场溃散,还与吴人交手几合,已经对得起邵贼了。
这个地形打不了仗,有本事咱们找一处干燥开阔的地,重打一次。
有几个机灵的酋帅收拢了二三百人,当先窜出,冲到南门之外,从背后向吴兵发起了进攻。
他们很清楚,这般徒步逃跑,肯定没命,最终结果是被这些跟鬼一样的吴兵斩杀于芦苇湖荡之中。而今唯一的活路就是退入城中,依城固守。
于是乎,他们奋起最后的余勇,冲进了大开着的南门,与城内的李氏部曲前后夹击,很快就将顽抗的吴人击散。
河面上的吴兵发现了动静。
数千人如同虾兵蟹将一般,自芦苇荡、渡口冲出,往安陆城杀去。
只不过他们终究慢了一点。
冲得最快的一拨人离城门只有数十步了,突然之间南门就被关上了,连在城外哭喊的上百鲜卑兵都不顾,可谓狠辣无情。
南侧城楼上的战斗还在继续,喊杀之声响彻云霄,而南城门外却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