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194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990
王兆早有预感,但这会听了依然十分兴奋,声音都有些颤抖了,想要跪拜,被送上官印的常隆眼神制止了。
他郑重接过官印、公服、佩剑,躬身一礼,道:“臣谢陛下赏赐。”
邵勋状似欢快地笑了笑,道:“朕就喜欢英武儿郎。卿箭术跟谁学的?”
“跟着本防府兵老卒学的,不独一人。自己又琢磨了些关窍。”王兆回道。
邵勋唔了一声,赞道:“这便是天分了。可愿在襄阳安家?”
“愿。”王兆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应下了。
邵勋很高兴,道:“山都县厮杀多年,十室九空,今赐卿田一顷,可携家小来落籍。”
“臣遵命。”王兆其实还没成婚,独身一人而已,不过这时候就不用扯这些有的没的了。
有了从九品勋官在身,回家说个新妇还不简单?王兆心中已经盘点起了颍阳防那些个与他一起长大还没嫁人的女子,甚至连孩子名字都想好了。
“吴澶,卿于岘山脚下夺旗一面,今授从九品武骑尉,赐田一顷。”邵勋又看向另外一人,面带笑容。
“臣谢陛下赏赐。”吴澶上前一步,接过官印、公服、佩剑。
“卿可与王兆一同于山都县安家。”邵勋说道。
“臣遵命。”吴澶比王兆还要兴奋,因为他是部曲之子,并非府兵子弟,如今一跃而成官人,完全可以把全家都带过来。
山都县就山都县。给人当部曲还是自己当家,根本不用选择。
况且,他家已经快无地可种了。府兵主家打算把他们家耕作的地析出大半,给女儿女婿耕种。
本来也就五十亩地而已,拿出三十亩给人家,吴家六口人种着剩下的二十亩,那是真的艰难。
都说荆州多“瘴气”,但吴澶在襄阳厮杀过,又转输粮草去过石城,最后又到纪南围城,可谓南征北战走了一个遍。在他看来,江陵那边确实不太舒服,石城也不行,但襄阳勉强可适应,没那么难受。
在山都县安家,他完全接受。
王、吴二人领完赏后,齐齐退下,很快又有十几人上台。
这些人没那么耀眼的战功,不过都是有过斩首且能佐证的,各自赏赐绢帛、田亩——第一阵五百人里,有斩首的就这么些人,十几个而已,看起来不多,但考虑到野战并不多,已经很不容易了。
邵勋照例问了问他们愿不愿意留下,无人拒绝。
这是正常的。都有田亩赏赐了,谁舍得扔下?留下后,赏赐的几亩地是自己的,另还授田五十亩,足以成家立业了。
第一阵结束后,便是第二阵。
这一阵没有立下奇功的,共有十八人斩获过敌人首级,或者生擒过贼人,照例赐田。
接着是第三阵、第四阵……
说实话,这是一件累人的事情。但邵勋耐着性子,从清晨忙活到午后,下令全军大酺之后,才终于轻松了下来。
总计二百余人,一一谈话、慰勉,都愿意扎根襄阳。
至于剩下的六千多人愿不愿意留下来,邵勋还会派人摸底一下。
不过,他会尽量使手段让他们留下来,授田编户,成为襄阳、山都、中庐等县的民户——表面有选择,实际上不打算给他们选择。
别的郡县可以妥协,但襄阳这种地方他不打算让出去,一定会进行深入的改造,而移民落户是最好的手段。甚至于,南郡北部江夏的安陆、竟陵石城都会充实户口。
就大梁朝的国情而言,府兵及部曲子弟是相当重要的人口来源。
一方面可以缓解诸军府人口增长后的窘境,延长府兵制度的寿命,另一方面也可在新得之地上安插信得过的自己人,可谓两全其美。
唯一的难处是如何说服这些人自愿南下,授田编户。
襄阳离洛南不算太远,还能让府兵子弟勉强接受,将来再往更南边安置民户时,阻力就要变大了,愿意去的人会大幅度减少,可能需要朝廷提供一些赏赐激励,或者干脆上强制手段——这个选项始终没有排除,但邵勋不会轻易动用,对府兵他还是愿意耐心一点的。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众人纷纷散去。
以杨覃、蒯恒、习嘏为首的襄阳本地士族看了,心事重重。
蒯恒得到了襄阳太守之职,但看起来微微有些惆怅。
他静静看了看郁郁葱葱的蔡洲,这里已经是“蔡洲苑”了,成了少府辖下的苑林,听闻将来会有大批园户过来屯垦。
再看看西南边的岘山。
山脚下已经有人开始筛土筑墙,营建军府。
岘山龙骧府建成后,那块地就是军府地域了。不是不可以过去游览,但总有诸多不便。
其余诸县,还要安排洛南府兵子弟乃至胡人有功将士,授田编户之后,便是朝廷可以直接调用的力量。
这些人与襄阳本地豪族可不是一条心。一旦有变,他们就是弹压地方的急先锋。
各家坞堡庄园里的部曲拉出来与他们对打,真的能赢吗?可不敢这么说。
蒯恒没有反意,他只是有些惆怅,这也是豪族在面对朝廷加强地方控制力时的自然反应。
襄阳,终究和以前不一样了。
******
三月初五,邵勋于蔡洲正式下达旨意。
以南阳乐凯为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治襄阳,撤沔北幕府。
这是应有之义,且早在众人猜测之中。乐凯这会还在南阳征集粮草,最迟下月就会走马上任。
另有一些人猜测,乐凯可能在襄阳干不了太久。荆州刺史只是一个过渡,让大家面上都过得去罢了,最终还是会入朝。
第二道旨意是以巨鹿郡王邵慎监六郡水陆军事,即荆州之襄阳、江夏、竟陵、南四郡及梁州之新城、上庸二郡——魏兴郡军事仍由镇西将军金正管辖。
这是大梁朝第一个“监水陆军事”头衔,可见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也是正常的。推进到沔水、长江流域后,地理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北地完全不同,自然要做调整。
邵慎的治所是江陵。三四月间,他就要组建起一支五千人规模的荆州世兵,人员从南阳五郡征发。
在裁撤世兵的大背景下,荆州、关西是仅有的两处逆势增长的地方。原因无他,军户太好用了,不但不用支付粮饷,还可以从他们手里收钱粮,更可以驱使他们卖命,简单来说,就是白嫖。
蒋恪出任新幕府从事中郎,兼领南郡太守,治纪南城,不过这都是暂时的。
银枪左营会继续在江陵屯驻数月,等待黑矟中营完成第一期训练后南下接替。
南郡郡兵也会新建,人员从本地招募。
水军都督杨宝同样暂留江陵一段时日,负责重建江陵水师。
他的治所将会设在江陵水城之内。
此城才起了个头,真正修完却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征讨江东,没有水师是不行的。而在水师组建完毕后,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进攻吴人,而是加强训练,更要保护自己,别让吴人打上门来,直接给灭了。
当然,杨宝还有一项重任,那就是想办法招诱吴地水师将校、军士来降。
大梁朝上下很清醒。即便江陵水师组建完毕,几年内也不太可能打得过江东水师,那是开玩笑。最好的办法还是招降纳叛,就像曹操当年收降荆州水师一样。
杨宝是聪明人,他很好地领会了邵勋的意图,并且已经付诸实施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鱼腹
船只吃水很深,艰难地航行在江面上。
两岸风景很好,苍松翠柏,崇山峻岭。
时不时见到蒸腾而起的雾气,却不知是云岚还是畬田刀耕火种时产生的烟雾了。
纤夫们喊着充满节奏的号子,一步一踟蹰,艰难行走在江滩之中。
江滩远处则是山岭,山上开辟出了令人惊叹的道路。
有些路段算是山坡,简单修缮一番就是道路了。
有些路段则要开凿、拓宽,需要花费不少的工夫。
还有些路段就十分艰险了,完全是栈道,走在上面都吓人。
整个北方的正经驿道之中,也就冠爵津(雀鼠谷)有一段是木质栈道,可见南北地理的不同。
“宗儒看得入神了。”习嘏走上船头,拈须笑道。
“习公。”毌丘禄转过身来,行了一礼。
“哎,老夫不过痴长十余岁而已,你我表字相称即可。河东毌丘氏,也是名门望族了。”习嘏连忙拦住,笑道。
毌丘禄暗道河东毌丘氏早没了,他长于江南,更谈不上名门望族。
习嘏得授襄阳令一职,地位上与毌丘禄差别不小,但人家门第比毌丘氏这种刑家之余高,又是荆州望族,在本地名气大,故两人交往起来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
“彦文,我方才见得对面山道上有人马在行军,可有关碍?”毌丘禄指了指江北,问道。
“无妨。”习嘏信心十足地说道:“老夫事先找过人了。值此之际,人心思变,无碍的。些许兵马,或许是郡兵调防罢了。说起来,这路还是当年刘玄德修的呢。备先至江陵,复驰至涪城,璋率步骑数万人与会,便是走的北边这条山道,亦称江道。”
毌丘禄缓缓点头,又问道:“方才听船工提及,此地名石门山、石门滩?”
“正是。”习嘏说道:“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经此门西逃。吴兵追之甚急,备烧辎重断道。时孙桓为陆逊前驱,奋不顾身,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翻山越险,仅乃得免。”
烧辎重便能断道,逼得吴人像特种兵一样攀岩绕后,截断刘备退路,可见峡道艰险。
如此崎岖狭窄的地形,可供扎营屯兵的地方定然不多。如果要聚集在一起,免得被人各个击破的话,那可供选择的地方就更少了,难怪刘备在猇亭吃了大亏。
大梁若要攻取这几个郡,最好的进兵路线还是长江。不过峡道也不是不能走,比起秦汉年间,刘备重修了道路。晋一统三国后,再次整修。比起几百年前,峡道好走了不少,至少已可供万人规模的部队随意通行。
“多谢彦文解惑。”毌丘禄行了一礼,道:“出来走这么一遭,对劝服宗旷更有信心了。”
说罢,指了指江北那些穿着各色麻布粗服的兵士,笑道:“连戎服都没有,算什么兵?靠这些本钱,不如早降。”
习嘏听了尴尬一笑。
临时征发的田舍夫而已,连世兵都不是,哪来的戎服?有衣服穿还算好的,等你见识到袒胸露乳、鬼面纹身的蛮兵,岂不是更惊讶?
船静静行驶着。
号声回荡于山峡之间,惊得猿猴啼叫不止,仿佛惊弓之鸟一般。
******
三月初五,就在邵勋下达一系列官员任免命令的同时,毌丘禄、习嘏一行人终于抵达了鱼复县外——亦作“鱼腹”县,今重庆奉节附近。
此县西南临大江,地势颇高,“窥之炫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