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10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4227
  不过,正待转身离去时,他犹豫了下,问道:“襄阳乐使君可曾让你带话。”
  “不曾。”
  邵慎嗯了一声,直接回城了。
  “元子。”原本站在邵慎身后的邓岳走了过来,行礼套近乎。
  他和桓温在襄阳有过数面之缘。
  桓温见了,诧异道:“我回了趟洛阳,再来就没见到你,却不想来了江陵。”
  “得了江陵令一职。”邓岳说道:“而今主要为巨鹿郡王征发粮草、人丁、钱帛,供给水军招募、整训所需。”
  “哦?水军何在?”桓温看了看水城,问道。
  “去江上讲武了。”邓岳说道:“躲在水城里是练不出来的。”
  “本事如何?数月前水军损失惨重啊。”桓温说道。
  “杨督把河阳、沙海的水军都调过来了,又招募了一些人,现在大概有战船数十艘、兵士六千人。”邓岳说道:“七月时,巴陵那边跑过来两条船,多为吴兴沈氏子弟,带着数十人投效而至。杨督试了试他们的本事,大悦,皆授予官职。”
  “沈氏子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桓温感慨道。
  这个天下,一般而言升官是比较慢的,但有那么几种特殊情况,能让你从一文不名的状态直接变成可以吆五喝六的官人,水军的组建就是了。
  “沈氏有人跑了,诸葛道明也不追究,只是看管严了一些。”邓岳说道:“南边这个情形,我看武昌、夏口早晚要丢掉。亏我当年还觉得依托襄阳坚城、江陵重镇以及善战的水师可阻遏大梁王师呢。现在看来——”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道:“文恬武嬉之下,武昌亦难保。现在是沈氏子弟,将来可就是正儿八经的荆州水师了。”
  “伯山可知巴东那边如何了?”桓温又问道。
  “怎么?元子你想去?”邓岳笑着看了他一眼,道:“你去不了的。巨鹿郡王可不想从妹婿出点什么事。”
  桓温无奈。
  有些事情是真的难以对外人言说。他甚至怀疑自己以后真立了功然后升迁,外人也会一股脑地说他是靠公主。
  他注定一辈子摆脱不了这些风言风语了。
  “其实我倒想去,奈何没机会。”邓岳又道:“巨鹿郡王不愿让我带着本部兵马前往巴东,大概是担心寿春祖士少部旧事重演吧。”
  桓温明白他的意思。
  当初襄樊二城投降的军士有数千人,据他所知如今已被分成数部,在竟陵、南郡、襄阳、江夏四地屯垦。
  因为将士们的家人多在武昌,所以这些人很难得到信任。朝廷担心他们如同祖约部那般,三天两头有人叛逃,所以宁愿不用。
  毕竟,巨鹿郡王可能真的担心一旦襄阳降兵去了巴东,直接鼓噪作乱,绑了邓岳、毌丘奥等人,并飞报武昌,请水师过来接应——老实说,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桓温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邵督看样子已经打算接管巴东了。
  来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如果接管了巴东,建平、宜都二郡的江北部分多半也要攻取。
  宜都有些兵,但建平和巴东一样空虚,说不定能一鼓而下,然后再东西对进,拿下宜都。但这样一来,诸葛恢面上须不好看,他会不会恼羞成怒,进而破坏当前还算安稳的局面呢?如果他发兵报复,那么南方战事又起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东郡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要想攻打蜀中,从汉中那边南下实在太困难了。首先粮草补给就能拖垮动荡不安的关中,其次一路之上雄关险隘那么多,难道都要一个个打下来?李成现在可没内乱,他们甚至还处于扩张状态,整体国势是往上走的,那些关隘并不好取。
  但如果从巴东溯流而上,那就容易许多了。
  如果李成不觊觎巴东,那么还能相安无事下去,但世间之事怎么可能处处如你之意?想得也太美了。
  李成若第二次前来,巴东定然守不住,增派援军已成必然。
  这是两难选择,但看起来巨鹿郡王已经做出了决定。
  第一百四十五章 取舍
  骨哨一响,挺枪直刺。
  牛角一吹,弯弓施射。
  战鼓一擂,全军突进。
  似乎永远都干不透的泥泞地上,银枪左营数千甲士正在例行操练。
  最迟九月底,他们就要离开了。算起来出征满一年,真的非常辛苦。
  但这就是募兵。
  募兵每月拿粮饷,逢年过节有赏赐,军中定期比武也有丰厚的奖励,要的就是全天候作战。
  世兵、府兵都受制于农业生产,无法长期出征,必须有相当长的休整期。但募兵要求的是狂风暴雪之时能追击敌军,雷雨如注之时亦能上阵厮杀,不能为天气、农事所累,且能忍受离开家人长途远征一两年才能班师。
  银枪左营作为功勋部队,自然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或许,唯一能打败他们的就只有难以适应的气候——在训之人并不满员,生病的军士被分散在纪南城里的民户家中,由百姓负责照料,好处是他们可以得到一些粮食作为补助。
  而为了抑制军中疫病,银枪左营督军蒋恪(临时兼任南郡太守)制定严格的军规,核心就是不许喝生水,不许随意触碰长有钉螺的水体,有病不得隐瞒必须立即上报,尽量不去未开发的蛮荒地带。
  总而言之一句话,好好待在城里,不要四处乱窜,完成你们弹压地方的任务就行了。
  银枪左营今日操练的地点在江陵城西。
  不远处的湖畔之地,坊市已经开办了起来。
  赵氏已经把货卖出去了,这会大批空船经夏水驶来了江陵城西,桓温与公主家令刘渺进坊市走了一圈,准备采买些货物带回北地销售——只做一趟买卖的商人是不合格的,如今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卖货得来的钱帛赶紧花出去,换成南方货物,如此才是货殖之业的真谛。
  不过他俩很快发现,商人们为银枪左营的操练所震慑,多少有点心不在焉,连吆喝的声音都小了几分。
  桓温、刘渺相视一笑。
  令他们惊讶的是,江陵西市内居然有不少西域胡商,却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
  桓温甫一靠近某木屋,就闻到一股乳香。
  此物可入药,亦可做香料。桓温知道,景福公主在家中摆的香炉中就有此物,熏香燃起之时极为提神。
  不过他没有在此停留,只是暗暗记下,继续向前走。
  香料店旁边起了一竹棚,棚中有湘州来的商人,在案几上摆放着一个个木盒,见桓温、刘渺二人过来了,立刻起身招呼,并打开了一个盒子。
  盒中用湿润的布匹包裹着犀角与合浦珍珠,这两样都是北地畅销商品。
  桓温看了一会,没说什么,不过刘渺却眼睛一亮,与人讲起了价来。
  桓温转身看着旁边的其他店铺。
  有蜀中商徒使人展开精美的锦缎,吸引了许多人驻足;
  有荆州商人贩卖来了会稽青瓷,铺在苇席上,摆成了精美的图案,旁边甚至还有人拿木槌轻敲瓷器,清越之声传出去很远。
  还有北地商人贩来了马匹,马尾系着红绸,看着极为神骏,是吴地商人最喜爱的商品——马这种受管制的战略物资,基本一出现在坊市就被抢购一空。
  各色商品,琳琅满目。
  战前的江陵本来就是商贸重镇,如今只不过在慢慢恢复其本色罢了。
  桓温情不自禁地走出了店铺,沿街逛了起来。
  荆湘葛布、蜀中黄润细布铺子前围满了北地商人。
  以蜜香树皮制成的广州蜜香纸风靡全国,盖因以此物做书壳可不蠹。
  拿来做书页有香味,纸张还很坚韧,遇水不烂,向来是皇帝赏赐臣子的贵重礼品,比如晋武帝就曾赐杜预蜜香纸万番——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带有淡淡香味的高品级纸张,北地已经很少见到了。
  除此之外,还有江陵锦、荆缎、漆器、鹿毛笔、铜镜等江陵本地优势产品,以及夷陵丹砂、当阳雄黄、武当茯苓等外地商品。
  就连农产品都很多,比如云梦芹、洞庭柑橘、井盐、武昌鱼(盐渍)、云梦泽鳖(鳖甲入药)等等。
  最离谱的是,市面上出现了大量荆州秔。此米颗粒细长,炊成饭柔而不粘,非常有名。
  桓温有些不解,粮食也可以大量买卖吗?
  大梁在云梦泽一带开拓,其实是非常缺粮食的,不然也不会千方百计引入商屯、赐予土地了,结果你来卖粮食?还卖得这么便宜?
  好吧,想起北地商人也在卖马,似乎一切又都说得通了,谁也别觉得自己占便宜了。
  “元子。”身后响起了呼喊声。
  桓温转身一看,却是刘渺。
  他身后跟着十余人,身上背着包袱,显然已买好了货物。
  “你怎还在这?快去买些橘子。”刘渺说道:“回去后献给天子、皇后、刘妃。”
  “送到洛阳时,怕是已经腐坏。”桓温说道。
  “有办法的。”刘渺说道:“方才我在市上见一卖柑橘的商徒,他说只要给得起钱,有‘蜡封蒂法’。”
  说完,又解释了一下。所谓“蜡封蒂法”即在柑橘外裹一层布或纸,然后用融化的蜡将其包裹住,送到洛阳时定然新鲜无比——蜡壳防水、防磕碰、防微生物,同时也防止柑橘水分被蒸发,能有效保持新鲜度,就是成本有些高。
  不过桓温听了却十分高兴,道:“买!”
  刘渺赞许地点了点头。
  他是刘家人,天然跟刘妃、公主绑定在一起。蜡封蒂献是公主的一片孝心,天子大悦之下,稍微漏一漏手指缝,好处就出来了。
  于是两人兴冲冲地前往贩卖江陵柑橘、巴东柑橘、洞庭柑橘的地方,货比三家,开始讲价。
  而此时的江陵城头,邵慎悄然收回目光,转而看向水师都督杨宝,道:“江陵坊市的商税尽归都督府,少府不收。此税一年不下五百万钱,算上商徒进献,年入千万有余。此钱可养南郡郡兵(多驻江陵)两千人。逢年过节之时,再从商徒那收些赋外科敛,赏赐也有了。”
  杨宝张了张嘴,不知道邵慎想说什么。既然这么舍不得好处,为何要主动开战呢?
  荆州五千世兵可自食其力,南郡现有的两千郡兵可是靠朝廷出钱养的,主要来源就是少府放弃的这部分商税。
  更别说水师这头吞金兽了,目前完全靠荆州诸郡筹钱供养。
  你一打仗,江陵、杨口两地的坊市定然大受影响,乐弘绪怕是要愁得满头白发。
  “不过,若凡事光想着钱,那什么都别做了。”邵慎话锋一转,说道:“明日入夜后,你率水师一部运送三千余人至巴东。动静小一点,别让人发觉了。入江之后,若遇到晋国水师,勿要交战,退回即可。”
  “遵命。”杨宝应道。
  按计划,江陵这边会抽调一千郡兵、两千世兵及数百名右骁骑卫府兵子弟,乘坐水军战船前往巴东。
  这个计划很早就提出了,只不过一直没执行。现在看来,邵慎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他看来,入蜀门户比什么都重要,为此可以舍弃一切,包括与诸葛恢之间那不多的默契。
  “你走之后,我会奏请朝廷,调拨一批兵马南下,初冬抵达南郡、竟陵即可。有这些人在,江陵无忧矣。幕府也会派人前往宜都、建平二郡,着意招抚。”邵慎又道:“我意已决,就这么定了。”
  “是。”杨宝看出了邵慎的决心,遂不再犹豫,大声应道。
  九月初一夜,就在桓温等人满载货物北返之际,水师都督杨宝与众人喝了一碗壮行酒,然后趁夜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