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25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4166
“阿爷。”王悦悄悄擦了擦嘴角,将丝帕藏起来后,勉强笑道:“今日怎不多喊些人来此?”
“为父还不屑于用这等手段来让人屈从。”王导摇头道。
这倒不是大言。
最近几年,他想在朝中推行的事情,基本都办成了。有的阻力大,巧妙利用时势或干脆与人私下里做交易,最后也都完成了,比如“土断检户”之事。
土断、检户、征兵、筹粮四件事其实是一体的。
即便是荆襄大战那会,土断都没停止过。数年下来,已然多出了五万五千余户被编入户籍,其中甚至包括不少居住在侨郡内的江南本地百姓。
有了这五六万户百姓,朝廷用度宽裕了许多,甚至就连征兵都变得方便了,可以直接征发操练。而如果这些人在豪族手中,你办什么事都不方便,操练只能由他们自己来,质量可就参差不齐了,有的还算能打,有的就一塌糊涂了。
当然,这几年江东豪族算是比较顺服的,可能感受到了危机吧。不但出钱粮丁壮帮着朝廷修建台城——显阳、徽音二殿正在修建中——还主动出兵、出粮、出船,帮着朝廷抵御外侮。
去年年底,就有顾、钱、张三家兵马五千余人随刘琨北上,屯驻淮水一线。
又有朱、贺、周氏兵马七千人至合肥、历阳、庐江一带戍守。
就在本月,还有虞、孔、许、陆等族兵马万余人西上武昌,厚实荆州防线。
这些兵马无需朝廷负担开销,他们自己转运资粮、器械,主动承担防务,战斗意志比禁军还强一些。
老实说,王导觉得他们比南渡士人靠谱多了,至少在保家卫国这方面的态度十分坚决,而不像有些人那么首鼠两端。
不过,王导也知道,自己终究是南渡士族。
他可以与江东豪族合作,甚至主动给出一些好处。比如朝堂上现在有一半吴人了,但多为中下级官员,王导可以适当多给一些中上层位置,但要有个度。
一味收买,轻则让吴人得寸进尺,重则让南渡士人不满,这个尺度还是很难把握的。
不过,局势若此,又有什么事是简单的呢?
“长豫,这几日你便在家好好休养吧。”王导走到儿子身旁,轻声说道:“多陪陪你娘。不要多想,不要多操心,静养即可。”
王悦洒脱地一笑,道:“生死有命。若能为父亲多做些事,延续家业乃至国祚,不比糊里糊涂过完大半辈子强?”
王导面露悲伤之色,他不敢想象儿子病逝那一天,妻子会如何伤心。
见了父亲这样子,王悦也有些叹气,道:“阿爷,儿知道了,回去后就静养,不过——”
说到这里,他紧了紧身上的衣物,道:“而今这大晋朝正如儿的身体,静养还能支撑几年,说不定哪天还能迎来转机。可若折腾得太厉害的话,唉。诸葛道明暂不宜动,朝中有些人,防琅琊王氏比防梁人还紧。阿爷若与山皇后联手,恐怕有些人就坐不住了,于父亲要推行的大事不利。”
王导长叹一声,摇头不语。
确如儿子所说,有些人防琅琊王氏防得更狠。
诸葛道明这人,他素知之。或许有些小心思,但他不会主动投降的,这不是由别的什么决定的,而是多年观察下来,已经了解了诸葛道明的品性。即他会留后路,会为自家捞取财货,但他也深受先帝大恩,又非狼心狗肺之人,所以他会尽心守住武昌,除非确实大势已去。
这样一个人,其实很不错了。如今谁没点小心思呢?
世儒(王彬)镇湓口,统领江州水陆兵马数万人。他在做什么?拿水师的船只做买卖。
但你说他要投降,却也不对。
贼将张硕南下攻合肥时,世儒尽心竭力,调兵遣将。军资不太足的时候,甚至自己贴补一部分。
他是爱钱,是在为家业考虑,但他也没有投降的念头。
忠于朝廷和贪图财货,两者并不矛盾。
王悦见父亲不语,以为他不答应呢,有些着急,又道:“朝廷可降诸葛道明官职,但勿夺其实权。贸然换个人过去,鬼知道其什么心思?万一放开江防,让梁兵大举南下,则万事皆休。诸葛道明终究不至于如此。”
在这年头,因为种种原因,必须授予出镇大将全权,免得受到掣肘,酿成大祸。而一旦给了全权,又容易叛乱。所以,选人非常重要,用人不当的后果也是难以承受的。
王悦觉得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动诸葛道明,因为他没有反意。
就这么坚守下去,不失东吴之局面。
至于以后怎么办?说实话,大晋没有主动权,他们只能干等,等那缥缈无比的奢望——其实,在王悦看来,即便北地哪天真的大乱了,互相攻杀,解除危机的大晋朝也不一定能收复以洛阳为标志的河南,或者即便收复了,也无法长期守住。
这个朝廷,也就这样了。
父子二人很快乘坐牛车,返回了家中。
王府之外依旧宾客盈门,恍如盛世。只不过,却不知这些人心中都藏着些什么心思了。
******
巴东三郡失陷以及梁成大战的结果,最终便如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溅起一圈涟漪后,很快消失于无形。
这就是建邺,这就是大晋朝,已经很让人怀疑这个朝廷除了偏安自守之外,还能不能做其他事情了。
整个建邺上下,可能也就王导等寥寥十余人还在勉力弥补了。
二月下旬,诸般消息被快速传递到了洛阳。邵勋览毕,没有过多表示。
吴人的反应在他意料之中。
江东小朝廷现在就是一个失能的政府,脑子混乱、反应迟钝、肌肉萎缩,除非天降猛人,并给他绝佳的出头机会,不然很难挽救——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出现了那么个一扫积弊的猛人,他最先料理的恐怕就是东晋了。
“你给外甥女说了什么,她反应这么剧烈?刺激她了?”华林园中,邵勋问道。
羊献容眯着眼睛,靠在邵勋怀里,舒服地晒着太阳,随口道:“记不清了。信件之外,还送了件狐裘给山宜男,她来北地时用得上。”
邵勋愣住了。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打脸?过了吧?
“山宜男是你从外甥女。”邵勋摇了摇羊献容,说道。
“那又如何?”羊献容不以为然道:“我还记得信里问她了,宗庙里那些‘泥胎木偶’可能护得住你?”
邵勋无语,片刻后说道:“你可曾是大晋皇后啊,臣当年……”
羊献容白了他一眼,不屑道:“你不是老说世家大族只有门户私计么?我为自家考虑不是很正常。我现在是邵家妇。”
“这辈子欠你了。”邵勋低声道:“下辈子我娶你,你当我妻。”
“中午去昭阳殿,你当着庾文君的面说。”羊献容冷笑道。
邵勋讪讪一笑,开始转移话题,道:“羊彭祖已率阴密镇兵三千人南下武都……”
“怎么又从晋国绕到成国了?”羊献容摸了摸邵勋的脸,轻笑道:“看样子我那外甥女还能逍遥几年。不过,也难说啊。你让我遣人至合肥新城互市,说不定就把谁给拉拢过来了。石家还是陈家?”
“在建邺,石家就是陈家。”邵勋说道:“堂邑太守陈严上杆子投过来,我还能把人往外推不成?”
羊献容听了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
与李成在巴东干了一仗,大破蜀兵,结果成国还没怎么样,晋国倒摇摇晃晃了起来。
不过他们运道是不错的。
就像方才所提到的,羊聃主动请缨入武都,带的还是他一手调教的阴密镇兵——以匈奴、氐羌为主。
很明显,这是要对李成动手了。
一路攻打汉中,一路攻打巴西,南北两路齐头并进,攻灭成国。也就现在没完成战争准备,不然已经可以发动了。
“陛下……”远处响起了中常侍侯三的声音。
“何事?”邵勋松开羊献容,问道。
“齐王请求入觐。”
邵勋想了想,大概知道金刀是为了什么事而来了,顿时有了些兴趣,道:“让他径来此处。”
羊献容起身离开,扫了邵勋一眼。
邵勋点了点头,随后便背着双手,在园中走来走去。
这事可比打仗重要多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书
齐王邵璋很快被引到了华林园,身后还跟着几名宦者,抬着几大箱子书。
邵勋走了过去,拿起一本,随意翻了翻,满意道:“比起去年,好似又有精进?”
“是。”邵璋回道:“臣——儿询问过工匠,用了新墨。”
“哪来的新墨?”
“有匠人于睡梦中悟得,或神人传授。”
邵勋笑了,摇头道:“哪来的神人?怕不是此人钻研技法甚久,日思夜想,也就差那一层窗户纸了,脑中灵光乍现,故新法出。”
“阿爷说得是。”邵璋说道:“用新墨印书,字迹清晰了许多。”
邵勋继续看着手里的开平五年版《风土病》,发现北地诸州基本都录了十余种乃至数十种疾病,甚至还有图画,遂笑道:“刻版时不容易吧?有字有图,还得栩栩如生,非得能工巧匠不可。”
邵璋连连称是,但心中不以为然。
对少府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北地太平这么多年了,少府工匠队伍已经颇为庞大,技艺也越来越精巧。刻点图画,小意思了。
“就拿此版刊印。”邵勋说道:“五大书局一起印,先做到每县一本。”
说到这里,又有些感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泥地上写字教导武学生。快三十年了,今用竹简、木牍者日少,用纸张者愈多,正合印书。你打算用什么纸?”
“藤纸。”
邵勋沉吟片刻,问道:“可是江南藤纸?”
“是。”邵璋答道:“江陵那边送了千余捆葛藤回来。少府工匠剥其皮,再浸泡、蒸煮、打碎,复铺平、晾干、压实。做起来不难,唯葛藤多产于江南,难得也。”
“葛藤既能造良纸,又能制夏衫,真乃奇物。”邵勋说道:“江夏、南郡、竟陵皆有葛藤,今后当好生经营。”
“少府已经去华容开办纸坊了。”邵璋说道:“今后藤纸供给会大增。”
其实,不止开办纸坊,还圈地建苑林,专门生产葛藤,毕竟没有原材料你又怎么生产纸张呢?
纸这种已经开始加速取代简牍,但又没完全爆发的商品,说实话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且细水长流,经久不衰。
北方士族庄园也有造纸的,多为麻纸,质量很一般。但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匠们也在尝试各种原材料,藤纸就是成果之一,但还没普及。至于蜜香纸,那就是奢侈品了,永远不可能推广普及。
少府大举涉足造纸行业,还是邵勋下的命令,直接原因便是雕版印刷带来的知识普及需求——简牍太不方便了,还没法印刷,只能抄录,效率极低、成本极高,注定要被新事物取代。
邵勋又拿起两本新书,随意翻看了下。
第一本是《千字文》,他二三十年前拿出来教导武学生的,基本已是诸武学启蒙教材之一,士族私学也多有抄录使用的。
第二本是他亲自取的名字,就叫《洛生咏》。
看到这本书时,他说道:“此书由太常、鸿胪诸官寺合力编纂,乃国朝正韵,就排在《风土病》后,第二批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