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46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7      字数:3862
  他不是单独走的,而是与洛阳的一帮“公子哥们”一起上路。
  每个人都带了十余、数十不等的护卫、僮仆、宾客,一时间人多势众,浩浩荡荡,以至于有人不禁发问:都是七八品的小官,禄米不丰,还要养手下一帮人,不嫌亏得慌么?
  没人理他。
  老子去当官,难道是看上那点不够塞牙缝的俸禄么。真为了钱,这会就该在家里打理产业,而不是冒着染病而死的风险南下荆州。
  腊月初,一行人快马加鞭,陆陆续续抵达了襄阳。
  这里已经看不到多少军队了,但人是真的多。
  西边的小树林边,横七竖八躺满了身裹毡毯的丁壮,实在是累坏了,抓紧时间小憩一会。
  东边的沔水之滨,船只密密麻麻,几乎把河面都塞满了。炊烟自甲板上升起,烂菜叶子漂得到处都是,力工上上下下,将一车又一车的物资卸下,装进船舱。
  南边的山脚下,不知道从哪里赶来的羊群几乎把地上的枯草都啃干净了。
  北边的城墙上,挂满了一个又一个人头,那是不堪转运之苦,逃亡后被抓回来的役徒。
  这就是战争啊……
  洛阳公子哥们感慨一番,四散而去。
  糜曲、陈寔二人结伴而行,来到了沔水之畔,等了许久之后,才等到一条小得只能容纳两三人的木船,艰难地从大船缝隙中穿过之后,来到了蔡洲岛上。
  桓温嘴角起了个泡,嗓子都喊哑了,见到糜曲之后,直接拿来官服,让他当场换上,道:“君来得正好,随我去江陵,那边缺个会写算的人。”
  糜曲性子洒脱,闻言拱手道:“遵命。”
  说完,让船工赶紧操舟返回西岸,把他的行李和随从都渡过来。
  陈寔则与蔡洲苑的官员相互见礼,得知景福公主已搬到襄阳城中桓府,把蔡家老宅退还之后,微微有些失望。
  不过就在他愣神的时候,蔡洲苑的官员们又纷纷告辞离去,只留了一名较低级的录事陪着他。
  “这是……”陈寔有些不明所以。
  “蔡洲苑中有一万五千斛稻谷要发送至江陵。而今只找到了三条船,还差两条。苑丞去找蒯家借船了,还有人去找骡车,实在不行就走陆路。苑中一片鸡飞狗跳,实在忙得不成样。”录事提醒道。
  “嗯?”陈寔见他说话挺有条理,不由地多看了他一眼。
  “仆去年来的蔡洲苑,汴梁武学生。”录事拱了拱手,道。
  “哦。”陈寔暗道一声难怪,又问道:“苑中——”
  “官人若有暇,不如去找下桓校尉,看看能不能挤出两条船,载运六千斛稻谷南下。”录事说道:“失期之事,颇为严重,蔡洲苑可承受不起。少府监蔡公这会在广成苑清点牛羊,不日即来蔡洲,官人……”
  “先想想其他办法。”陈寔下意识否决了去找桓温帮忙的想法,理由是人家根本挤不出漕船来。
  想了想后,他问道:“赵王在襄阳么?”
  “在呢。”录事说道:“赵王令坊市诸商家捐输,准备今日送一批粮帛至江陵,以抵军需。官人若能说动赵王,自然是大好事。”
  陈寔嗯了一声,但脚却没动,显然有些迟疑。
  他和赵王邵勖关系还凑合,找他帮忙是有可能成功的,但值不值得在这件事上消耗人情呢?他微微有些犹豫。
  录事察言观色,叹了口气,道:“若庾令还在,定能说动桓校尉和赵王,唉。”
  陈寔听了,心里顿时有些不舒服,冷哼道:“何须庾彬出面?我这便去见赵王。”
  说罢,官服也没来得及换,便直冲河岸,四处寻找渡船。
  录事跟在他后面,一边帮着找了条木筏,一边暗笑。
  陈寔瞟了他一眼,再度冷哼一声。
  他又不是傻子,如何不知道这个武学生的小伎俩?但赶上这事,他却也只能奔忙一番了。
  再者,不使出点手段,让底下人看到他的人脉和本领,以后如何让他们信服?如何使唤得动这些人?
  木筏缓缓飘来,将二人载了上去,划向西岸。
  从空中俯瞰而下,整个襄阳怕不是聚集了数万人。他们挥洒着汗水,将箭矢、刀枪、粮豆、毡毯、蓬布、药材、瓦罐等各色物品分门别类,一批批发往南方。
  船只劈波斩浪,顺流而下。
  牛车排成长龙,辚辚而行。
  骡马挂上铃铛,越过一道又一道山梁。
  忽而涌来大批马群,直接穿过田野,在牧人高亢的呼喝声中,渐次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又一批辫发胡人赶到了,他们挎着角弓,牵着马儿,没有停留,沉默地前行着。
  战争的脚步,是如此之急。
  第一百八十四章 战争的脚步(下)
  “噹噹……”军士们敲响了巨大的铜铃。
  片刻之后,江陵水城东、南、北三个大门次第升起,一艘艘船只次第驶出,在外面广阔的湖泊水泽上聚集。
  第一批聚集完毕之后,水军左营督军黄和便带着战舰护卫于前,向南驶入长江。
  水城之内,水军中营督军沈浑披上了一件隐约带有花纹的鲸鲵皮甲。
  鲸鲵,俗称“大鱼”,就是后世所谓“鲸”,此时略作区分,雄曰“鲸”,雌曰“鲵”。
  沈浑家有钱,这件鲸鲵皮甲也是花重金抢购来的。
  多年前一条鲸鲵不知道怎么回事,被海浪冲上了岸,搁浅了,于是就有人将其捕杀,切割制皮,做了许多皮甲、水靠、雨靴,沈浑托人采购了几件,一直非常宝贝。
  水师作战,穿上这玩意好处太多了。
  防护力极强,不比铁甲差多少,还防水、保暖,落水后也不至于沉下去,更兼灵活无比,试问哪个水师将校不想要一件?
  但搁浅的鲸鲵可遇不可求,很多年才能碰上一回,这就没办法了。
  呃,杨宝现在也有一件,当然是沈浑送的了。
  这两年水师扩充的速度真的非常快。
  拿下巴东、建平、宜都三郡后,大肆招募人手,补充战损,同时进行了改制,分为左中右三营,各三千人,船只数量合计五百余艘,以小型战舰居多。
  右营目前驻扎在石宝城——因石城这个名字太常见,邵勋亲赐名“石宝”。
  石宝城屯有一部分陆师,积存了部分军资粮草,水师则在城南的江中下寨。平日里但与敌军小规模厮杀,一旦大军来袭,则立刻避战,尽量保存实力。
  左营和中营都屯驻在已经营建得差不多了的江陵水城之中,主要任务就是护送粮草军资开往巴东乃至临江县囤积,维持当地诸军日常消耗的同时,尽可能积攒各类作战物资。
  这项行动不是很顺利,至今也只囤积了三万兵数月所需资粮罢了。
  然而这一次巴东方向调集了五万余人,规模远超原本的计划,这点东西就不够用了——当然,灭成作战的时间也提前了,本来不太可能今年冬天就发动的,因为朝中有人认为李雄身体不好,可以等他死了再动手。
  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了,大战已然一触即发,没有人能阻止。
  中营将士们用罢早饭后,休息了半个时辰,随后便开始往船上装载各类物资。
  沈浑则登上了城头,俯瞰全境。
  北边的河道之上,持续不断的船只正往水城行来。它们不太适宜进入长江,但在内河航行却没什么问题。
  从襄阳送来的第一批粮食已经抵达,整整三十万斛,立刻将几乎已经枯竭的邸阁给填满了。
  船只之外,还有大量牛车、马车、骡车之类进入江陵。朝廷几乎动用了一切手段,就为了填饱战争巨兽的胃口。
  江陵主城北门之外,还有一些人正在逃离。
  沈浑见了,轻笑一声。
  城中有谣言,梁成大战期间,晋国可能趁虚夺取江陵。
  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但你别说,信的人不少,因为当年东吴真的这么做过。
  但大部分人其实跑不了。手停口停的,跑了怎么吃饭?硬着头皮待在江陵,还能有活干,能拿到工钱买粮养活一家,跑了可就什么都没了。
  因此,注定只能是那些在本地有庄宅、亲戚的人才有可能离开,今天已是最后一波了,人数大大减少。
  “快点!快点!”江陵幕府参军杜辟走了过来,他还没说话,簇拥于其身侧的小史们却嚷嚷了起来。
  沈浑心中不悦,但考虑到自家的处境,只能长叹一声,堆起笑脸下了城楼,与幕府官员们周旋。
  船上的货物慢慢装满了。
  当钟声第二次响起之后,水军中营的船只次第离开,驶入了茫茫大泽之中。
  江陵军民都听到了浑厚沉闷的钟声,众皆无言。
  对于谁胜谁败,大部分人不关心——兴许只有北人才在乎吧——他们只想赶紧打完仗,别拖得太长,断了大家的生计。
  这是一座商业重镇,靠商为生的人太多了。如果能打通蜀中,解除成国全部的商业限制,那倒是可以支持一下。就怕打得旷日持久,商家得捐资助饷,百姓被无偿征发乃至于辗转沟壑,那可就太难了。
  船一艘接一艘离开,缓慢而坚定,正如这场灭成之战一般。
  ******
  自夷陵入峡,至巴东出峡,此谓长江三峡,计五百余里,古称七百里。
  三峡之名众多,比如古西陵峡(位于奉节境内)又称广溪峡、夔门,唐代改称瞿塘峡,及至今日。
  巫峡(位于巫山境内)之名一直没变过,但也有别名,如明月峡等。
  西陵峡(位于宜昌境内)在魏晋以前称秭归峡、归乡峡、广德峡,后来渐渐夺了瞿塘峡的古称(西陵峡),却不知为何了。
  在魏晋这会,自西向东依次是夔门(广溪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之中,夔门最险,巫峡最长,此时正有一支大军在通过巫峡北岸。
  在最前头引路的是百余骑,他们打着一杆大旗,上书“右金吾卫将军黄”七个大字。
  很显然,这是来自太原的府兵,整整十二防、三千六百战兵。
  京陵龙骧府伏寇防别部司马章贺下了马,步行赶路。
  作为曾与天子同乘辇车之人,章贺的大名一度响彻全军,至今还有不少人记得。
  不过在就任别部司马,有了官身之后,虽然也不是没有出战过,但却只赚了勋转,再没以前那种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好在章贺性情豁达、大度、随和,也只是微微遗憾而已,似乎对能当上官已经非常满足了,毕竟在此之前他只是襄城一民人耳,祖上八辈子都没当过官。
  行军之时,章贺扭头看了一下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