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76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729
卞盱对别的没兴趣,只为这所私学惊叹。
世家大族是有自己的私学的,一般都是本族子弟在教,学生也是宗族成员,花费其实不小。
校舍、教具、束脩等等,其中最贵的便是教具。
今人看来粗制滥造的麻纸,那会贵到天上去了,便是士族子弟都不一定家家用得起。
甚至直到晋末,纸张价格下降了不少,仍然十分昂贵,官府大量使用竹简、木牍就可见一斑——曹魏年间偶尔用黄麻纸书写圣旨,可见其稀罕程度。
卞盱见过家里收藏的一部史记,耗费竹简数千,几乎可以当传家宝。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魏时便是商人、土豪家庭都不一定读得起或有门路读得到书,晋时情况有所改善,因为纸张价格比曹魏年间有所下降,但同样不乐观。
如今是邵梁王朝开平六年了,麻纸的价格一降再降,使用竹简、木牍的人越来越少,质地更好的藤纸开始崭露头角……
或许,正是这样的改变,让读书花费大减,以至于连军府都能办学堂了。
就是不知道梁人怎么解决书籍问题的,总不能靠手抄吧?那样永远不可能让更多的人读上书。
“哗啦啦”一阵声响,惊醒了正在思考中的卞盱。
他抬头望去,却见那二十名孩童跑出了学堂,大呼小叫着奔向了驿道,去见自己的父兄。
一个军府好像有一千多家府兵?结果就这么点孩童来上学。
除了花钱太多、家里少个人干活之外,读书没用可能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天下真需要那么多读书人吗?未必。
读书识字、会写公文的士人子弟已经足够填充官位了,甚至还有大量富余以至于能填充一部分县吏,只不过有的人可能不愿意。
庄园坞堡遍地的情况下,也不需要那么多会写字算账的商徒。
百姓不傻,只读几年书是没用的,读十几年、二三十年才有用,但也不一定有门路。如果最后还是在家种地,那就太可笑了。
门路是关键。
简单来说,你得用这些会读写算账的人,你得让他们尝到甜头。
士族培养一个没用的读书人无所谓,这钱花了也就花了,承担得起,但普通百姓呢?
府兵应该还算比较富裕的——卞盱扭头看了看驿道上满载各色财货的马车——但养一个“闲人”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更别说还要提供笔墨纸砚,如果到头来一点用没有,自然没人来读书,即便已经建起了学堂。
或许,这便是千余户府兵只有二十个孩童上学的主要原因。
卞盱突然间似乎想通了一些问题。
军府学堂、县学、郡学、太学、国子学,环环相扣。
太学和国子学给非士族读书人提供门路,让他们看到读书做官的希望,自然而然让官学、私学兴起。
但这还是不太够啊,你还得给他们找门路,即便做不了官,那就去县乡当吏员,当不了吏员,也要提供其他生计,还得比种田赚得多很多才行。
不然的话,这钱真就白花了。
但不管怎样,卞盱还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邵勋广设府兵,慢慢安定下来后,天底下的读书人数量是在逐年增加的。
而他也在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慢慢调整大政方针,加以引导,以达成他的目的。
北地风物确实不太一样。
第三章 表兄弟
即便今年有战争,洛阳外城的扩建工作依然没有停止,不过目前工地上确实没几个人,主要处于备料阶段。
少府甄官署日夜烧制砖瓦,材官校尉不断把阴干好的木材送过来,园户们之前在筛取细土,最近刚刚停下,转战少府名下各个农田,准备抢收小麦。
准备好的建筑材料下个月就会用上。
汉中一口气发来两万成国降兵,不把洛阳外城彻底完工是不会罢休的——这便是开国初期各种工程费用超低的主要原因,白嫖劳动力。
五月初八清晨抵达洛阳城东的卞盱见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面。
一派嘈杂之中,他住进了罗城内一座新建成的宅院内。
宅院主人名叫邵雍,乃邵勋第七子,裴贵嫔所生,小字斗牛,今年十六岁,去年被册封为吴(国)公。
他与卞盱算是正儿八经的姨表兄弟,不过地位上却千差万别。
邵雍好像很忙,招待卞盱的时候,不断有人进来禀报。
卞盱一开始肃然起敬,觉得吴公身上可能有差遣,非常受重视,将来很可能被改封为吴王。但听到邵雍和公府僚属的对话后,大失所望,觉得这位表弟纯粹是在瞎忙。
“文蛤何物?”邵雍问道:“莫非河湖或海中之物?”
“殿下误会了。此物长于树上,鼓而为包,腹中有虫。去掉此虫后,外壳可拿来鞣皮,效用奇佳。”
“比树皮好吗?”邵雍问道。
“更好。”
“那就多多收集此物,实在不行,就找荒山多种一些。”邵雍说道。
“是。”
“还有何事?”
“平阳那边有马胯革,几百张呢,有点贵。”
“让他们送来。”邵雍不假思索道:“大战连年,马胯革这种好物都缺,径直送来。”
“是。”
“就这样,孤这有贵客呢。”邵雍挥了挥手,道:“退下吧。”
僚属恭敬退下。
“严奉。”邵雍自桌案后起身,道:“孤忙于俗务,怠慢了。”
“无妨。”卞盱笑道。
他是真的想笑。
十六岁的少年郎,装得跟家中大人一样。当他顶着一张稚气未消的脸,却说着老气横秋的话时,分外惹人发笑。
“殿下喜欢货殖?”卞盱说道。
他本来想说晋愍怀太子曾在宫中摆摊卖肉,手揣斤两,分毫不差,想想还是算了,容易引起误会。
邵雍叹了口气,道:“孤是吴公。”
卞盱先不解其意,后来明白了,顿时苦笑。
梁帝是真的狠,江东还没打下呢,先封个吴公出来。而且,看样子食邑是在江东,一文钱、一斗米都收不到,这是真的难,估计只能靠少府时不时贴补一些过日子。但那只够公府日常开销,要想过得舒服,还得自己想办法。
果然,邵雍很快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孤遣人至平阳收皮子,运回来后,分送至百姓家中,数月后再遣人去收。”
“百姓?”卞盱不解。
“严奉别小看了他们。”邵雍笑道:“洛阳附近的百姓可不简单,大部分上阵打过仗。会鞣皮的人不少,有些手艺好的还会做箭囊、马具。前阵子孤做了五百个鞍垫,分至各村,一村数十至百余个不等,数月后去收,都做好了。一般都是老者或妇人农闲时做,也让他们赚点钱,贴补家用。”
“收回来怎么办……”卞盱问道。
“收回来做成鞍鞯,然后放到西市邸舍中售卖。”邵雍奇怪地看向卞盱,说道:“西市买鞍鞯,洛阳人都知道。去岁平蜀,战前到西市买鞍鞯的很多,就连胡人都去那里买,又好又便宜。”
卞盱是真的开眼界了。
建邺军队出征打仗,一般都是朝廷下发各种器械,军士领取出征即可。
梁国军制好像是和晋国有点不一样,他们的府兵是需要自备器械的,临战前买鞍鞯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这种生产器械的方式也挺有意思。
自己不养工匠,而是定期将材料送到相熟的乡村,让会相关手艺的田舍夫在农闲时制作,约定日期来收,应该会给一些工钱。
如此,一件器械就做好了。
当然,仅限于比较简单的东西,比如鞍鞯、皮马镫、辔头、马鞭、绳索之类。
卞盱估摸着,大概一个村子专做鞍垫,一个村子专门搓绳,一个村子专门做马鞭,诸如此类。久而久之,手艺越来越精湛,质量越来越好,农人们也能在不那么忙的时候打打零工,赚取收入。
反观江东,完全是另一幅场景。
要么是朝廷工坊制作的,但比较少,大部分其实是豪族庄园生产的。
庄园自己生产自己的,什么都做,包括以上这些小玩意,他们一般不对外售卖,也不买别人的东西。
究竟哪种方式好,真的很难说,至少卞盱分辨不出来。
就像吴公方才提到的鞍垫,那只是马鞍上面一个用皮革制作的垫子。垫子做好后,还缺其他东西,估计是别的村子制作的。
一个村子就专门做一种小玩意,几个村子共同完成一套鞍鞯,最后再摆到西市的店铺里去售卖,好像过于复杂了。
但听起来这种方式似乎也不错。
卞家在江东有庄园,虽然没做过鞍鞯,但做过其他的,总是固定的几个人,从头到尾一个人完成一整套东西,自产自销,好的坏的你都要用,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卞家庄园但凡能自产的,都不太可能去外面买。
洛阳西市卖鞍鞯的店铺,不太可能就一家,想买的人可以挑挑拣拣,货比三家。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更好一点,无论做工还是数量应该都会更好。
唉,江东的大庄园完全被比下去了啊。
“严奉……”邵雍轻声唤了一声。
“殿下。”卞盱立刻回过神来。
“你这几天就先住在孤府上吧。”邵雍说道:“入宫不太方便,人多眼杂。陛下和阿娘会抽空出宫来这边一趟,你安心等就是了。”
“好。”卞盱心下一激动,说道。
“还回建邺么?”邵雍问道。
卞盱闻言有些尴尬,含糊道:“殿下做得好大买卖,仆心向往之,也想学着做一做。待为仲仁叔父居丧完毕,就把家人接来……”
邵雍轻笑了一声,道:“这样也好。阿爷总说我没有主见,什么都不懂,连安排什么差遣都没说。这辈子就这样了,做点买卖,货殖致富,似乎也不错。严奉少有贤名,愿意来陪我,求之不得。”
“殿下过于自谦了。”卞盱说道。
邵雍又笑了,道:“非自谦,实在是就这点本事。犹记得阿爷西巡,站在大震关上,指着关下过路的兵马,问我们过去了多少人。我是真不知道,瞎蒙的。既然没本事,就不添麻烦了,省得被人轻视嘲笑,坏了阿爷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