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297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680
十几个萝卜坑可不代表只影响十几个人,事实上是一大群。
已经担任队主两年的张冲就得到了督伯之职,“劲升”一级。
他现在搬到了镇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一座山间堡寨内。
和红城镇一样,高柳镇也是个一整套防御体系。
镇城以北就是阴山,但山间有一些不那么难行的道路,可供人马通过。
军镇无法堵住所有孔道,于是“抓大放小”。
在相对宽阔,且沿途有水草的地方筑小城堡,屯驻数百、上千不等的兵马。
不那么宽阔的道路则修建烽燧,按照入寇敌军规模不同,点燃不同数量的烟柱报讯——最高等级警报是“贼大至”,点烟柱三根。
不过,军士住堡寨,百姓则未必。
山间除了一些牧人外,并无多少百姓,他们大多住在东南方的山脚下,种粟植麻,只有放牧时才进山。
今日张冲便告假在家。没别的原因,他就是想见见河南来的乡党——虽然没陈郡人——想听听河南乡音,他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但就是想听。
“官人是陈郡人?那有点远了,我家在荥阳。”一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凿冰取水,一边说道:“当年张将军攻淮南,我还跟着乡人去过项县,转运资粮去寿春。项县就是陈郡的吧?”
张冲点了点头,道:“老翁这么大年纪了,怎还出征?家里没人了吗?”
老人闻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沉默片刻后,道:“我本为弘农杨氏部曲。早年逃难之时,一子走散了,至今下落不明。一子为王弥所杀,死在管城。一子征荆州时病死了,不知埋在何处。还有一子,刚刚成婚。”
老人麻木地笑了笑,又用冻得皴裂的手开始凿冰,说道:“此番北上,家里又要出一丁,我反正没几年活头了,来这里又如何?家里还少口人吃饭,我儿还不用受这上役之苦。”
“怎么每次都你家上役?”张冲问道。
“也不是。”老人说道:“这不轮了几年,终于轮到我家了么?每打一次仗就要发役,仗打得多了,总能轮到你家。有些人死在外面,有些人受不得这苦,连家人都不要了,直接潜逃,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我上过好几次役了,去过寿春、邺城、晋阳、长安,平城还是第一次来。要说打仗啊,武人确实危险,但他们不苦,苦的是我等转输之人。”
张冲听完笑了,道:“我亦是武人,杖翁说得对,辅兵丁壮确实苦。”
说完,从兜里摸出一根干酪递给老人,道:“家里做的,吃吧。”
老人起身致谢,接过干酪便放进嘴里,用仅剩的几颗牙齿慢慢磨、吮吸着。
“官人在陈郡还有亲族么?”老人问道。
“有。”张冲点头道:“弟妹好几个呢,爷娘亦在。”
“还能回去么?”
“回去?”有那么一瞬间,张冲脸现憧憬,不过很快又摇了摇头,道:“若几年前,我无日不思回河南。而今有了妻儿,却没那么想走了。”
“官人武艺精熟,诸子亦应不凡。”老人说道。
“哦?你也会武艺?”张冲问道。
老人苦涩地笑了笑,道:“当年张方攻洛阳,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弘农杨氏为其所害,宗党寥落。我还护着杨氏子弟出逃呢,结果儿子跑散了,杨氏子弟也没保住。遂羞于回乡,在荥阳落户了。武艺?大约是有一点的吧,但又济得甚事。”
张冲叹了口气,不知该说些什么。
那个年代的混乱,外人难以想象,就连他都感受不深。
就在此时,不远处响起了一阵马蹄声。
两人寻声望去,却见一六七岁小儿骑着马,风驰电掣般掠过。
张冲眼睛瞬间瞪圆了,那是他儿子!
骑马不算什么,但他手里挥舞着的那把刀,却是当年还是陈郡公的天子所赐,被他珍藏在家中的。
这混小子!
“官人认识?”老人问道。
“便是犬子了。”张冲有些尴尬地说道:“三四岁时便敢骑公羊,五六岁时骑了一年小马驹,觉得不过瘾,现在吵闹着要骑大马。”
老人眯着眼睛看了片刻,笑道:“当年张方便驱使关西骑军冲杀,杨氏部曲抵敌不住,四散而逃。令郎这么小就会骑马,将来可了不得,朝廷募兵时保管能选中。”
募兵?张冲有些不确定。
他八年前被选入禁军黑矟右营没几个月,很快又被整体派遣到高柳镇,变成了镇兵。那时候倒是从纤夫、河浦力工、矿工乃至诸郡良家子中招募新卒。
现在是不是这样他不清楚,毕竟八年没回去了,更不知道禁军如何选人。
他只知道,便是禁军老兵子侄也很难进入禁军,因为平城来了好多府兵余丁或禁军子侄。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儿子是有可能进入禁军的,不过还是很难就是了。
禁军应该不会大建了,以后只有定期补缺,这么点名额很难争抢到。
他的儿子以后当镇兵就不错了,至少朝廷和平城都有赏赐贴补,加上自家耕牧,吃饱穿暖没问题。这样的日子其实还能接受,毕竟不是每个农人都能吃饱穿暖的。
“我儿将来继承家业便可。”张冲朝老人笑道:“秋高马肥之际,去草原上打猎,或者抢些牲畜回来,可称富足。”
“天子北巡,草原诸部都服气了吧。哪还有不开眼的人给你抢?”老人笑道。
“近处没有,就去远处。”张冲说道:“实在没有,就——”
有些话他不想再说了,说出来有“擅启边衅”的嫌疑。即人家不想反,你想尽办法将其逼反,然后出动平叛。如此,军功、财货都有了。
小兵有钱,大将升官,竟是皆大欢喜。
以前或许不敢这么想,但天子不是刚提拔了高柳镇十余名军官么?理由便是平叛有功。
高柳镇如此,武周镇同样出兵了,应该也差不多。
红城镇应该没出兵,反正张冲没在东木根山看到他们,算他们倒霉。
单于都护府升官的人也不少。
昨日幢主自镇城回返,夜宿张冲家,提及了单于府的人员变动——
大都护王雀儿调任“使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
左司马、高柳镇将孙和出任梁州刺史,何伦离去后升任左长史的李矩接任镇将;
参军、武周镇将桃豹调任教练院少监,从事中郎、武周镇长史支雄接任镇将,主簿糜凭兼任该镇长史;
裴十六升任参军,仍管屯田;
东曹掾程遐出任度支中郎将;
西曹掾季真升任从事中郎,专门与代国接洽,管理征兵事宜……
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只要不是干得特别差,要么在单于府内升官了,要么平调洛阳或者升任内地官职。
升官的理由都是“镇抚有功”、“平叛有功”、“屯田有功”等等。
很明显,有“功”就能升走。
昨日幢主戏言,将来会不会有人“出将入相”,即由单于大都护之任直升丞相。
张冲当时很震惊,不知道该怎么说。但他觉得应该不太可能,除非这个大都护本身就是士人,还得是高门士人。
王都护固然在军中威望卓著,镇抚一方,让鲜卑人惧怕的同时又恨得咬牙切齿,功劳其实很大,但你若说他去当丞相,打死张冲都不信。
但当不了丞相,去蜀中当都督也不错,至少是个富庶地方。
有这么一系列调动,整个高柳镇的军心士气为之一振,不少人都指望着立功迁走。
至于张冲这类底层小军官,调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妨碍他们跟着捞取钱财。
东边又响起了密集的马蹄声。
张冲转身望去,足有千骑之多,一人双马,个个精悍无比,引得铁骑、横冲二营的军士立刻上马冲了上去,大声呵斥。
“咦?这兵不错啊。”一个粗豪的少年嗓门响起。
张冲仔细看了下,“护鲜卑中郎将长史邵”九字大旗迎风飞舞。
第二十四章 补不足
一千燕王护兵自己寻了个地方扎营,邵裕则带着友裴满、中尉到华、舍人郭时三人来到了庄园前。
“殿下。”给事中桓温在门口迎其入内。
“元子,许久未见了。”邵裕仔细看了他一眼,笑道:“蜀中突出奇兵,打得妙啊。后来怎么围困李雄的?”
“其实围不住。李雄要走,还是能走的,只不过要丢下大军,他舍不得,宁愿死。”桓温说道。
“我等旁观,或许有些诧异。李雄果断突围,返回成都,兴许还要坚持一段时日。”邵裕感慨道:“但到了他那份上,多活几日、少活几日又有什么区别呢?李雄到死都没丢份,很不错了,难怪能成事。”
一边说,一边步入院中。
这个院子不大,就前后两进而已。
过前院之后,童千斤又迎了上来,抱拳道:“职责所在。”
“无妨。”邵裕将器械解下,递到童千斤身侧亲兵手中,随同三人亦有样学样。
童千斤挥了挥手,让数名亲兵上来,对到华等人搜身。
邵裕笑了笑,道:“你比黄正尽责。”
童千斤愕然。
“黄正太油滑了,有时候会虚应故事。”邵裕说道。
童千斤没什么表情变化,只道:“殿下离开时,可至此处取回器械。”
邵裕点了点头,待到华三人搜检完毕后,便入了后院。
院中有三个孩子正在笑闹疯玩,分别是八岁的元真、六岁的阿六敦和四岁的代景。
见到一身戎装的邵裕后,元真先是一愣,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道:“殿下。”
邵裕直接揪住他耳朵,道:“叫什么?”
“兄长。”元真立刻纠正道。
邵裕一把搂住他的脖子,道:“你是我弟弟,不管姓什么,就是我弟弟,明白么?谁欺负你了,我替你揍他。”
元真低头应了一声,然后脚步轻快地跟在邵裕身后。
“阿六敦,忘记我了吗?”邵裕见到妹妹,立刻松开了元真,笑问道。
阿六敦站在那里,脸有些红,声如蚊蚋道:“四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