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23节
作者:
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618
十六日,建邺那边送来了初九夜溃散后陆续归队的士卒千五百人,并建邺、江乘丁壮二千五百,因此十七日时赵胤已经手握上万兵马、车二千乘。
不过这万余兵里只有百余骑卒,完全不成比例。
大军压境之下,钱凤部千余兵终于退入了金城。
孙松、石稹也带着新募之兵回来了,其实只有百余人,聊胜于无。
如此,步骑共一千九百人,且多为乌合之众,人心惶惶。
好在对面的战斗力也不咋地,可谓菜鸡互啄。
十七日当天,丘孝忠率二百骑出城,冒着敌人的箭矢,不顾伤亡,反复冲杀,大破一股冒失的晋兵,斩首三百余级,最终将敌人尽数驱赶到了河南岸——此河其实原为长江一部分,只不过多年淤塞下来,已经变得非常狭窄,金城所在的沙洲也快与陆地连成一片了。
当丘孝忠率部返回金城后,众人都用看天神的目光看着他们,士气也有所上升。
有些时候,身边有一群勇猛无匹的袍泽,确实可以提振信心。
赵胤则脸色难看。
朝廷催逼甚急,若不尽快拿下金城,则人心易变,后果没人承担得起。但没办法,部队就这个实力,能怎样?
他暗暗叹了口气,指挥军士们沿河布阵,同时尽快打造攻城器械。
河对岸的敌军尸体被金城方面收走了,甚至连死伤的马匹都拖走了。
赵胤之前数了数,梁军骑兵大概死了五十人上下,大部分是冲阵时被弓弩杀伤,破入阵中后死伤反倒不大了。
赵胤微微有些后悔。他不该保存实力的,应该一开始就上禁军。
建邺豪族僮仆根本打不了硬仗。远远射箭、发弩是可以的,一近战就完蛋。整整两千人,被两百骑冲垮,战死三百,简直无脸见人。
“将军。”琅琊相诸葛颐从后方走了过来。
“葛公何事?”赵胤没好气地说道。
就是这厮任命石稹为郎中令,统带王府侍卫,现在好了,人家直接投敌,你若还要脸就该抹脖子,而不是在这里上蹿下跳。
“老夫担来了一万斛稻谷,以供军需。”诸葛颐说道。
“你该看好琅琊国的人。”赵胤阴阳怪气道。
“将军所言甚是。”诸葛颐面不改色道:“其实,贼军突至,又有人叛变,琅琊军民猝不及防,以至于金城沦陷。然城中之人并非尽是丧心病狂之辈,将军只要急攻城池,尽可能杀伤贼兵,待其疲敝,力不能支之时,城中忠勇之辈起兵响应,复城不难也。”
赵胤一听,脸色稍缓。
道理是没错的。
琅琊国吃亏在处于过年状态,王国军没来得及征发,郎中令又是贼人内应,故致丢失金城。但城中好几百户人家呢,难道个个都降邵了?显然不可能。
“是得急攻。”赵胤点头道:“南边义兴周氏可能叛乱了,丹阳陶、许、葛、戴诸族已大肆征兵,或许赢面较大,但不能拖延太久。金城这边就要靠我等了。若还有……”
诸葛颐明白他的意思。
就目前的局面而言,朝廷似乎还是压得住的,但要是再有谁跳出来,可就难说了。
拖得越久,一叛、二叛、三叛乃至四叛、五叛都会接踵而至。
这是南渡士人与江东土人之间,以及江东士族与新贵土豪之间长期矛盾的积累。其实近些年已慢慢化解一些了,朝中江东土人已占到半数,虽说整体官还不够高,但比起十年前已有所改善,比起二十年前则大为改善。
可惜他们似乎没有更多的时间融合了,邵贼已然打上门。
诸葛颐又看了看金城周围的地势,问道:“赵将军,能否派水师自江中登陆蒲洲津?”
赵胤想了想,道:“水师在巡视江面,阻遏敌自瓜步南渡,恐抽不出人手。或许要等到贺、陆、朱等族水陆兵马抵达才行。”
“还要多久?”诸葛颐问道。
“我亦不知。”赵胤苦笑道。
诸葛颐亦无语。
关键时刻,还是江东士族帮了大忙。若无他们,局势不知道已糜烂到何等地步了。
第四十九章 王与周
“阿爷,我能做点什么?”乌衣巷王宅之内,王恬悄然来到王导身前,问道。
王导没有搭理他,虽然今天儿子没有披头散发,衣饰很庄重,标志性的嬉皮笑脸也消失了。
人没感受到剧变之前,很难有那种紧迫感,很难主动改变。
王恬在父亲身边坐了一会,觉得没意思,于是又起身去到前边。
时局危殆,丞相幕府的好多僚佐直接搬到了乌衣巷中,就地办公。
王恬来后,众人纷纷行礼。行完礼后,又各自忙活,或讨论战局,或讨论大族,或讨论粮械事宜。
“刘超为何还不南下?”
“秣陵、丹阳等地的兵马尚未齐备,兴许是要合兵后再走。”
“周札能出动多少人?”
“我看最多万人,周氏不抵以前了。义兴屡次清查,出户了许多人。周氏子弟人心也不齐,万人顶天了,兴许就几千。”
“如此看来,刘公应能取胜,就是不知道要迁延多少时日。”
“宣城兵何时出动?”
“琅琊王不肯调动宣城兵马,说要防备梁贼。”
“琅琊王是不是在芜湖?关心宣城作甚?还带走了三千禁军,建邺兵力都不足了。”
“而今建邺只剩两千右卫禁军、四千三校尉营兵、东宫左右卫——”
“别想右卫禁军了,那两千人去了五马渡,这次换了襄阳王范领兵,他据说是知兵的。”
“据说而已,我看宗室就没几个会打仗的。”
王恬默默听着,没有插话。他也插不进话,盖因以往就没怎么干过正事,别人不信任你,对你不熟悉,怎么可能贸然与你谈军国大事?聊聊风花雪月还差不多。
坐了半个时辰后,王恬暗叹一声,觉得自己真是多余的。整个人往那一杵,别说帮忙了,不添乱就算不错了,于是黯然离去。
闲逛了一会后,王恬正打算出门,结果遇到了从兄、会稽王友王羲之。
“逸少?”
“敬豫?”
两人都有些吃惊。
“逸少来此作甚?”王恬正无聊呢,一把拉住王羲之,问道。
王羲之犹豫了下,道:“会稽王想再次领兵守五马渡,等来等去,却换成了襄阳王,故遣我来问问,是否丞相之意?”
“别问了。”王恬说道:“就初九夜里他那稀里糊涂的表现,没人会让他继续领兵的。选用襄阳王,乃山皇后之意,家父是同意了的。”
“原来如此。”王羲之拱了拱手,准备直接转身离去。
“别走啊。”王恬又拉住他,问道:“你准备去哪?”
“殿下打算去封国征召一批军士来建邺……”
“就你一人去?”王恬看向从兄,问道。
没听说王逸少有啥才能啊,募兵可不是什么小事,也不体面,他去能行?
“外舅会派一些人随我同去。”王羲之说到这里,轻笑一声,道:“本来此为王述的差事,终究被我得来了。”
王恬无语。
王羲之守孝期满后,娶了太尉刘琨之女、冠军将军、临淮太守刘遵之妹为妻。若有刘琨相助,确实比王述合适。
不过从兄和王述二人较劲这么久,也是离谱。
就因为父亲(王导)当众夸赞了王述几次,从兄心里就不舒服了。两人一为功曹,一为友,关系却处得极差,真真让人不知怎么说才好。
就在去年年底,因有人说王述有任事之能,故署功曹,王羲之没甚本事,故只能当王友,陪会稽王玩耍。
从兄听到后又不舒服了,讥讽王述不够洒脱,没有士人风范。
总之两人是较上劲了。
“逸少既然要去募兵,那还是赶紧去吧。方才我偷听了会,禁军左右卫都派出去了,而今台城就只有东宫二卫四千人,石头城还有三校尉营兵四千步骑,除此之外便没有了。”王恬说道:“募兵回来也好。若非琅琊国出事了,最好也募点兵。”
“怪不得大街上多是高门巨室僮仆在站岗呢。”王羲之惊道:“原来如此。”
看从兄这个反应,王恬突然找回了点自信。
王羲之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看不到事情背后的东西,认知多浮于表面,没有从政的能力。他的才华,大概都在书法上了,其他方面一塌糊涂。
“你去会稽怎么走?莫不是要过金城。那边如何了?”王恬突然想到一事,遂问道。
“听人说昨日(正月十九)赵胤挥师猛攻金城。战事最激烈时,梁贼突然溃散了不少人,赵将军大喜,正要加大攻势,一举破城,却反为梁贼所败。”王羲之说道。
“哦?怎么败的?”王恬问道。
“据会稽王说,梁贼以二百铁骑突阵。攻城将士正处于疲敝之际,为其大破。阵殁、蹈河、践踏而死者不下千人,诸营折了士气,又退回了河南。”王羲之说道:“可惜,就差一点。”
王恬也觉得可惜。
梁贼有人溃散再正常不过了,他们能打的并不多,若非有数百骑壮胆,可能连金城都不敢守。现在不妙了,让他们打出士气了。
“敬豫你——”王羲之想了想,道:“好生照料叔父,我去矣。”
“逸少慢走。”王恬将人送到大门外,方才回去。
******
正月二十的蒲洲津较为平静。
正午时分,十余艘舰船出现在了沙洲以北的江面上。
未几,一艘小船慢慢靠近,在江水中浮沉不定。
船首一人凭风而立,正是晋左军将军、督建邺水军事周莚。
他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显然家人被杀之事让他痛彻心扉。
唯一的安慰大概就是他的子嗣并未完全死绝,因为有一人正在外拜师求学,侥幸活得一命。
经历了几天时间的哀伤后,周莚已经渐渐冷静了下来,认认真真执行丞相的军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