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第1365节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2025-09-10 12:08      字数:3690
  老四金收十三岁,这次一起南下了,不过在抵达淮南后就上吐下泻,好了以后精神有些萎靡,目前在历阳休养。
  算上刚出生的,金正目前有六个儿子,将来可能还会有一人南下,即三子留北地,三子至江南,金注、金收都是过来打前站的。
  金注年长一些,事情基本都由他做主。
  一群人说笑完后,除金注及几个县吏留下外,又纷纷上马,奔向另一处。
  “此为司马睿赐给周莚的庄园。初时不大,但经二十年开垦,已然颇具规模。”杜乂又介绍道。
  一众勋贵子弟们这下老实了许多,没有大声说话的了,因为四州都督张硕正坐在门阙旁边的竹棚下,好像在与什么人交谈。
  此人有些面生,看着像士人,却不知是哪家的了。
  一群人里面也就王爽年龄最大、地位最高,遂上前行礼、寒暄。
  片刻之后,梁州刺史孙和次子孙陵仗着父亲与张硕的关系,亦上前问好。
  张硕没有起身,只随口勉励了几句,便让二人离开了。
  待众人到齐后,杜乂又开始介绍:“此宅亦有庄客,多为周莚早年从义兴带过来的,一共百户,后又收拢了一些北地流民,加上分家的部曲庄客,今共有二百户,以种稻麦为业,田总计四十余顷。”
  “周莚为司马家当狗那么多年,就置办了这点产业?”有人问道。
  “自是不止。”杜乂笑道:“这个庄园还没老夫家的大,周莚也只是偶尔来此住一下。”
  “弄得这么稀碎,一个庄园才几十顷地。”孙陵哂笑道。
  “就这四十多顷地,已经比你家多了,说什么大话呢?”有人嘲笑道。
  孙陵不以为意,道:“那是天子管得严,若不管,你看看石崇有多少地,阡陌纵横等闲事也。”
  “江南自不可与河南、河北媲美。”杜乂说道:“平整的地少,确实稀碎。还有诸多湖泊、沼泽、河溪分割,想连成一片也难。听闻神龟年间只有二十顷好田,如今这般规模还是后来开拓的。周莚又与义兴周氏关系不睦,能这样已经不错了。”
  一边说着,一边领着众人入内观看。
  甫一入内,众人便闻到股淡淡的臭味,放眼一看原来有庄客正在挑厩肥。
  很显然,这里养了牲畜。
  “大小屋舍百余楹,足够一个大家族四世同堂了。”杜乂说道:“离建邺外城二十余里,比方才那座坞堡远,算不得近郊,不过也还不错。诸位——”
  “可有作坊?”孙陵出声问道。
  杜乂一怔:“这却是没有。”
  “那庄园里日常用度怎么办?”
  “吾闻洛阳禁军家人耕田之余制麸袋、马鞍,庄客亦这般。会编筐的编筐,会编席的编席,会制陶的制陶,会冶铁的冶铁,至于织布之类,家家户户都会。做好诸般物事后——”杜乂伸手一指前方,道:“那个草棚便是邸店,放在里面寄卖即可。说起来,会手艺的庄客家嫁娶都比一般人家要好,能贴补家用。”
  众人了然。
  孙陵叹了口气,道:“我不要了。”
  王爽将他拉到一边,低声问道:“此宅不错,为何不要?天家赏赐也就这一回,以后再想置办,要么垦荒,要么花钱买,你可想好了。”
  “有人想要离建邺近的,宁可庄田小一些;有人想要能直通河浦的,利于货殖;有人只想要大的,哪怕荒郊野岭也在所不惜;我只要有工坊的。”孙陵说道:“非为我也,乃为三弟之故,父亲特意写信回来交代的。”
  “你三弟?”王爽回忆了一下,慢慢有了印象。
  “就是他,开过年来就十七岁了。”孙陵说道:“父亲很宠他,有求必应,被惯坏了,终日不务正业。”
  “哦?”王爽问道:“如何个不务正业法?”
  “你应听过。”孙陵不愿多说。
  王爽笑了,确实听过。
  十三岁偷抱父亲小妾,被他长兄(孙雄、太仆寺乘黄署丞)打了一顿。
  十四岁弄大了婢女肚子,又被打了一顿。
  十五岁迷上了打猎,窜入西苑猎狐狼,被守苑府兵捉住后,天子一笑置之,将他放了。
  听说今年对女人和打猎都没太大兴趣了,又在柴房烧东西,引发火灾……
  孙和如此溺爱此子是有原因的。
  听闻他与元配妻子情谊甚笃,二人育有两子,即长子和三子。元配病逝前流着眼泪,让孙和照顾好他们的孩子,故怎么都下不了狠心。
  在王爽看来,孙家三郎如此不务正业,已然完了。
  “他要工坊做什么?”王爽随口问道。
  “父亲赴任梁州前回了一趟家,为随行家兵置办皮甲,三弟闲极无事,跟过去看了。”孙陵说道:“他见匠人用草木灰泡水洗皮上油脂,有的草木灰去脂很快,有的就很慢。他说定然不是草木灰能去脂,而是草木灰中某物能去脂。当时没人在意,父亲走后,三弟偷偷在家烧草木灰……”
  王爽愕然,原来是这么回事。
  从十三岁到十六岁,马上十七岁了,一年一个兴趣,真是易变啊。
  见王爽这副表情,孙陵也苦笑道:“兄长说让他当个道士算了,如此也算走上正途。”
  王爽微微点头。
  当道士炼丹是正道,人可以服用,不说成仙,兴许能延年益寿。
  烧草木灰算怎么回事?确实不务正业。
  “那就顺着他的意吧。”王爽拍了拍孙陵的肩膀,道:“兄弟一场,给他个庄园,一辈子衣食无忧,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九十一章 新旧
  冬月下旬,江南连下多日大雪,几如北地。
  这是连续第二年如此了,不得不让人感慨老天的无情。
  漫漫风雪路上,一群俘虏被押解着西行,抵达一庄园时,临时收押,待雪停后再度前行。
  押送他们的是来自左金吾卫的府兵,这会个个哈气跺脚,抱怨不已。
  这江南的雪天感觉有点不一样,让人分外难受。
  庄园内已经有人居住了。
  数十名挎刀持弓的汉子目光炯炯地看着新来的府兵,好像在谨防他们入内冲撞重要人物。
  吹台龙骧府南柳防别部司马夏悟最开始还有些不高兴,不过在看到这数十名护卫挺有章法,不似乡间壮丁手段后,便问了下,这才知道他们原来在高柳镇历练过,是镇将孙和的亲兵,整整一队五十人,跟了他多年了。
  而今普遍年岁大了,四十多的一大把,身上还有伤病,于是便带着家人南下,每户先给田三十亩,将来开荒后倍之。
  总体算下来,比在高柳镇连兵籍都入不了强——很多亲兵是私人部曲,主将在任时想办法弄钱养。
  而得知他们的身份后,相互之间亲切了许多,气氛也不再剑拔弩张了。
  “这是谁家的地?”夏悟问道。
  “许副许仲先。”队主还没回答,旁边一路过的少年脆声说道:“现在是我的了。”
  队主立刻行礼,口呼“三郎”。
  少年看样子只有十几岁,身后却跟着个二三十岁的妇人,容貌清秀,一脸紧张之色。
  不像娘亲,不像妻子,倒像是婢女,手里还提着食盒,奇哉怪也。
  夏悟行了一礼,知道这个少年是梁州刺史孙公之子,不敢怠慢。
  少年很快走了,“婢女”赶紧跟上。
  夏悟收回目光,道:“前次在建邺,见得一官名唤许朝,给我们发放军粮……”
  “许朝乃许副之弟。兄弟二人都曾在山遐幕府为官,副先病死,朝随山遐一起归顺。”队主说道:“许副诸子对抗大梁天兵,被处死,家产被抄没。这个庄宅有五十余顷地,被赐给三郎了。许朝应无事,家产仍在,庄园似在柴桑。听闻他早年无后,许副将庶长子出继给他,后来许朝又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兄弟俩不是很和睦。”
  “许副运道不错啊。”夏悟笑道:“竟然还留有一子,虽说出继给弟弟了。”
  “确实是运道。”队主感慨道。
  两个大男人兴致勃勃地聊完八卦后,便准备去吃饭了。刚来到庖厨附近,却见少年孙熙走了出来,身后跟着几个家兵,手拿簸箕,里面满是灰,正向队主苦笑。
  那个“婢女”一溜小跑,嘴里不停劝道:“三郎,下次别烧麻了。田舍夫种麻织布,不知道多小心,你却拿来烧着玩,而今尽成灰烬。”
  孙熙不耐烦地看了她一眼。
  以前被这个大胸女人迷得不行,现在只觉得聒噪,影响他搞一些有趣的事情。
  他转过身来,仔细看着第一位亲兵,道:“你这是麻灰?”
  亲兵点了点头。
  孙熙又看向第二人,道:“你这是芦苇灰?”
  此人又点了点头。
  他走到第三人面前,问道:“你这是烧的竹子?”
  “是。”此人答道。
  “走吧,把昨日猎的那头鹿取来,剥皮。肉你们分着吃了,给我留一碗就行。”孙熙倒背着手,大摇大摆地走了,一边走,一边说道:“兄长还不信,我偏给你看看,这三种灰去油本领多半不一样。”
  夏悟听得目瞪口呆。
  好家伙,这厮是看见什么就烧什么啊,连麻都烧!若拿去沤一沤,再做成白麻布能卖不少钱呢,这是在烧钱啊!
  “走了,吃饭。”队主邀请夏悟一起用饭。
  夏悟道了声谢,也没推辞。
  ******
  前建邺北部尉、会稽国中尉贺隰坐在廊下,瑟瑟发抖。
  他本来是有件锦袍御寒的,但路上被府兵抢走了,而今只能披一张破烂的毡毯,聊为抵御寒风。
  他的事不大,谈不上死,但举家流放是难免的了。
  山阴贺氏世代名门,一朝沦落至此等境地,真是可怜可叹。
  “唉。”每每回想起之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他就噩梦连连。
  无数头裹黄巾的兵士齐声呐喊,在漫天大雪中发起冲锋,将他们引以为傲的军阵击破,于是众皆丧胆,只能固守城池。
  随后来了无数壮丁,仿佛人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猛冲猛打。
  紧接着,山遐、苏峻也来了,围城三匝,令他们插翅难飞。